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46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
2019.10
1,阅读下文,完成
歌德在他的叙事歌谣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

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后来,他用马蹄铁在铁匠那儿换了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

两人继续前行,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

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稣 ______①_____ 对他说:“要是你当初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

_____②______ 。

1.文中①处应填入词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接着 B.严肃地 C.笑着 D.大声地
2.请写出文中②处应该填写的句子(提示:应该是主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①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

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

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黄菊乡”。

我依然走在菊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

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

”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

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

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

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

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
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④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

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

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

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

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欲说还休。

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

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
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

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

”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⑦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

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

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1 第②段中“菊花的意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字数不超过50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在泥土中寻找诗句。

(字数不超过1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字数不超过2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第⑤段中说陶公的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
种影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字数都不超过1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 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以菊花贯穿全文,但菊花的含义不尽相同,有时它作为一种象征,有时它仅指客观实物。

B 文章的开头,从“江水”入手,不仅引出“菊花”这一线索,而且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C 作者说:“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意思说,在那样的时代,即使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D 第②段说:“盛开的菊花都败萎了”,第⑦段又说祠与塔“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是文章的不严谨之处。

E本文不重行踪,重抒情,在对陶渊明的追思中蕴含着对现实的深深感慨。

3,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

他悲愤的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

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1.(1)文段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可以印证《惯于长夜过春时》中的诗句。

(2)文段中加点的“知道”一词所认定的内容是:。

(3)当《北斗》创刊时,作者寄去木刻《牺牲》,其用意是什么?答:。

2.《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的感情基调是。

(用两个字概括)默写此诗的颈联。

4,白莽作《孩儿塔》序
(一九三六年)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渐渐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
是知道的罢。

……”--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记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

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

自己出来的。

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

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

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

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

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

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1.此文的作者是。

2.文章第一段写了春天的冷和雨以及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选用文中的两个词回答)。

答:。

3.第二段回忆了白莽出狱的情景,叙述的侧重点是()
A.告诉作者自己是革命者
B.告诉作者为什么热天仍穿
着棉袍
C.叙述他获释后的坚定、乐观的态度D.叙述他年青的相貌像活着一样
4.文末两段中的“别一世界”和“那一世界”的指代意义是否相同?
答。

5.仿照第四段文字的语言形式(运用博喻、对比手法),确立一个话题(或演讲,或作书评等)并写一段话。

6.认真比较下面两篇课文的结尾,分别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表现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表现了。

5,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

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

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

及长,金玉其行。

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

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

”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

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
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

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

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 崧辞曰。

辞:推托
C. 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 君乃舍之。

乃:就
2.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 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 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 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 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原过其旁而泣子路拱而立⎧


⎩⎪
B.
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


⎩⎪
C.
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D.
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
4.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师)于是遂就书。

B. (师)金玉其行。

C. 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 (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 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 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 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6,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

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蓝蝶耀眼的光辉。

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

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

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

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

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

“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

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

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

这种
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为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

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

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

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

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

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

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

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

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

”的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1. 通观全文,准确说明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一项是
A. 反射70%以上的蓝光,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B. 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

C. 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于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极高。

D. 反射光耀眼生辉,对半公里以外的雄蝶有示警作用
2. 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

B. 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而变化。

C. 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

D. 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3. 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

B. 翅膀上羽状物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趣的课题。

C. 新型的变幻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

D. 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4.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 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 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 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

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

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一九六三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

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

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一九六二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

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

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作者在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2.作者在描写小狗包弟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3.作家为何要突出写小狗包弟的可爱之处呢?
8,哭小弟
宗璞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

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

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

但是现在怎么
能轮得到小弟!他刚50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

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

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

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

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

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

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

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

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

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

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

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在泉水缓缓地流淌中,我们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学校。

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

不知不觉间,听到人家称小弟为强度专家;不知不觉间,他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将来。

这几年,父亲和我倒是常谈到,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

却不料,本是最年幼的他,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

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模糊。

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

航空界从莫文祥同志起,还有空军领导同志都极关心他,各个方面包括医务界的朋友们也曾热情相助,我还往海外求医。

然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药物再难奏效。

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要他“回陕西去”。

小弟说起这话时仍然面带笑容,毫不介意。

他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他去了。

他是积劳成疾,也是积郁成疾,他一天三段紧张地工作,参加各式各样的会议。

每有大型试验,他事先检查到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块胶布。

小弟入医院前,正负责组织航空工业部系统的一个课题组,他任主任工程师。

他的一个同志写信给我说,1981年夏天,西安一带出奇的热,几乎所有的人晚上都到室外乘凉,只有“我们的老冯”坚持伏案看资料,“有一天晚上,我去他家汇报工作,得知他经常胃痛,有时从睡眠中痛醒,工作中有时会痛得大汗淋漓,挺一会儿,又接着做了。

天啊!谁又知道这是癌症!我只淡淡地说该上医院看看。

回想起来,我心里很内疚,我对不起老冯,也对不起您!”
后来在弟妹的催促下,乘工作之便到西安检查,才做手术。

如果早一年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小弟还可以再为祖国工作20年!
他病危弥留的时间很长,他那颗丹心,那颗让祖国飞起来的丹心,顽强地跳动,不肯停息。

他不甘心。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啊!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已经是迟开了,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这些天,读到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读到了《痛惜之余的愿望》,稍得安慰。

我盼“愿望”能成为事实。

我想需要“痛惜”的事应该是越来越少了。

小弟,我不哭!
(宗璞,选自《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节)
1.“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啊!”,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2.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一段中,就出现了七个“哭”字,简要分析这一连用七个“哭”字有何作用。

3.文中两个划线的“不知不觉间”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否可以换成“过了几年”“没过多久”等词语来修饰呢?为什么?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1)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
--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

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

--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

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

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2)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

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3)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

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

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

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1.第一段文字中说“西南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这表现了这所大学怎样的办学风格?
2.当金先生宣布“穿红毛衣女同学回答问题”时,为什么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