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毛泽东的咏物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词是诗词题材中的一小类,从古至今,吟咏不绝,精品多多,令人目不暇接。
这类作品如何写?值得探讨。
路径良多,概述一二以供爱好者参考:1、咏物贵在有所寄托。
诗词不是摄像,纯客观的描摹是毫无价值的。
“文以载道”是文学的传统。
写一首咏物诗词,可以寓意,可以言情,如毫无情意可言,描摹再逼真,也形同废品。
初学者往往容易忽视,甚至为描写得唯妙唯俏栩栩如生而自我陶醉,殊属可笑。
2、咏物要善于抓住事物特征。
纯描摹不行,但脱离物之特征空洞说教,理再善,情再真,也没有感染力,因此抓住物之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同一物,具有不同特征,如竹子,耐寒、有节、垂尾,人们取其歌颂之,竹笋嘴尖皮厚人们取其讥讽之,中空,可褒可贬,褒者视之为虚怀,贬者视之为无术。
欲寓何理,欲寄何情,则须有选择地表现其特征,把所有特征都用上,全则全矣,但要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则难矣。
笔者九十年代曾写过一首《翠竹吟》,只褒不贬:
遥望亭亭列玉人,心虚貌让四时春。
防涝释氧生酬世,制器除尘死报民。
劲节连枝风可仰,直纹贯叶品堪珍。
常思置业环庐种,日夜相依友亦邻。
笔者两年前曾写过两首稻草人,一诗一词,一褒一贬:
七律稻草人
栉风沐雨续昏晨,伫立田间似入神。
恭献精华曾济世,乐捐遗体再酬民。
无私更爱无城府,有影犹欣有德勋。
岂若江湖奸佞客,只私一己不思人。
西江月稻草人
入目有头有脸,看园作福作威。
扳开躯壳再深窥,自是无肝无肺。
稻草终归稻草,卑微毕竟卑微。
可怜一炬化成灰,问尔何来尊贵?!
虽非妙品,然皆能有选择地抓住其特征,因而各见情趣。
3、咏物贵在出新。
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地位,则必须有新意。
拾人牙慧,文辞再美,也无法立于文学殿堂。
很多物,如松、竹、梅、兰,咏之者既众亦久,要出新很难,但若了无新意,则宁可不写。
要出新,须知旧。
某一物,人家曾经是怎样写的,心中要有数,否则,重复了前人自己还可能全然不觉。
记得几年前诗友白衣子先生说,他曾写过一首《咏蟹》,是正面歌颂的。
原诗不记得了,大意是螃蟹在龙宫也敢横行。
自己很满意,但后来偶然看到古人一首,自己的立意竟与之撞车了,因而弃之。
如果原来看过古人那首,白衣子先生肯定不会那样写。
想咏某物,首先可以读读前人、他人作品,有《咏物诗词集》者可以翻翻,没有的话,网上搜索一下,看看人家曾怎样写,力求不与之重意。
写梅花者,可谓多矣,不时在网上都能看到,但几乎没有见到有新意者。
陆游、林和靖、毛泽东三人之作,各有新意,故而能傲立于诗坛。
本人曾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
已老去年身,天性仍如故。
历尽冰霜意不灰,芳蕊纷纷吐。
耻与石榴朋,羞作趋炎赋。
遭遇虽然火样红,全是违心句。
文采逊于陆、林、毛,故不敢望其立于诗坛流传千古,但自以为没有重复前人。
4、前人没写过或涉笔甚少的,则自由一些,减少了很多拘束,这类题材可以多写写。
比方菊花石,产于浏阳,号称“全球一”,发现的时间也不长,除了谭嗣同等有所涉猎,咏之者极少。
笔者曾有所咏,自我感觉不错,当代评论家评价也颇高。
咏菊花石
一枝独秀俏浏阳,玉洁冰清韵味长。
粉蝶春临疑序乱,蜜蜂夏采觉风凉。
大溪水饮人明目,古砚毫沾墨染香。
欲考何时谁种植,天书字怪意茫茫。
【注】大溪:浏阳河由大溪、小溪两大支流汇合而成,菊花石产于大溪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