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导练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导练新人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基础导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慨叹气概灌溉暨南
B.摧毁催促璀
璨槯栋
C. 诓骗眼眶木框竹筐
D.纤维歼
灭阡陌忏悔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搏”,是事实。
B.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C.然而,在这茏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他们在前扑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是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②(中国人)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
③先前信“地”,信“物”。
④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⑤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①④
C.②③⑤④①
D.
③⑤①④②
4.联系课文,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中国人”的含义,并说
明“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
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中充满激情地赞颂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人”,请你列举出几个代表人物,对他们的事迹做些叙述,并对他们的精神做些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6.请你为下面的一组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且分析其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
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
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
几千斤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
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避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
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
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
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
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
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
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
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
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
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
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
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
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
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
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
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
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
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
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用原文内容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失
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画出最后一段中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
相符的一句。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解除”责任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本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B (A项“搏”应为“博”;C项“茏”应为“笼”,D项“扑”应为“仆”。
) 3.B
4.(1)“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民人。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
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指国民党反动统治
者及其御用文人。
(3)指广大人民。
5.示例一: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毛遂非常自信,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终于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
后人就用“毛
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这个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个有
信心的人。
示例二: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寻衅。
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
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
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
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
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6.攀比。
过去的孩子多在学习上攀比,以成绩好为荣,而现在的
孩子却往往攀比物质生活条件,让人们担忧。
7.(1)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
做完)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①未尽责任,丢开不管;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人人必须尽责任。
(5)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
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
能以“苦与乐”为题。
(6)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
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