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曲肱.(ɡōnɡ) 臧.(Zānɡ)武仲 公绰.
(chuò) 无適.(dí) 谄.(chǎn) 恶.
(wū)乎成名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
(2)若臧武仲之知(“知”,通“智”)
(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贫困)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信⎩⎪⎨⎪⎧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真实,不虚 形容词)余固笑而不信.
也(相信,动词)自可断来信.(使者,媒人,名词)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副词)
(2)修⎩⎨⎧
德之不修.(培养、修养,动词)乃重修.
岳阳楼(修建、修造,动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饬、治理,动词)邹忌修.八尺有余(高、长,形容词)
(3)道⎩⎪⎪⎪⎨⎪⎪⎪
⎧不以其道.得之(正当的方法,名词)任重而道.远(道路,名词)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取道、道经,动词)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 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
.(学说、主张,名词)得道.者多助(治国之道、好的政治主张和措 施,名词)仲尼之徒,无道.
桓文之事者(说,谈论,动词)
(4)然⎩⎪⎨⎪⎧岂其然.乎(这样,代词)吴广以为然.
(正确,形容词)死灰独不复然.乎(燃烧,动词)成然.
之(认为……对,动词)虎视之,庞然.大物也(……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然.
往来视之,觉无异也(但是,连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饭疏食饮.水.
古义:喝冷水
今义:喝水
(2)造次..
必于是 古义:慌忙,仓促
今义:鲁莽
(3)子路问成人..
古义:完美无缺的人
今义:成年人
(4)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古义:一定这样
今义:事理上确定不移
(5)非其鬼.
而祭之
古义:神、鬼通称
今义:不好的东西或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义.然后取(名词用作动词,符合道义)
(2)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曲肱而枕.之(意动用法,以……为枕)
(4)不义而富.且贵.(形容词用作动词,取得富贵)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判断句)
译文:富和贵,这是人人想得到的东西。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状语后置)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这个人说。
(3)文之以礼乐。
(状语后置)
译文:用礼、乐来加强修养。
(4)君子义以为上。
(宾语前置)
译文:君子(有学问有道德之人)把义看作是最高尚的品德。
(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宾语前置)
译文: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
(6)子路问成人。
(省略句)
译文:子路(向孔子)问怎样才算是完美无缺的人。
[整体·感知]
本课所选章节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孔子所宣扬的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至今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脉·梳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
云⎩
⎨
⎧
⎭
⎬
⎫
(1~4节):以道义取富贵
(5节):孔子对“成人”的观点
(6节):君子的行为准则
(7~10节):孔子对“义”与“勇”的观点
见利
思义
,
见义
勇为
[文本·层析]
1.根据文本内容探究孔子的富贵观。
【答案】第一,孔子认为“富”与“贵”均可求取,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无可厚非,因此,整体上孔子是赞成求取富贵的。
第二,孔子的“富贵”观有严格条件。
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应符合“仁德”标准。
第三,“富贵”应合乎道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是判定富贵合乎原则的重要标准。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答案】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3.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答案】是要求。
孔子告诫后人,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含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等,所有这些,都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组成部分。
4.在第九则中,孔子为什么感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答案】因为在春秋末年,天下大乱。
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和“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5.孔子认为什么是完善的人格?孔子对君子的修养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案】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时,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见利思义”这一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义之与比”“义以为上”,言行要符合仁、礼要求,要有勇且慎勇。
处世严肃灵活,不厚此薄彼。
符合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就是果敢、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1.子 曰:“富 而 可 求 也,虽 执 鞭 之 孔子说:“如果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是手持鞭子的下
士,吾亦为之。
如 不 可 求,从 吾等差役,我也去做。
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
所 好。
”喜欢的(道义)。
”⎣⎢⎡⎦
⎥⎤执鞭之士:指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
为之:去做这种差使。
从:顺从。
好(hào ):喜欢。
2.子 问 公叔文子 于 公明 贾曰:“信 乎,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这个人说:“是真的吗,
夫 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夫子不说话、不笑、不取财物?”⎣⎢⎡⎦
⎥⎤于:介词,向。
信:真实、不虚。
公明贾对曰:“以 告 者 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事告诉您的人说错了(告诉您
过 也! 夫子 时然后 言, 人这话的人弄错了)!夫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
不 厌 其言;乐 然 后 笑,人 不 厌 其们不讨厌他说话;高兴的时候才笑,所以人们不讨厌他
笑; 义 然 后 取,人 不厌 其 取。
”笑;夫子对于财物,符合道义才取,所以人们不讨厌他取。
”
⎣⎢⎡⎦
⎥⎤以告者过也: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指这件事;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时:在适当的时候。
子 曰:“其然? 岂 其 然 乎?”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然:代词,这样。
⎦
⎥⎤岂……乎:表反问,难道……吗?其:加强语气,可译为“真的”。
3.
子 曰:“饭 疏 食 饮 水,曲 肱 而枕之,孔子说:“吃粗糙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 乐 亦在其中矣。
不 义 而 富且贵,于 我其中也有乐趣啊。
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于我
如浮 云。
”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疏食:粗糙的饭。
⎦
⎥⎤水,指冷水。
肱:上臂,泛指胳膊。
于:对,对于。
4.子 曰:“富与贵,是 人 之所欲也;不 以 其孔子说:“富和贵,这是人人想得到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
道 得 之, 不 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
贫和贱,这是人人厌恶的东西;
不 以其 道 得 之,不 去 也。
君子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
君子(如
去仁, 恶乎 成名?君 子 无 终 果)离开仁,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在吃完一顿
食 之间 违仁, 造 次 必 于是,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颠 沛 必 于 是。
”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所欲:想得到的。
处:
⎦
⎥⎤安居,这里指“接受”。
去:离开,这里指“摆脱”。
恶乎:于何处,哪里;恶,读wū,疑问代词,哪,何。
造次:慌忙、仓促。
5. 子 路 问 成 人。
子 曰:“若 臧子路(向孔子)问怎样才算是完美无缺的人。
孔子说:“像臧武
武仲之知, 公绰 之 不 欲, 卞庄子之 勇,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
冉求 之 艺,文之以礼 乐, 亦 可以 为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用礼、乐来加强修养,也就可以成为
成 人矣!”曰:“今 之 成 人 者何 必 然?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在的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
见 利 思义, 见 危 授 命, 久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
要 不 忘 平 生 之 言,亦可以为成处于贫困之中,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成为完
人矣!”美无缺的人了!”⎣⎢⎡⎦
⎥⎤文:修饰。
要:通“约”,贫困。
6. 孔子曰:“君子 有九思: 视思 明,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考虑看得清清楚楚;
听 思 聪,色 思 温,貌 思 恭,听,考虑听得明明白白;脸色,考虑温和;姿态,考虑恭敬;
言 思 忠, 事 思 敬, 疑 说话,考虑忠诚;做事,考虑不怠慢、不苟且;遇到疑难问题,
思 问, 忿 思 难,考虑向别人请教;气愤的时候,考虑发怒会导致后患;
见 得 思 义。
”见到得到某种东西,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
⎥⎤九思:九种考虑。
难:读nàn ,祸患。
7.子 曰:“君子之①于天下也, 无適也,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可,无不可,
无 莫也,义 之与 比。
”无一定之规,一切按照义去做。
”⎣⎢⎡①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
⎥⎤立性。
比:并列、紧靠。
8.
子路曰:“君子 尚 勇乎?”子曰:“君子 义以为子路说:“君子尊崇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 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 为 乱,小人有勇 而最高尚的品德。
在位者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平民有勇而
无义 为 盗。
”无义就会成为强盗。
”⎣⎢⎡⎦
⎥⎤为乱:作乱。
为盗:成为强盗。
9.子 曰:“德 之不修,学之不讲,闻 义不能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了道义不能
徙, 不善 变而从之(听到了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身上不
不 能 改, 是吾忧 也。
”好的东西不能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啊。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宾语前置,
⎦
⎥⎤意思是“不修德,不讲学”;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这。
10.
子 曰:“非 其 鬼 孔子说:“不是自己祖先的鬼,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 而 祭之,谄 也。
见 义不为, 无勇也。
”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
见到正义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
⎣⎢⎡⎦
⎥⎤谄:谄媚。
义:正义。
无勇:没有勇气,怯懦。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33852018】
A .如不可求,从.(顺从)吾所好.
(hào) B .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疏食饮水,曲肱.
(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C .事思敬.(恭敬),疑思问,忿思难.
(nán ,难以控制),见得思义 D .闻义不能徙.(xǐ,迁移、改变),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忧虑、担心)也 【解析】 C 项,“敬”,不怠慢、不苟且。
“难”,nàn ,祸患、后患。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若臧武仲之知
B .闻义不能徙
C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 .富而可求也
【解析】 A 项,“知”通“智”;C 项,“要”通“约”;D 项,“而”通“如”。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33852019】
A.⎩⎨⎧其然.?岂其然乎?(这样)成然.
之(认为……对) B.⎩⎨⎧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向)君子之于.
天下也(对于) C.⎩⎨⎧不以其道.得之(正当的方法)行军用兵之道.
(方法、谋略) D.⎩⎨⎧德之不修.(修建)则修.
文德以来之(治理) 【解析】 D 项,“德之不修”中的“修”意为“修养”。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B .义.
然后取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D.无適.也,无莫也
【解析】B项,“义”,名词活用为动词,符合道义。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33852020】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B.文之以礼乐
C.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D.异乎三子者之撰
【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33852021】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
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
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
子贡还,报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
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
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
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
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发揄.袂揄:挥动,扬起
B.客问其族.族:家族,家人
C.人忧.其事忧:考虑,安排
D.幸.闻咳唾之音幸:希望,期望
【解析】B项,族:姓氏。
【答案】 B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B.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C.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D.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解析】根据对称句式“上……下……”可知,“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的意思是“如今你既然上没有君侯主管的地位”,所以不能再断开,排除A、C两项。
“以化齐民”中“以”为目的连词“来”,应断到后句,排除B项。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孔子和渔父的对话,阐述了人应以闲适的心情去自然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B.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C.本文通过渔父跟孔子的直接对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D.本文写渔父见孔子后直接批评他“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即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解析】C项,“渔父跟孔子的直接对话”错误,应该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
【答案】 C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译文:
(2)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
译文:
【答案】(1)打算用这样的方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
(2)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
【参考译文】
孔子观游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
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
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走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
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呼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说话。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
”渔父问孔子的姓氏。
子路回答:“姓孔。
”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
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
”渔父又问道:“孔
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
”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
”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
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
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子贡回来,把跟渔父的谈话报告给孔子。
孔子推开身边的琴站起来说:“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坛寻找渔父,来到湖泽岸边,渔父正操起船桨撑船而去,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对孔子站着。
孔子连连后退,再次行礼上前。
渔父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说:“刚才先生留下话尾就离开了,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希望能听到你的谈吐,以便最终有助于我!”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孔子又一次行礼后站起身说:“我小时就努力学习,直到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能够听到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
渔父说:“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这本是自然的道理。
请让我说明我的看法从而分析你所从事的活动。
你所从事的活动,也就是跻身于尘俗的事务。
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离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也就没有比这再大的了。
官吏处理好各自的职权,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
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不能按时缴纳,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能力不能胜任职守,本职的工作不能办好,行为不清白,属下玩忽怠惰,功业和美名全不具备,爵位和俸禄不能保持,这是大夫的忧虑;朝廷上没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乱,工艺技术不精巧,敬献的贡品不好,朝觐时落在后面而失去伦次,不能顺和天子的心意,这是诸侯的忧虑;阴阳不和谐,寒暑变化不合时令,以致伤害万物的生长,诸侯暴乱,随意侵扰征战,以致残害百姓,礼乐不合节度,财物穷尽匮乏,人伦关系未能整顿,百姓淫乱,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的忧虑。
如今你既然上没有君侯主管的地位,下没有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
三、语言表达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导学号:33852022】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__①__。
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
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
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__②__。
因此,__③__,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解析】本题从补写语句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
再研读内容,①后讲的是“太空垃圾”,①处必涉及“太空垃圾”;承接上文“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②处所填句子讲的应是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
③处水到渠成,应填与“解决太空垃圾问题”有关的句子。
【答案】(示例)①都变成了太空垃圾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四、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1~5则,然后完成11~14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义然后
..取,人不厌其取
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B.颠沛
..必于是
颠沛:受磨难、挫折
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
成名:树立名声;得名于世
D.子路问成人
..
成人:成年人
【解析】成人:指完美无缺的人。
【答案】 D
12.下列各句省略内容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可(以义)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B.以(之)告者过也!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也
D.(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亦可以为成人矣!
【解析】D项,省略的应为“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者”。
【答案】 D
13.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可是在精神上他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
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智”“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解析】A项,“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错;C项,“鄙视富贵功名”错;D项,“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错。
【答案】 B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译文: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
【答案】(1)富和贵,这是人人想得到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
(2)君子不会在吃完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3)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之
中,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