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补充课文,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句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伯牙善鼓琴善:②善哉善:
③乃破琴绝弦乃:④终身不复鼓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②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④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

②曰:名叫。

③缁(z ī):黑色。

④向者:刚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衣(______)素衣而出(2)衣缁衣而反(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迎而吠之
B.将扑之
C.一人虽听之
D.无稽之谈
[3]联系短文,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雏燕
吾弟爱鸟,日思得一雏。

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①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

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②雏已出壳矣。

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

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③弟遽④释之。

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
释之。

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

注释:①竟日:整天。

②盖:原来是。

③趣:催促。

④遽:jù,马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日思得一雏日:______________
遂出笼释之释:______________
是乃益鸟是:______________
尔安得久饲之尔: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
答:______________
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

答:______________
[3]仿照样子,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思雏→(____)雏→(____)雏→(____)雏
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好书画________ ②今乃掉尾而斗________
③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_ ④谬矣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_________)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窥头于牖(__________)弃而还走(__________)
[2]翻译下列的句子。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危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理解文中加点的字。

(1)引:__________
(2)且:_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_
(4)亡: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1)一人饮之有余(____________)
(2)吾能为之足(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个成语作为本文标题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试着用古汉语将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

”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段讲的故事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3]请为这本名著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

王戎①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③,诸儿竞走取之,唯④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折枝:压弯枝条。

④唯:只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和词的含义。

①竞:______________ ②信然:____________
[2]借助注释,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②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⑨其舟,日:“是吾剑之所⑥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⑦惑⑧乎⑨!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涉:跋涉,这里指渡过江河的意思。

②自:从。

③坠:掉、落。

④遽(jù):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⑤契(qì):动词,用刀子雕刻。

⑥所:……的地方,表处所。

⑦亦:也。

⑧惑(huò):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不理解的意思。

⑨乎:呢、嘛、吗,语气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_______
(2)是吾剑之所从坠是:________
(3)舟已行矣行:________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此:________
[2]分别指出下面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________)
(2)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1]解释:
①择(_______)②望(_______)③懦(_______)
④立(_______)⑤功(_______)⑥长(_______)⑦辄(_______)[2]理解:
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①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中庭③。

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②相与:共同,一起。

③中庭:院子里。

④空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字词理解)选择加点字的正确意思填在括号里。

(填序号)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 A.想念。

B.想到。

C.想法。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 A.成功。

B.终于。

C.于是。

[2](提取信息)用“”画出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

[3](综合判断)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然”一词体现出作者在这月色如水的夜晚喜悦与兴奋的心情。

B.作者与张怀民一早就约好一起欣赏月色美景。

C.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D.文章最后几句流露出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心情。

[4](展开联想)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你由这篇古文中对月色的描写,想到了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偶然而至,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

[1]补全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1)欲取蝉(_______)(2)黄雀延颈欲啄螳螂(___________)
1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③之明。

炳烛之明,熟与④昧行⑤乎?”平公曰:“善哉!”
——(出自《说苑》,有删减)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问于师旷]对师旷提问。

师旷,晋国大夫,博学多才。

③[炳烛]点亮蜡烛(或火把)。

④[孰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仔细读文中划“﹏﹏﹏”的语句,完成下列问题。

(1)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可以看出师旷对晋平公“七十欲学”的态度是(_____)
A.不赞成,觉得他年纪太大了。

B.赞成,觉得学比不学好。

[2]文中师旷连用三个比喻,把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比作
_______,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训练。

牛郎织女①
天河②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

年年机杼③劳役④,织成云锦⑤天衣⑥,容貌不暇整⑦。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衽⑧。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⑨七日,鹊首无故皆髡⑩。

相传是日⑪河鼓⑫与织女会于汉⑬东,役⑭乌鹊为梁⑮以渡,故毛皆脱去。

——选自《月令广义》
(注释)
①牛郎织女:神话人物。

②天河:银河。

③机杆(zhù):织布的梭子。

④劳役:劳苦。

⑤云锦:织有云纹图案的丝织品。

⑥天衣:泛指仙神所着之衣。

⑦不暇(xiá)整:没时间修饰。

眼,空闲。

⑧织衽(rèn):指织布之事。

狂,衣襟,衣袖。

⑨涉秋:入秋。

⑩髡(kūn);制掉头发(使成秃头)。

此指乌鹊头上羽毛脱落。

⑪是日:当日。

⑫河鼓:星名,即牵牛星。

⑬汉:天汉,即银河。

⑭役:使唤。

⑮梁:桥。

[1]根据义意,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容貌不暇整____________
(2)天帝怜其独处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一段按句意划分有三个层次,你认为正确的划分的是()
A.第一层①②;第二层③④;第三层⑤
B.第一层①;第二层②③①;第三层⑤
C.第一层①②;第二层③;第三层④⑤
D.第一层①;第二层②;第三层③④⑤
[4]省略句子成分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

阅读下列句子,在空格处各填一个字(词),使句意更完整。

天帝怜其独处,许(________)嫁河西牵牛郎。

天帝怒,责令(________)归河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