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论语》中的这八句话说透了(教育孩子、搞好教学、理解教育的“神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论语》中的这八句话说透了(教育孩子、搞好教
学、理解教育的“神器”)
《论语》中最具教育智慧的八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有关教育、学习的言论在《论语》中处处皆是,孔子的这些经典言论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

《论语》中有几个关于教育、学习的“最”,每个“最”都蕴涵着教育大智慧!我们一起来瞧瞧。

【勤思与乐学】
1.最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勤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

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

2.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强弱,获得的知识有先后。

但能力、智力都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圣贤,孰能都懂?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装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谓害人害己呀。

3.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特别是小学生,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

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

【诲人与自省】
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

“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要永远做好学生幼小心灵的守护神。

5.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言论。

教师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其效果最佳应是在学生的愤、悱状态。

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逐渐进入愤、悱状态,让学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6.最严格的自我教育者:“一日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作为古人,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负别人的重托;对得起朋友,不辜负朋友的信任;对得起老师,不辜负老师的教诲。

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个时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

【仁与爱】
7.最早倡导教学民主者:“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倡导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为年龄小而谦让老师;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主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知,孔子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并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

8.最忠实的教育工作者:热爱学生,忠于教育。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因为热爱学生,自己就能不为他们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育这项事业,自己能不对学生谆谆教诲吗?每次读到孔子的这句话,心灵就能受到一次洗礼,孔子的这种精神品质,不正是我们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吗!孔子不仅这么说,也是怎么做的。

他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一直到了七十二岁离开人世,为了他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礼,三十岁确立了人生目标——礼,四十岁就更加坚定三十岁的思想,五十岁知道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到了六十岁,听到什么话都能宠辱不惊,到了七十岁时,一切世事都能随心所欲,又不会违背规矩。

孔子一辈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并且每十年,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人生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

作者:宋广义;来源:《现代教育报》
《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

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它更有助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

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
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

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

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

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

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

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

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传播错误的知识最终只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4.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

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他感伤于“逝者如斯夫”的时光,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即便身处逆境困于陈蔡之间,还不时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是不是我们的道义不行了?)他也直接表达过对社会的不满,对黑暗政治的失望:“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此外,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相当性情。

他毫不掩饰对某个学生的
喜爱。

季康子问他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

”颜回死,孔子大哭:“天丧予!”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共场合,孔子彬彬有礼,可燕居在家时,他却是“寝不尺,居不容”,并且“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轻松和悦的样子)。

他有着圣人一样的智慧与品质,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好恶。

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

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心存“浮云之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述而篇》)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

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你的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

甚至一生都会活在矛盾之中。

所以当时光飞逝,从事其他职业的朋友同学物质生活已和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时,我们一定要坚守住那份执著与淡泊,坚守住那份“浮云之志”。

我们的财富,在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上,在整个社会中,在自己那淡定的心里。

二、教什么人
《论语》中好学生的特质有三:一、不贰过。

二、止于至善。

三、举一反三。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可在孔子的眼中理想学生是什么样呢?孔子在《雍也篇》中给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人无完人,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确实是一种了不得的境界修养。

简单的六个字,却是人格的至善。

好学生颜回对学习有这样一番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由此看,有志于学习的人总是有一颗坚定的、务实的、止于至善的探索之心。

此外,《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生要学会迁移,要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比如在《学而篇》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认为,子贡学《诗》的前提,便是举一反三。

类似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多次表达。

如《述而篇》中孔子有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又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认为,告诉学生一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他了,可见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以上几点,时至今日,对我们学生的素质培养都起到一个指向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自觉地以此作为自己的人格奋斗目标,那么当代教育就实现了它的全部价值。

三、教什么
对这一点,《论语》以一言蔽之,即:文、行、忠、信。

文,指文化;行,行为规范;忠信,即为诚信。

这几点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基本吻合的。

这里蕴涵的道理,说得更直白些,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讲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大学门票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四、怎么教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颜回上课的时候表现很不活跃,从不说话也不提问题,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如愚”。

笔者认为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像这样的话,像启发式教学或探究式教学都是无法实施的。

而孔子检测其学力的方法便是在课后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去考察颜回,之后才发现颜回“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所以一个学生课堂活跃与否并不能说明其教学效益的高低,能否迁移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鲁莽的子路,上课从来就喜欢抢嘴,甚至插嘴。

但效益是最低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直接的。

《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

然而却有中庸之效。

此外,像公西华,为人谦虚谨慎,少言寡语,孔子发现这一点,常在课堂主动提问他。

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

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

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

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

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

教学有法无定法,孔子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

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指向。

笔者坚信其中的奥秘,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