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小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交流研讨
既然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较为严谨、正确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讨论、与他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对同一观点不同层次的理解来补充、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教学主页”的“论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及有关材料,进行对话和辩论,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例如,环境问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保护也是学生感兴趣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学习了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环保主页,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如能熟练进行文字输入的同学负责环保资料收集整理,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同学绘制环保漫画,有网页制作经验的同学进行整体设计等。学生们通过网页的制作,不仅增长了环保知识,提高了环保意识,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小议
D
同时,在确定探究问题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收集资料。教师从中加以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有关思想品德学科内容方面的网站,并提供在网络上搜索学习资源的方法,如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利用关键字或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由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收集信息,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初一第二单元《在成长的道路上》关于“立志与成功”一课,可以布置以下学习任务:(1)收集并列举具有顽强毅力使学业、事业成功的名人及身边的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我国一位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人名言。(3)整理一至两位当代青年创业成才的事迹资料。这些活动由学生在校外的业余时间完成,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发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
基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还应该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网络教学通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供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拉近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更好地使其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层次。例如,关于环境问题一课,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展示1994―200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继而提出问题:(1)十余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认识这一问题有何意义?(3)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分组开展调查活动:你生活区域中的污染物有哪些?主要的污染源是什么?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居民对此问题持什么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分组设计活动,如制作电子小报、短剧表演、开展主题宣传日活动等。其中第一个问题通过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验证学生已有的认知;第二个问题可以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个问题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反思探究,使认识得到升华、提高,能力在运用中获得充分发展,并有效的将知识、能力内化为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书目:
陈至立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中国教育报2000年11月7日
靳玉乐 《探究教学论》 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李丽英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8期
2010年8月
76.1%
79.2%
B.用多媒体教材代替现行文字教材
16.4%
18.2%
C.少使用计算机软件
7.5%
2.6%
D.无所谓
0
0
6.如果你希望以后上政治课更多地使用计算机,原因是
教师: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2.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合作能力
3.……
学生:
1.生动、有趣
2.信息量大
3.……
表二:教师对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强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搜集、整理、交流有效信息,主动探究,进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的构建,探究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进行软件设计、网页制作,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了创新能力。学生在开展探究、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迁移实践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了竞争意识,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项
非常满意
满意
能接受
无所谓
反对
比例
32%
40%
21%
5%
2%
表三:在学生看来使用计算机的政治课与不使用计算机的政治课的学习效果
选项
一样
使用更好
不使用更好
无所谓
比例
4.4%
89.1%
0.5%
6%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创设情景,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主动思考、自我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网络创设全新的学习情景,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学生与教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的交互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的优势,达到了更深层次的教学相长。
学生运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创新,是对知识构建的升华,是网络构建的最高境界。由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方面,政治理论基于丰富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另一方面,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要达到对理论的理解
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对象思想意识的内化。而通过政治教学网络环境的应用,可以在进一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的同时,促进其知识的内化。例如,在“环境问题”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相关素材,制作动画短片“五代人的营生”:太祖“卖”野味→太爷“卖”木材→爷爷“卖”菜墩→爸爸“卖”根雕→轮到我只好“卖”黄沙。据此设置问题,组织讨论:(1)“五代人的营生”反映了什么问题?(2)这种持续开发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什么?(3)结合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联系本地实际,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这样层层深入设计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展开讨论,教师随时通过网络查看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认识到人类在重视自身需求的同时,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由现象到本质,初步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学会迁移,进一步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会水到渠成。例如,关于“环境问题的危害”一课教学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据生物专家统计,一棵生长50年的大树,释放的氧气价值是563750元;防止环境污染、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促进生物多样化发展以及制造动物蛋白等方面的价值分别是512500元、563750元、256250元、20500元。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计算这棵大树的总生态价值是多少?当计算结果出来后,教师指出,大树被砍倒后在市场上出售只能卖500―1000元。接着,提出问题:(1)通过这两个数字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它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学生经过计算、思考、讨论真切体会到:(1)森林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珍惜。(2)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三)总结提高,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迁移创新
学以致用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量。因此,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作为起点,又以问题而结束,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关于“立志与成功”一节的学习,设计讨论区:说一说:(1)自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2)自己曾经半途而废的事情是什么?原因是什么?(3)今后准备怎样克服自己的弱点?记一记:同学对我的建议。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独立思考问题后,再通过网上讨论,总结交流,并相互补充完善,充分认识培养坚强意志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通过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一反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交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2.开展探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美国著名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可见,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过程。在探究式教学中,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得出结论,亲自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构建起对科学的新认识。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必须要充分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主动展开学习,积极进行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例如,在“立志与成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事迹,制作网页,作为教学材料。这些材料贴近学生实际,具有较强的时代感、针对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与此同时,让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自觉磨练意志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结合网页中“宏志班”的材料,思考、讨论:(1)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2)我们应该向“宏志班”学生学习什么?接着,学生发布搜集到的自觉磨练意志的材料,并在网络上进行研讨:(1)顽强的意志在人的发展中有何作用?(2)我们应该怎样自觉磨练意志?这样,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学生便能明确认识到,顽强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磨练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通过几年来思想品德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一项对10所学校22位教师600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表一:
问题
教师
学生
1.使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A.非常必要
63%
82%
B.有必要
25%
15%
C.可有可无
12%
3%
2.教师设计多媒体课的目的
A.培养自学能力
45%
B.扩大信息量
26%
C.激发学生兴趣
24%
D.其他
5%
3.网络教学是否能提高教师的素质
A.明显提高
46%
B.有一定提高
52%
C.无明显提高
2%
D.说不清
0
4.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A.能力有明显提高
90.3%
B.能力有一定提高
8.8%
C.提高极少
0.9%
D.无任何提高
0
5.你希望以后上政治课
A.更多地使用计算机
既然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较为严谨、正确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讨论、与他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对同一观点不同层次的理解来补充、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教学主页”的“论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及有关材料,进行对话和辩论,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例如,环境问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保护也是学生感兴趣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学习了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环保主页,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如能熟练进行文字输入的同学负责环保资料收集整理,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同学绘制环保漫画,有网页制作经验的同学进行整体设计等。学生们通过网页的制作,不仅增长了环保知识,提高了环保意识,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小议
D
同时,在确定探究问题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收集资料。教师从中加以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有关思想品德学科内容方面的网站,并提供在网络上搜索学习资源的方法,如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利用关键字或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由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收集信息,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初一第二单元《在成长的道路上》关于“立志与成功”一课,可以布置以下学习任务:(1)收集并列举具有顽强毅力使学业、事业成功的名人及身边的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我国一位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人名言。(3)整理一至两位当代青年创业成才的事迹资料。这些活动由学生在校外的业余时间完成,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发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
基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还应该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网络教学通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供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拉近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更好地使其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层次。例如,关于环境问题一课,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展示1994―200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继而提出问题:(1)十余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认识这一问题有何意义?(3)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分组开展调查活动:你生活区域中的污染物有哪些?主要的污染源是什么?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居民对此问题持什么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分组设计活动,如制作电子小报、短剧表演、开展主题宣传日活动等。其中第一个问题通过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验证学生已有的认知;第二个问题可以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个问题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反思探究,使认识得到升华、提高,能力在运用中获得充分发展,并有效的将知识、能力内化为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书目:
陈至立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中国教育报2000年11月7日
靳玉乐 《探究教学论》 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李丽英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8期
2010年8月
76.1%
79.2%
B.用多媒体教材代替现行文字教材
16.4%
18.2%
C.少使用计算机软件
7.5%
2.6%
D.无所谓
0
0
6.如果你希望以后上政治课更多地使用计算机,原因是
教师: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2.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合作能力
3.……
学生:
1.生动、有趣
2.信息量大
3.……
表二:教师对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强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搜集、整理、交流有效信息,主动探究,进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的构建,探究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进行软件设计、网页制作,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了创新能力。学生在开展探究、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迁移实践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了竞争意识,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项
非常满意
满意
能接受
无所谓
反对
比例
32%
40%
21%
5%
2%
表三:在学生看来使用计算机的政治课与不使用计算机的政治课的学习效果
选项
一样
使用更好
不使用更好
无所谓
比例
4.4%
89.1%
0.5%
6%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创设情景,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主动思考、自我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网络创设全新的学习情景,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学生与教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的交互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的优势,达到了更深层次的教学相长。
学生运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创新,是对知识构建的升华,是网络构建的最高境界。由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方面,政治理论基于丰富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另一方面,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要达到对理论的理解
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对象思想意识的内化。而通过政治教学网络环境的应用,可以在进一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的同时,促进其知识的内化。例如,在“环境问题”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相关素材,制作动画短片“五代人的营生”:太祖“卖”野味→太爷“卖”木材→爷爷“卖”菜墩→爸爸“卖”根雕→轮到我只好“卖”黄沙。据此设置问题,组织讨论:(1)“五代人的营生”反映了什么问题?(2)这种持续开发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什么?(3)结合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联系本地实际,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这样层层深入设计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展开讨论,教师随时通过网络查看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认识到人类在重视自身需求的同时,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由现象到本质,初步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学会迁移,进一步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会水到渠成。例如,关于“环境问题的危害”一课教学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据生物专家统计,一棵生长50年的大树,释放的氧气价值是563750元;防止环境污染、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促进生物多样化发展以及制造动物蛋白等方面的价值分别是512500元、563750元、256250元、20500元。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计算这棵大树的总生态价值是多少?当计算结果出来后,教师指出,大树被砍倒后在市场上出售只能卖500―1000元。接着,提出问题:(1)通过这两个数字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它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学生经过计算、思考、讨论真切体会到:(1)森林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珍惜。(2)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三)总结提高,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迁移创新
学以致用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量。因此,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作为起点,又以问题而结束,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关于“立志与成功”一节的学习,设计讨论区:说一说:(1)自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2)自己曾经半途而废的事情是什么?原因是什么?(3)今后准备怎样克服自己的弱点?记一记:同学对我的建议。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独立思考问题后,再通过网上讨论,总结交流,并相互补充完善,充分认识培养坚强意志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通过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一反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交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2.开展探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美国著名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可见,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过程。在探究式教学中,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得出结论,亲自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构建起对科学的新认识。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必须要充分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主动展开学习,积极进行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例如,在“立志与成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事迹,制作网页,作为教学材料。这些材料贴近学生实际,具有较强的时代感、针对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与此同时,让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自觉磨练意志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结合网页中“宏志班”的材料,思考、讨论:(1)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2)我们应该向“宏志班”学生学习什么?接着,学生发布搜集到的自觉磨练意志的材料,并在网络上进行研讨:(1)顽强的意志在人的发展中有何作用?(2)我们应该怎样自觉磨练意志?这样,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学生便能明确认识到,顽强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磨练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通过几年来思想品德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一项对10所学校22位教师600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表一:
问题
教师
学生
1.使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A.非常必要
63%
82%
B.有必要
25%
15%
C.可有可无
12%
3%
2.教师设计多媒体课的目的
A.培养自学能力
45%
B.扩大信息量
26%
C.激发学生兴趣
24%
D.其他
5%
3.网络教学是否能提高教师的素质
A.明显提高
46%
B.有一定提高
52%
C.无明显提高
2%
D.说不清
0
4.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A.能力有明显提高
90.3%
B.能力有一定提高
8.8%
C.提高极少
0.9%
D.无任何提高
0
5.你希望以后上政治课
A.更多地使用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