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城区水杉树死亡原因及复壮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邳州市城区水杉树死亡原因及复壮措施
摘要:水杉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从五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开始引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一些城市的水杉树出现死亡现象。
为此,通过对城市水杉树生长环境、土壤、水肥等因子的调查研究,找出树木死亡原因,寻求城市水杉树保护与复壮措施。
关键词:城区;水杉树;死亡;复壮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落叶乔木,杉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 、“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
邳州自从1954年从南京引种水杉以来,目前全市现有水杉林6000多亩,500余万株,水杉树形优美、通直高大,深受人们喜爱,1986年被选定为邳州市树,成为邳州的象征。
特别是邳苍路更有“天下水杉第一路”的美誉,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力。
但是,近年来,部分路段频频出现水杉树死亡现象,特别是夏季6—7月大面积水杉树发生枯萎落叶乃至死亡现象。
为抢救水杉树,邳州市园林局7月10日成立专门调查小组,开展水杉树生长状况专题调查。
1 水杉树生长现状情况调查。
1.1 水杉树立地情况
建设路水杉树原每侧栽植3—4行,内侧靠路有2m非硬化带,外侧为宽8—10m的河道,边坡比为1:2—1:3。
经过近40年的生长,水杉毛细根已达河道水面,河道常水面离当时地平面1.8—2m。
后经道路改造将原河道填土做成平面型绿带,且修路至内行第一排树外30—40cm处,结合绿化将水杉树下地面还土抬高60—120cm,在发病水杉树根茎下50-80cm段为煤灰土或垃圾土,水杉林外侧绿带下部分段还土底层为山皮土(含大量石块),上层40—50cm为种植土。
1.2 水杉树生长情况调查
1.2.1 水杉区段生长情况一览表
1.3 树木根系情况调查
1.3.1 发病与死亡树木
调查建设路(长江路—辽河路段)长势差及死亡水杉树100株,调查树木平均胸径20—35cm,高13—20m。
此部分水杉原有根系死亡,在灰土层与垃圾土层上,现地面向下8—50cm范围内生有再生根,根离树干20cm处再生根平均粗度0.4—1.2cm,根量少,毛细根分布在离树干0.8—1.5m范围内,地上地下部生物量严重不平衡,树木或死亡,或严重枯梢,只在根茎上2.65—6.8m范围内有稀疏鲜活枝。
1.3.2 生长正常树木
在生长未受到干扰路段水杉树生长良好,基本没有死亡树木,个别密度大林分有个别小树生长不良。
在生长受到干扰路段水杉树中生长正常的树木多数比较低矮,部分为供电安全需要而进行的“截头树”,胸径多为15—20cm,高度多为11m以下。
通过根部土层开挖发现,此部分树根系良好,原生根虽死亡,但再生根发育良好,根离树干20cm处再生根平均粗度0.5—5.5cm,毛细根分布在离树干1.5—2.5m范围内,地上部枝叶量与地下部根系量基本平衡,生长良好。
1.3.3调查情况综合评价
农村段的水杉树好于市区、镇区地段的;人流量大地段水杉树死亡率高、生长差,人流量小地段水杉树生长好;未受还土绿化等人为干扰其生境路段的水杉树生长良好;还土土质好的路段好于还土土质差的;无粉煤灰垃圾土的好于有粉煤灰垃圾的;还土浅的路段好于还土深的;以路段还土时间作横坐标,水杉树发病率(死亡率)呈正抛物线型,路段还土1-2年的发病率低,路段还土3-6年的发病率高,路段还土8年以上的发病率低(主干上萌发的不定根,已逐步完善并取代原来的根系,地上地下部分建立了新的平衡关系);经重剪的树生长状况好于未经重剪的树。
2 水杉树发病死亡原因分析
水杉是阳性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具有一定的抗寒性。
要求土层深厚、肥沃,尤喜湿润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生长最好,在微碱性土壤条件下亦能生长良好。
而邳州土壤类属于黄潮土,土质为沙壤土或壤土,中性或偏酸性,邳州的土壤酸碱度基本符合水杉的生长发育的要求。
水杉树大量落叶甚至死亡,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填沟后减少了水杉的水分供应
水杉对土壤干旱较敏感,其根系发达,生长的快慢常受土壤水分的支配,在湿润、肥沃、地方长势较好。
原先道路两侧为河流或水沟,河沟内常年有水,水杉根系可得到充足的水分滋养,河沟填平后水杉树难以适应干旱环境。
2.2 埋土过深
城区路段水杉由于受到埋土,改变了原生立地环境,使水杉根系呼吸不良,造成大量毛细根、侧根、主根乃至原地面以下部分死亡,而上部的由原主干上长出的不定根根数量少且较短,一旦遇到干旱等不良天气,上部再生根系吸收的水分达不到水杉正常生长的需要,故造成落叶、枯梢和死亡。
2.3 有害物质腐蚀
要求土层深厚、肥沃,尤喜湿润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生长最好,在微碱性土壤条件下亦能生长良好。
修路遗留的粉煤灰和灰渣等碱性物质堆积在树下,雨水的侵溶后碱性浸出物将水杉树的根颈部及根系烧伤而造成腐烂,阻断了树木的水分及矿物质的正常输送,叶面制造的有机物质也无法有效地输送到根系。
同时,城市土壤污染日益严重,人们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水泥、石灰、炉渣等,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坏,加速了水杉树的衰老、死亡。
2.4 生理失衡
水杉的“顶端优势”现象十分明显,在栽植密度大、树木纯自由竞争生长的前提下,其顶端越是拼命互相竞争往上长,越会形成“瘦长”树,养分输送“泵力”不足,使树木的绿叶面积锐减,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生理机制失调,因而部分长势弱、高度低的水杉慢慢衰竭死亡。
2.5 人为破坏
水杉树皮层薄,受车辆等刮蹭造成树皮损伤,很难修复。
而因其材质纹理通直,从损伤的木质部会形成一道上下贯穿的裂缝,从而造成树体失水死亡。
同时行人来往践踏造成土壤板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3 城区水杉的保护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在没有发现白蚁之类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判定应该属于生理性死亡。
对目前存活的树木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3.1改善立地条件
水杉树出现落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埋土过深、导致根系死亡而造成的。
对水杉覆土过深地段,原生根系尚未死亡的,可以考虑在水杉树盘下开挖深30-50cm 的环状沟或放射状沟,如条件允许最好在离水杉树林带外侧1.5m处向外开挖上口宽2m、下口宽1m、深1.5m的明沟,产生的土方外运做新绿化地段还土之用。
采用以上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水杉树的立地及生长环境。
3.2加强养护管理
对发病比较严重,原生根系已经死亡的,重点加强水杉林的水分调节,做到常浇水、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特别应做好立地条件破坏地段水杉树生长的监
控工作,当地每年6-8月的高温干旱期,应根据土壤墒情提前预测预报,提前浇灌。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浇灌低浓度的营养液。
同时,对水杉林带早晨和傍晚还可以对林冠进行喷水或喷雾,提高空气湿度。
并定期用高空打药车喷水淋洗叶面,清洗树冠,保证树木叶片正常的呼吸及光合作用功能。
在加强肥水管理的同时对生长势弱的树木在保持树冠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修剪,水杉树形再造的能力很差,因此修剪总的原则应是:疏剪为主,短截为辅,剪小留大,去弱留强,保证树形,平衡上下。
3.3 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发现有煤灰和灰渣等堆积在树下,在清除煤灰和灰渣的同时,可考虑换成高质量,微酸性的土壤,进行“客土栽培”,改善水杉的根系生长环境,从而为水杉的健康生长打下基础。
对板结的地面打孔,或树冠投影下的地面覆盖由植物材料组成的碎木屑,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蓄水能力。
3.4 减少人为破坏
加大宣传保护力度的同时,重点从防护设施的设置,路口空间的处理等方面加以保护,减少行人及来往车辆的刮蹭损伤。
应建立分段责任养护制度,城区段由园林部门养护管理,乡村段由公路管理部门与属地镇共同管理,多部门齐抓共管,落实群防群治措施。
3.5 缺株断行补植
严重缺株断行路段应在春季采用适龄水杉苗木进行补植,维护水杉路稳定的特色景观。
3.6 更新规划理念
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及其他活动中,要充分贯彻“建设与保护”并重的思想,对基地内原有生长较好的树木,特别是水杉这样代表城市名片与精神风貌的树种,应予以保留组合成景,新栽树木应与之相互协调,要尽量维持或再造水杉树的生长环境及原有立地现状。
采用各种方法尽最大努力保护活化石水杉树,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景观效果及生态效益。
4调研结论
随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稍不注意,水杉原已适应的生活环境便不可避免地遭受干扰和破坏,由此引发系列不良的生理病症甚至出现死亡的现象。
保护和再造其适宜的立地条件是保护水杉树的根本举措,强化管理和养护可有效减轻树木生境改变所带来的危害,并使受干扰的水杉树由病态逐步转为健康状态,从而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植.观赏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郭成源,布风琴,王迎等.园林设计树种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