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_-_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数学学科部周伯明一.教学设计意图
在苏教版的新教材中,三垂线定理这个名称出现在选修2-1第三章空间向量P87页例题一中,而且是以黑体字给出,这说明高考仍然对三垂线定理有要求。

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三垂线定理来判断直线的垂直关系,显然是比较方便的。

但是在苏教版必修2的立体几何这一章中,又没有出现这部分内容。

在这一轮高三复习中,我打算补充《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判断垂直的方法。

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理解空间元素的位置关系。

于是,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信息资源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学生带入情境,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易于激发学习兴趣。

(2)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舞台,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能全员参与的弊端,使教学最大限度地面对全体学生,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3)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线线垂直,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信息,并学会整理和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并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任务分析
利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可以比较方便的推导出线线垂直的关系,在求二面角的大小时用很重要的应用,所以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立几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推导,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初步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立几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重点突破:
(1)借助多媒体课件,变换视图角度,从不同方向观察线线间垂直关系,加强感官刺激,感性认识,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2)借助多媒体课件,剖图分析,深入挖掘,找到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本质特征,提高理性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定理。

教学难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灵活运用
难点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抽出了图形的核心部分,突出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行动规律。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媒体操作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

五.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论表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规律和情感、意志以及个体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过程具有心理学的科学依据,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节课我使用PPT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能在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留有悬念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理念的体现。

六.教学媒体
(1)利用教师制作好的课件以及大屏幕投影
(2)具体运用:
1.利用幻灯片3,4,5引出问题
2.利用幻灯片6,,7,8揭示三垂线定理的实质
3.利用幻灯片9展示三垂线定理及应用规范
4.利用幻灯片10展示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5.利用幻灯片11,12剖析三垂线及其逆定理,揭示定理的实质
6.利用幻灯片13,14,15,16应用三垂线定理,总结应用技巧
7.利用幻灯片17,18,19,20,进一步练习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看学生检测的分数,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