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古族呼麦艺术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蒙古族呼麦艺术初探
作者:李妮娜
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8期
长调、马头琴、呼麦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是蒙古族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
形式。
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定,中国
蒙古族呼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继长调之后,又一项蒙古族艺术
列入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名录,是蒙古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然而,由于经济社
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给草原自然、文化生态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呼
麦艺术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展空间日益萧条萎缩,时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将呼麦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其
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让蒙古族这一悠久的艺术形式在文艺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给人带来审
美愉悦的同时,发掘其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同时,对于人类学、
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呼麦艺术
呼麦,鄂温克族语,喉咙、嗓子之意,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的民歌
演唱形式,是一个人纯粹利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同时发出两个或以上声部的歌唱形式,是世界
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
中央民族大学乌兰杰教授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呼麦的演唱总结为: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使一个人同时
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从而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演唱时有着高如
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特点,因而,呼麦素有“蒙古族民间音乐的
活化石”之称。
由于地域、偏好及其它原因,呼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表现出
丰富的多样性。
从音域方面划分,可分为低音、中音和高音呼麦;从风格方面划分,可分为抒
情性和非抒情性呼麦;从表现形态方面划分可分为独立演唱型和非独立演唱型呼麦。
独立演唱
型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呼麦相近,但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
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
非独立演唱型,主要是指流传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潮尔道”中的“潮尔”。
“潮尔道”是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多声部演唱方式,由两人或多人进行演唱,其高
声部是著名的长调歌,而低声部则是一种被称为“潮尔”的中低音伴唱形式,实际上就是低音
呼麦或中音呼麦。
根据当地蒙古民族的习俗,潮尔道是不能随便演唱的,只有在严肃、庄严、
隆重的场合方能演唱,也不能与酒歌、爱情歌曲等混杂演唱。
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潮尔道”,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呼麦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皆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一道道绮丽多
姿的音乐风景线。
二、呼麦艺术与“啸”
近年来,有专家在大量研究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呼麦这一古老神奇而又精美绝伦的喉音
艺术与我国古代史书典籍中大量记载的喉音艺术“啸”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啸”最早出现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如《召南·江有汜》:“不我过,其啸
也歌。
”虽为简单的记载,但可以肯定,啸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音乐形式。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
呼麦与啸的关系进行探索。
(一)发音器官方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啸”的解释是:“吹声也”。
认为啸是通过人吹气而产生的一种声音。
南朝孙广《啸旨》中对啸的解释则为:“夫气激于喉中而浊,
谓之音;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认为啸是演唱者通过舌端的运动而改变气流所产生的声音。
魏晋著名辞赋名家成公绥《啸赋》记载的啸是:“发妙声于丹唇,激衷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起。
”认为啸是演唱者通过唇、齿运动改变气息而产生的声音。
这些古典文献里
虽对啸的解释不同,但从总体上描述了啸是运用喉、舌、气、唇、齿的一种歌唱艺术,而今天
的呼麦演唱时正是巧妙地综合运用声带、口腔、舌尖、气息而获得美妙的声音效果。
因些,二
者在发声器官方面是基本相同的。
(二)摹仿对象方面。
《啸旨》认为啸是对自然间声音、动物鸣叫声音的摹仿,并对啸的曲目进行了命名,如流云、地动、巫峡猿、下鸿鹄、深溪虎等等。
而多数专家学者在追溯呼麦
的形成时,则认为是蒙古民族的先祖先宗们在长期的狩猎、游牧和争战过程中,以宗教虔诚的
心灵,或细心聆听、反复斟酌的基础上,或摹仿来大自然的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
或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或赞美骏马和草原,或为驱赶牛羊马群发出的高亢哨声,或学叫图腾
狼的嚎叫声,或表现战争时为激发斗志发出尖叫等,如《阿尔泰山颂》、《四岁的海骝马》和《布谷鸟》等,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呼麦。
可见,二者在演唱时摹仿的对象是基本相同的。
(三)表现形式方面。
《啸赋》记载了啸具有“众声繁奏,若笳若箫”的特点,认为啸如同时演奏多种器乐而发出的声音,表明啸也可以是多声部的,而我们现代的呼麦是经声乐界公
认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声部歌唱形式。
由此,不难看出二者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笔者认为呼麦与古典文献记载的啸应该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呼麦艺术的现状
呼麦艺术产生、发展于草原深处,其传承主要以家庭家族式为主。
孩子呱呱坠地后就经常
听长辈们的演唱,受此影响长大后开始模仿,长幼之间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成为这一艺术最原始、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当然像其它民族艺术的传承一样,在呼麦分布的每个地区都有能把这
一艺术表现得美仑美奂的代表人物,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崇拜者和授业者,众多“粉丝”们的争相学唱,也对这一艺术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这一艺术的认识,特别是将呼麦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从国家层面将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呼麦艺术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实施了积极的措施,一些社会团体及业内人士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呼麦的生存和
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可以说时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的抢救性保护与传承,都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诸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呼麦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艺人稀如晨星。
内蒙
古文化厅在呼麦申遗前对锡林郭勒草原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几十年前每个苏木嘎查都有
优秀呼麦歌手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能够原汁原味地演唱呼麦、承担呼麦艺术传承责任的歌手
寥寥无几,只有个别专业老艺人在静静地守护着这片蒙古族的心灵家园。
二是呼麦艺人日益城
市化。
一些学习声乐的蒙古族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或自我感悟、或从师学艺,掌握了一
些呼麦演唱技巧,但多数是为了生计,在一些蒙古族风味的饭店、酒吧演出。
这类歌手已经彻
底脱离了牧区文化的生存土壤,在生存环境、演唱风格方面均已发生了明显地变异,带有深厚
的酒吧文化和现代堂会文化特色,自然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也就起不到真正意
义上的传承作用。
加之一些其它外界因素的冲击,在当前文化背景下,对呼麦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呼麦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把呼麦选入目录而置于高台、束于高阁,而是如何切实
地将呼麦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让它可持续地滋润蒙古族
人民、感动蒙古族人民,并通过广泛对外交流,给世人以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和享受。
笔者认
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对呼麦实施抢救式保护
的基础上,发展好、传承好这一艺术民族艺术。
(一)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结合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地
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也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更是宣传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要载体,保护和传承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来负责。
近年来,内蒙古自
治区致力于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并将每年的9月6日定为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日”,极
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呼麦在内的保护意识,营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
有利氛围。
按照中国蒙古族呼麦申遗时的规划,内蒙古文化厅所属专业机构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普查、记录、录音、录像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了对呼麦艺术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
存等工作。
随着呼麦艺术相继列入国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
持下,内蒙古党委、政府规划、实施了系列办法、措施,诸如启动田野调查、成立呼麦协会、
召开研讨会、出台保护性政策、组织相关比赛等,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抢救式保护,取得了一
批重要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蒙古族呼麦艺术传承人胡格吉勒图于2006
年发起并成立了内蒙古呼麦协会,并多次组织会员培训、互相交流、研讨,致力于呼麦艺术的
有效保护,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笔者认为,文化艺术方面的建设工作是项长期性的工作,
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工作政绩,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要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机制体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可持续的关注和重点的支持,做
到有专门机构管理、专业人员负责、专项经费支撑,保证工作的正常、持续开展。
(二)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建设民族文化基地结合起来。
发挥文化馆、站的文化艺术
普及职能,有意识地把呼麦的普及作为蒙古族聚居地区文化馆、站的一项重要群众性活动,大
力开展呼麦在群众中的学唱、传唱活动,进一步夯实呼麦艺术的群众基础,将呼麦艺术回归于
草原深处、牧民中间,为呼麦艺术培养大量受众者、参与者、传唱者。
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体
验和感受呼麦艺术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呼麦艺术的民间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发扬呼
麦艺术。
(三)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民族文化进课堂结合起来。
虽然呼麦艺术诞生于民间,但
要想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就必须要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做好蒙古族聚居区特别是呼麦
流行地区保护工作的同时,要把其列入学校教育当中,通过艺术熏陶和专业教育来发展呼麦艺术。
呼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自2001年以来,先后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的呼麦艺术演唱学员,如今大部分学员活跃在全区各盟市、旗县歌舞团及乌兰牧骑等各条文
艺战线上,成为一颗颗冉冉升起的呼麦演唱艺术新星。
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
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给予了重点研究。
但笔者认为,如果在学校教育形不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氛围,传承问题恐怕最终也只能是停留在
口头上、书面上。
应该将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民族文化进课堂结合起来,从小抓起,从校
园抓起,把呼麦艺术列为民族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为大学生艺术欣赏课的重要内容,列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必修课内容,在校园内营造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的氛围,才是保护的传承
呼麦艺术的基础之基础。
(四)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发展草原旅游业结合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自然
旅游资源,巧妙将发展自然旅游资源和发扬人文资源融合起来,通过打造旅游品牌来保护和发
展呼麦艺术,应该是一石二鸟之举。
这样既丰富了旅游景点的内容,起到锦上添花作用,也是保护民族艺术的好途径,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皇家消暑纳凉的好地方,更是现在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学习借鉴一些其它民族地区的做法,如满洲里中俄蒙艺术节、呼和浩特昭君艺术节等,在每年的旅游旺季,组织呼麦艺术节,既可成为当地经济振兴、旅游业兴盛的助推器,也通过艺术节将呼麦艺术打造成一台民族文化大戏,促进对其的保护与传承。
(五)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民族文化交流结合起来。
内蒙古声乐艺术界的有志之士已经有意识地通过不同形式将带出了内蒙古,搬上国内外音乐舞台,而且几乎每场演出都能达到一“呼”惊人的效果,特别是2009年呼麦组合《蔚蓝之声》在蒙古国召开的“国际呼麦大赛”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获得了外国观众的称赞,而且不乏争取演唱者。
内蒙古歌手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学院做呼麦演唱示范表演,其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
笔者认为,通过类似的学术、演唱交流活动,把呼麦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对呼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艺术工作者,真诚地希望对呼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要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将传承、开发与利用有面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业化开发、保护、经营的局面,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对于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SY12028)成果。
李妮娜: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