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乡 哀痛,怜悯
同“纳”,结交 非……也,表否定判断,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不是……
状语后置句
厌恶
这样
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 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 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 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整合探究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 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
之处
《<论语>十 仁、诗教、君子、 提倡仁、义、恕,
都主张修身
二章》 礼、义、恕等。 克己复礼。
养性,提高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2.长于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拓展延伸
质疑与思考:根据孟子的论述,看他的论述是否有漏洞?
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分观点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一、问题导入
在20世纪有一场著名的大审判,参与犹太屠杀的纳粹分子艾希 曼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他说 ,作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只是执行元首意志的工具而已 ,我不过是整部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所以有罪的是发出屠杀命 令的元首,而不是作为执行者的我。从法律层面来说,我执行的是 德国的法律,如果我不服从的话,那么我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 有罪,罪责在制定法律的人。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辩护呢?艾希 曼是否有罪呢? 请在学习完《人皆有不忍仁之心》后,运用孟子的 观点反驳艾希曼的观点
开篇如何提出观点
中心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开门见山
仁心
推出“先王有
不忍人之心”
观点: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
举例论证
推出“先王有 不忍人之政”
比喻论证
仁政
结论:治天下 可运之掌上
所以:(1)用来……的;
(2)表因果,……的原因
突然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惊怵骇惕,恻恐隐惧之心;表非因所果以,内……交的于原孺因子之父母状也语,后非置 所以要誉求于取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 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 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 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 “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 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 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 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 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 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 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 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 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 目标是“三纲”,途 径是“八目”。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 性。
个人道德修 养。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299字,却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 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采用了比喻 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 大了说理的力度。
文本小结
论证思路
根据下面图表的提示,梳理文本结构,并补充图表中的空白部分。
提出中心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可行不忍人之政
举例论证: 孺子将入于井
论证过程
排比式推导 四心
恻隐(仁)羞恶(义) 辞让(礼)是非(智)
四端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犹其有四体也
&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足以保四海 VS 不足以事父母
他探讨的是进入政治生活的人。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但凡一个有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的人, 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如果不具备 这些心理品质,那便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的野蛮人,或者用孟 子的话来说:非人也。
质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萌芽,发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
体也。 判断句
取独 这
就像 四肢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 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四个方面?
四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1.假如掉进井里的人是一个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的人,那么你会产生怵 惕恻隐之心吗?
2.那他为什么会提出“人皆有不忍心之心”呢?
质疑与思考:根据孟子的论述,看他的论述是否有漏洞?
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分观点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谢 谢 观 看
梳理文本
狠心对待别人
那么,就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用
施行
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 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 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谦逊,推让
指事理的对与错
判断句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 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 (简直)不是人。
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分观点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从推论过程看,“孺子将入井”之例的事实是无法保证的,他是孟子的经 验说明,是个案,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归纳推理,论证力是不充分的。从推 论结果看,从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仅可推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的结论不具备“四心”就是“非人”,说法太过绝对“足以保四海”不能 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仁 —— 义 —— 礼 —— 智
四端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 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国骂“王八蛋”的由来:“王八蛋” 其实是“忘八端”,这是民间一句骂 人的话。古代时,“八端”是指“孝, 悌,忠,信,礼,义,廉,耻”,此 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 “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 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 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 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孟子也曾说过“四端”。
耻
孝
悌
忠
信
礼
义
廉
智
仁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宾语前置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
在自身
一切,所有
通“燃”
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流通,指泉水涌出
安定
侍奉
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如果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 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 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 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虽然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但却广为流传,受人喜 爱,请你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反驳艾希曼的观 点。
在20世纪有一场著名的大审判,参与犹太屠杀的纳粹分 子艾希曼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自 己辩护,他说,作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只是执行 元首意志的工具而已,我不过是整部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 所以有罪的是发出屠杀命令的元首,而不是作为执行者的我。 从法律层面来说,我执行的是德国的法律,如果我不服从的 话,那么我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有罪,罪责在制定法律 的人。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人
学习目标
皆
壹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有
不
贰 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忍
叁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 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人 之
心
整体认知
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 为编者所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民贵君轻。
价值观——舍身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 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 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 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 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 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 们学习的。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3.“孺子将入井”的故事可以推出恻隐之心,但其他三心呢? 4.缺少“四心”难道就是“非人”了? 5.具备“仁人之心”就能够“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吗?
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孟子基本的方法是推已及人, 有时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 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孟子确实不讨人喜欢,但是这两个今人 看起来是骂人的词语,在孟子这里却并非是辱骂。他们只是孟子 人性论的必然的演绎结果而已。既然孟子的人性论指向性善,那 么不善甚至邪恶自然就称不上所谓人了。
虽然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但却广为流传,受 人喜爱,请你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反驳艾希曼 的观点。
我们要判决艾希曼有罪,不是基于世俗的律法,而是因 为在世俗的律法的基础上,还有人心的正义,还有人内在的 道义良知,即是“不忍人之心”。这样一个良知是先天内在 的,不跟随任何世俗律法而改变,错了就是错了,杀人就是 不对。即便你身处罗刹国,黑白不分,善恶颠倒,即便世俗 的法律告诉你杀人是对的,但是在世俗的法律之外,还有超 脱世俗的先验的你的良心,你的良知道义会告诉你杀人就是 错的,即便你身处彼时的德国,即便整个国家弥漫着军国主 义的氛围,但是你依然可以选择不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