硐室施工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硐室施工方法研究
作者:王春杨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4期
[摘要]硐室施工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硐室断面大小和围岩稳定性。

而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硐室围岩的自然因素有关,而且与人为因素有关。

根据硐室断面大小和围岩稳定状况,我国煤矿井下硐室施工方法可分为三类。

[关键词]硐室、施工、研究
中图分类号:TD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60-01
(一)全断面施工法
全断面施工法,是按硐室的设计:掘进断面一次将硐室掘出,与普通巷道施工方法基本相同。

如果采用巷道掘进时的所用施工设备,因硐室高度较高,打顶部炮眼操作比较困难,全断面可实行多次打眼和爆破,即先在硐室断面下部打眼放炮,暂不出矸,站在虚矸堆上再打硐室断面上部炮眼,爆破后清除部分矸石随之进行临时支护,然后再清除全部矸石并支护两帮,从而完成一个掘进循环。

根据硐室的长度和断面大小等施工条件,可采用掘砌单行作业或平行作业等施工方法。

全断面施工法一般适用于围岩稳定、断面高度不很大的硐室。

由于全断面施工的工作空间宽敞,施工机械设备展得开,故具有一次成巷施工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

硐室高度超过5m时,在常规设备条件下,采用全断面施工不方便,如果使用凿岩台车和大型装岩机等掘进设备且周岩较稳定时,硐室断面大小不受此限制。

(二)台阶施工法,
台阶施工法,是将硐室沿其高度分为几个分层,采用自上向下或自下向上的顺序进行分层施工,形成台阶状,这样有利于正常的施工操作。

上分层超前舶称正台阶工作面,下分层超前的称倒台阶工作面。

1.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
按照硐室高度,整个断面可分为:2个以上分层,每分层的高度以1.8~3.0为宜;也可以按拱基线分为上、下两个分层。

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3m,如图4—26所示。

如果硐室采用砌碹支护,在上分层掘进时应先用锚喷支护进行维护(一般锚喷支护为永久支护的一部分)。

砌碹工作可落后于下分层掘进1.5~3.om,下分层随掘随砌,使墙紧跟迎头。

整个拱部的后端与墙成一整体,所以是安全的。

采用这种施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确定上下分层的错距,距离太大上分层出矸困难,距离太小上分层钻眼困难,故上下分层工作面的距离以便于气腿式凿岩机正常工作为宜。

这种施工方法的优点是施工方便,有利于顶板维护,下台阶爆破效率较高。

其缺点是使用铲斗装岩机时,上台阶需人工扒矸,劳动强度较大,上下台阶工序配合要求严格,很容易产生相互干扰。

所以台阶工作面一般均采用耙斗机装置。

2.倒台阶工作面(上行分层)施工法
如图4-27所示,下部工作面超前于上部工作面。

施工时先开挖下分层,上分层的凿岩、
采用锚喷支护时,支护工作可、以与上分层的开挖同时进行,随后再进行墙部的锚喷支护;采用砌筑混凝土支护时,下分层工作面超前3~5m,随着下分层的掘进先砌墙,上分层随挑顶砌筑拱顶。

下分层开挖后的临时支护,舰岩右情况可用木支架或金属棚式支架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装岩方便,不必人力扒岩,爆破条件好,施工效率高,砌碹时拱和墙接茬质量好。

其缺点是:如果采用砌碹支护,临时支架的安设与拆装麻烦,挑顶工作较困难,下分层需要架设临时支护。

台阶施工法二般适用于硐室高度大,采用全断面一次掘进围岩维护困难的情况。

正台阶施工法与倒台阶工作面施工方法相比较,正台阶工作面施工法适用范围更广,在较松软岩层中也可应用,所以在实际施工中用的比较广泛。

(三)导硐施工法
导硐施工法,是在硐室的某二部位先用小断面导硐掘进,然后再行开帮、挑顶或卧底,将导硐逐步扩大至硐室的设计断面。

导硐的断面通常为4~8 m2。

根据导硐所在位置不同,有中央下导硐施工法、两侧导硐施工法之分。

1.中央下导硐施工法
导硐位于硐室中部靠近底板,导硐断面可按单轨巷道考虑,以满足机械装岩为准。

当导硐掘到预定位置后,再进行刷帮、挑顶并完成永久支护工作。

硐室采用锚喷支护时,宜用中央下导硐先挑顶后刷帮的施工顺序。

挑顶的矸石可用装岩机装出,挑顶后随即安装拱顶锚杆和喷射拱部混凝土,然后刷帮并喷射墙部混凝土。

对于砌碹支护的硐室,适用于中央下导硐先尉帮后挑顶施工顺序。

在刷帮的同时完成砌墙工作。

然后挑顶完成拱部砌碹。

2.两侧导硐施工法
在松软、不稳定岩层或特大断面硐室中,为了保证硐室施工安全,在两侧墙部位置沿硐室底板开掘两条小导硐超前掘进(其断面不宜过大,一般宽度1.5~1.8 m、高度2.0m,以利控制顶板),逐步向上扩大。

掘一层导硐后随即砌墙,再掘上一分层小导硐,矸石存放在下层导硐中代替脚手架,再接砌边墙到拱基线位置;墙部完成后开始挑顶砌拱,拱部完成后再拆除中间所留岩柱,如图4-29所示。

导硐施工方法曾广泛用于地质条件复杂或断面特大的硐室施工。

由于该法是先导硐后扩大,逐步分部施,故能有效减少围岩的暴露面积和时间,使硐室的顶、帮易于维护,施工安全有保障。

但该法存在步骤多、效率低、速度慢、工期长、成本高等缺点。

随着锚喷支护技术推广应用、顶板控制能力加强,导硐施工方法的采用日渐减少。

为安全和施工方便起见;在矿井开拓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将硐室布置在不稳定岩层中。

若经多方面考虑、比较后仍须开在不稳定岩层中,那就应该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保证硐室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作者简介
王春杨,男,1959年9月出生,宁安市人,采矿工程师,现从事采矿技术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