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陈子昂《与左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一、题解:
陈子昂生平:661-702年,活了41岁,四川射洪县人,李白的老乡,父博学轻财、好文,子昂仗气任侠,18岁才立志读书,几年之间便“经史百家,罔不该览”,24岁中进士。
高宗死后,武则天准备把高宗陵建到西安,陈子昂上书反对,武奇其才,让他做麟台正字,管国史著作,后任拾遗,清要之职。
从24-39岁的15年中,大部分在朝庭做官,这都是在武则天当政年间。
从其表章奏文看,他政治观点主要是省刑、薄赋、节用、任贤等观点,陈还喜欢求仙访道。
他曾真诚拥护武则天,也一度得信任。
但又对武则天的一些政策不满,如黩武战争、用酷吏等。
陈一生政治道路坎坷不平,曾两度从军,到大西北边境想建功立业,但常与主将意见不合。
如第二次与武攸宣不合,建议自己带一万人为前部,武不用他。
陈曾两次被关于狱中,702年被县令段问抓去,要他出钱,他交了20万缗还不行,死于狱中,现在史学家研究认为是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所害。
陈子昂由于一生生活于武则天时代,后人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对李唐不忠,清代王士祯骂他是“无忌惮的小人”,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对武则天功过认识很清,这主要是文革前的评价,范文澜说“褒贬任声,抑扬过实”。
陈子昂在政治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政见也无新意和建设性,其贡献主要在于文学方面,从理论至实践反对当时诗风,提倡革新,第一个打起文学革新的旗帜,是转变一代诗风的开路人,其诗歌和理论主张在当时诗坛产生巨大影响。
《新唐书》说“子昂所论著,当时以为法”,这一点刘勰、钟嵘等都比不上他,李、杜、白、韩、柳等都受其影响,诗文中对他表示敬意。
陈子昂有文集十卷,其中诗二卷,126首,以古体诗多,偶尔夹有律句,最著名的是感遇诗、《登幽州台歌》,文八卷。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赠诗《修竹篇》前的序言,诗是赠给东方虬的,左史,官名,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东方虬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全唐诗》选诗四篇,时有名气,武则天召臣子作诗,东方虬最先交,赋赠其锦袍,后看宋之问诗写得更好,武又夺袍以赠,因为东方写古诗,讲究兴寄,宋写近体诗,武则天喜近体诗。
陈子昂更喜欢古体诗,尤其对东方虬的《孤桐篇》赞赏,故写《修竹篇》唱和,诗序中集中体现了陈子昂对诗的看法,提出革新诗风的主张,在中国古代诗论史上是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非是一篇系统的理论著作,而是一篇批评文章,但又不是象《诗品》那样系统评品众多诗人,区分流派风格,此序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范畴,在文学思潮的大转折的关键时期,旗帜鲜明地提倡一种倾向去反对另一种倾向,而且起着重大作用的一篇批评文章。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改朝换代、把转风气的作用。
故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两种文学思潮斗争的大的历史背景上来看待,来评价。
陈子昂好友卢藏用在《文集序》中说陈“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初唐时代文风实际是沿袭六朝余风,隋代李谔曾写《上隋高祖革文华书》言:“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霞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这是在说山水诗,事类诗,永明体。
钟嵘之后又有艳情诗、应制诗。
唐太宗的文学侍臣上官仪善写应制诗,如“祥云泛苑郊,瑞气浮大风”。
太宗自己也写,有人把太宗与宋太祖比,赵的军政才能不能比太宗,但文学才能超出他,如赵匡胤《咏
月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这种境界、气势的诗,唐太宗写不出,原因即是其时的风气使然。
武则天也是很有才干的女皇帝,但也喜应制诗,沈宋之流,为文学侍臣,沈宋留下的十之八都是应制诗,他们受六朝诗风影响,其艺术趣味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一代诗风,“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此擢土”。
武则天之所以奇袍相赠,是有意识地提倡一种诗风。
在此风气下,陈子昂的地位不高,仅是右拾遗,八品官,但他敢于同当时的皇帝、文学权贵唱反调,大加赞美东方虬的古体诗:“骨气端翔,光英朗练”,从诗境、诗貌全面肯定,且自己也写了一篇唱和之作,不仅见识高,而且胆识大,有胆有识,如果不是相信自己把握了真理且为之献身,是不敢这样做的,仅此就值得称赞,而且他以自己的诗歌实践如感遇诗、《登幽州台歌》来力挽狂澜,横制颓波。
此篇是陈向武则天及其文学侍臣倡导的诗风进行宣战的檄文,是他倡导的另一种诗风的论纲。
二、《序》的文论观点
1、言道弊
其时文风的主要毛病在于道弊。
即是文艺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出了问题。
六朝以来的诗歌,不讲王政的兴废,不表忧国忧民的忧思之情,只在词采声律等诗体形式上下功夫,陈子昂鄙视之,说“跡荒淫丽,名陷俳优,长为童子之群,无望壮夫之列”。
认为丢掉了论道匡君、匡国、王政兴废之道,丢掉了风雅传统,未能继承汉魏风骨,风雅传统即诗教,要美刺时政,建安风骨是“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志在讽刺,忧生之嗟”。
即诗歌要关涉一国,抒一国之情,而非一已,抒一已之情,要忧思于民众,有刚健硬朗的风骨。
丢掉了风雅传统、建安风骨,就是发生了道弊,要解决便是要恢复此传统,因此,他打出了复古的旗号来开展文学革新运动,这是《序》文论的最突出特点。
2、倡兴寄
比兴寄托同样是风雅传统,是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寄托是寓意,钟嵘谈比兴,也说“因物寓志”而“言近旨远”,也是兴寄,但兴寄的内容与风雅传统有些出入,钟嵘的寓意不一定要与王政兴废关联,如曹植的“高台多悲风”,可勉强与时政联系,可以说是言政治上的失意;徐干《室思诗》“思君如流水”,则与政治无联系,谢灵运“明月照积雪,北风尽地哀”更无直接联系。
陈子昂则明确提出兴寄要与儒家思想政治相关,要有闻道内容。
他对太康、元嘉文学一概斥之为“彩丽竟繁”。
陈子昂“植道于诗”的兴寄论,可从唱和之作《修竹篇》中可看出,他用萧瑟和鸣比喻自己与东方虬等人的志同道合,改革诗风,言政治之志是他倡导的兴寄,借古喻今也是。
可以看出他与钟嵘的不同,钟主要是“寓意于形”此“意”也可是个人的哀怨,陈则主要讲王政,是“寓政于形”,侧重不同。
钟与陈的分歧还可从他们对张华的看法上看出,陈肯定了张的兴寄,把东方虬与他比美,说诗写“盛衰之理”,但钟却批评张“兴托不奇”、千篇一律,钟侧重于“奇”。
陈子昂可谓是政治标准第一,故皎然《诗式》中批评他:“复多变小”(复古多,变化少)。
3、风骨论
医治六朝柔弱诗风要用风骨,陈的风骨论是与其兴寄论相辅相陈的。
风指要抒王政兴废的政治感情,而非儿女之情,或个人一已之哀怨,骨指从闻道中派生出来的气势,如同孟子所言的“集义所生”的浩然之气,此风骨由诗歌的兴寄而出,现出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诗歌风貌,此即是陈子昂所提倡的诗风。
如何有那样的风骨?陈在《修竹篇序》中作了论述:要音情顿挫。
音指吐词,情指感情,顿挫,指诗要沈郁、遒劲,感人,这种音情的发出,如掷地作金石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其基本前提首先是要“洗心饰视,即要有一颗闻道之心。
总之,陈子昂标举的“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风骨,是儒家思想情怀的艺术体现,
它实际上是指诗歌的一种宏大阔远的意境,融入了诗人的深沉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于其中,而这些正是六朝以来的诗歌所没有的。
正如陈的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功过与影响
陈子昂在《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吾无用久矣,进不能以义补国,退不能以道隐身……日月云过,蟋蟀谓何?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蟋蟀出自《诗经》,表时间流逝),陈全力以赴进行古体诗创作,其努力是有成效的,惜死太早,其宠大的文史计划未能实现,原准备写《后史记》一直写到唐代,良图未已,实是憾事。
然而陈子昂在廓清六朝以来淫靡诗风上是胜利者,这是其巨大功绩之一;功绩之二,他在近体诗风行的年代里,创作出大量的古体诗,为古体诗在诗坛上争了一席地盘,此后,唐诗园地,古体、近体并行不悖。
功绩之三,更重要的是他把诗歌创作从宫庭引向了广阔的历史现实之域,把诗歌意境从风花雪月引向于抚今怀古、舒展风云的阔远境界。
在陈之后,步陈之后,唐代几位伟大诗人,李杜白韩柳都沿着陈开辟的道路走过来,以其卓越的创作实践来实现陈的理论主张,进行更多更深更广的开掘,使得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形成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诗苑景观。
唐诗的兴盛,陈可谓开国元勋,后世的元好问《论诗绝句》概括得好:“沈宋横弛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准:按照,范蠡佐越王勾践吴,泛舟五湖,不知所终,勾践叫工匠用良金铸范像“而朝礼之”)合著黄金铸子昂。
”
前朝曾不乏有人提出一个疑问:陈子昂诗作在唐诗中,不算上乘,其感遇诗,比起阮籍咏怀诗未见得超越,其理论批评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也比不上刘勰、钟嵘,但为何他在扫荡六朝诗风中能起这样大的作用?今天,当我们回眸历史时,便不难理解。
唐代经贞观之治以后,一百年修养生息,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帝国,正是封建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即历史本身向诗歌艺术提出了一个必然要求:走出宫庭内帏,摆脱六朝以来纤弱诗风,继承和发扬汉魏风骨来表现盛唐风貌,陈子昂正是充当了这个代言人,他有胆有识,有才华,范文澜说他是“一代雄才”,故而陈子昂发一代之先声的重大作用是历史的必然。
总之,陈子昂打出复古旗帜的诗歌革新运动其总的方向是正确的,是有重大意义的,然而,与此同时,如对六朝时代的诗歌彻底扫荡便流于绝对化,今天看来,其实六朝诗歌对中国诗歌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如在声律、词采、意境等方面,六朝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作为,这些都一同被陈子昂所扫荡了。
继陈之后,李白也高举复古旗帜,倡古风,他的调子更高,具体要复到大雅:“大雅久不作,吾急竟谁陈?”诗坛曾一度出现“好古遗近”的倾向,这与陈、李等人的绝对化、片面化有关。
由此而在诗坛上产生的消极影响,有待于后代人加以修正和发展,这个任务就落在杜甫身上,中国文学发展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节杜甫《戏为六绝句》
一、题解:
这是六首绝句连成一体的一篇组诗,是杜甫比较系统的专门论诗的一篇重要诗作。
现存杜诗1480首左右,其中直接论诗的有100多首,其中集中论诗并能从中看到杜甫诗论宗旨的就是这组诗,故它是新的诗论代表作。
组诗写于大约公元762年在四川成都草屋时,这年杜甫50岁,对于杜来说,已进入晚年了,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杜甫毕生创作经验的总结,宋代以后,对《六绝句》
的注释很多,郭绍虞收集为《六绝句集解》,如“戏”字的解释就有好几种:(1)寓言自况(自喻),指当时杜在严武幕中受人攻击,故借四杰、庾信来反击别人的攻击;(2)告诫后生,后生诽薄讽刺他;(3)诗忌议论,故用这题目避免议论;(4)北大冯钟芸认为是杜甫创体,是尝试,故用“戏”字。
综合各家,我们认为:“戏”含诙谐、嘲讽之意,有笑谈的意思。
是针对那些诽薄前贤的后生们,“戏”不是开开玩笑,而体现出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杜甫的那种举重若轻的诗圣心态。
绝句,诗体之一,绝即断的意思,清代吴乔《围炉诗话》解释:“两句一联,四句一绝,四句之诗,即为绝句。
”杜第一次用绝句写诗论,开历代以绝句论诗的体制的先河,这种诗论形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李商隐、元好向、王士祯、袁枚、赵翼等都是绝句论诗的好手。
郭绍虞在《六绝句集解序》中总结说:“开论诗绝句之端,亦后世诗话所宗,论其体则创,语其义则精,盖其一生诗学所诣与论诗主旨所在,悉萃于是。
”
串讲原文:
庾信:早年与徐陵齐名,称徐庾体,清新,也有好作品,如《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晚年出使北朝西魏,被扣,后又仕北周,地位虽高,但受歧视,常怀念故国,在《哀江南赋》中说:“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晚年诗风变。
凌云:气势高昂。
健笔:笔力刚健。
不觉:不禁觉得。
前贤畏后生:本出自《论语》中语,本是肯定“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不如今也”。
但在这里的意思变了,畏:意即可怕,这里看出诙谐、嘲讽之意味,即“戏”的意味。
第一首:指出对庾信的否定是当时诗坛批评风气不正的表现之一。
王杨卢骆:明代陆时雍《诗境总论》称:“王勃高华,杨炯雄厚,卢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共同风格是“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既有自己高华特色,又有六朝锦色。
滕王是高祖小儿子李元婴封为滕王,此诗气概虽与六朝不同,但词藻华丽,如画栋珠簾句,韵律等亦是。
其时人认为没有兴寄,所以批评。
轻薄为文:一说指时人笑四杰轻薄;一说是杜甫嘲笑时人轻薄,一说是杜自称自己的文。
郭绍虞同意第一种说法。
第二首:指出对初唐四杰的否定是当时文坛批评风气不正之二。
第二首意思尚未说完,下首接前讲,此是绝句的特色。
劣于汉魏近风骚:一说是不如汉魏而接近风骚;一说是不如汉魏之近于风骚。
龙文虎脊:皆骏马名,汉武帝从西域得到的好马起的名字。
第三首:指出近风骚并非衡量诗作的唯一标准,作者的才华及其影响才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依据。
才力:才气笔力,应指先天与后天的综合素质。
凡今:总指,含有期望之意。
或看:偶尔可看到。
翡翠兰苕:形容一种小巧秀丽的诗境与诗风。
掣:牵引、制服。
鲸鱼碧海:形容雄伟壮丽的诗境与诗风。
第四首:期望诗坛造就超越古今的雄才,创作出碧海掣鲸的恢宏诗篇。
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今人:此指现代作家,而非指前诗“今人嗤点流传赋”的今人。
邻:亲近、学习。
第五首:诗歌创作要志存高远,而博学古今。
递相:一个一个地。
祖述:一个一个复古。
复先谁:哪一个在最先呢?无法超过人家,屋下架屋,无法超过此屋。
亲风雅:作为区别真伪的一条标准。
汝师:你们学习的态度。
现在常讲反对近亲的学术体制和师资结构,杜甫早就提出要转益多师。
第六首:回顾前面,总结全诗,提倡在去伪存真的同时转益多师。
二、结构:
作为一篇诗论可分两个部分,前三首为第一部分,是评论六朝和初唐五位作家的,是批评论。
后三首是第二部分,是揭示诗论宗旨的,是创作论。
两部分相互关联,评论五位作家是为了阐明诗论宗旨,谈诗论宗旨又是为批评论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首,说明应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庾信,而不应妄加嗤点,第二首从四杰在文学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来肯定他们;第三首,从四杰的才华说明应全面地看待一个作家作品,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前三首杜甫从不同方面对庾信四杰都作了肯定评价,从而批驳了当时无知后生们“附远漫近”的错误态度。
后三首的中心在于才力主张,即力主出诗歌雄才,才是一切理论与实践的目的。
杜甫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这一点:博学古今、立志高远、转益多师等。
三、杜甫诗论思想
1、以文学史的意识,对诗坛好古贱近的批评与实践之风进行批评,这是杜甫的文学批评观。
汝曹、后生,即指其时的一批人,他们在理论批评与实践上都代表了某种错误倾向,即好古遗近。
元稹在杜甫墓志铭中说:“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即指此。
从六朝到初唐的诗风到陈子昂有所扭转,李白更是接过复古旗帜,且举得更高:“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对六朝更是一概否定:“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在六朝以来务华去实充斥诗坛时代,采取激烈抨击态度是必要的,在积重难返的情况下,有时矫枉必须过正。
陈、李之功亦在此。
在他们的推动下,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务华去实倾向被克服了,但随之另一极端倾向又出现了即“好古者遗近”,这正是在杜甫时代滋生蔓延。
由于陈、李复古,把汉魏、风骚传统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位,影响所及,一大批善于看风向的轻薄后生以复古为荣,叠相祖述,对于六朝、初唐名作家任意嗤笑,主要集中在庾信和四杰身上,令孤德棻说庾信是词赋的罪人,有人说杨炯好用古人名字,称其诗为点簿子,骆宾王好用数对,称其为算博士。
此歪风对于诗人继承传统和新起的近体诗的发展,对于造就超越古今的诗才都极为不利。
杜甫正是针对此而发。
那么,杜的矛头有无针对陈、李?主要不是。
杜甫与陈子昂、李白的文艺思想是有差别,主要在两方面,其一,陈、李以诗歌革新为已任,重在破,是立足于风骚和汉魏的古诗源头居高临下,对汉魏以下的诗歌彻底扫荡。
杜甫重在立。
立就得把理论建立在文学发展史的坚实、全面基础上,就得有兼容并蓄的胸襟、气度,博取众长,古今不偏、转益多师,来丰富自己,故杜与陈李在对待六朝初唐诗歌上立足点不同,态度亦不同。
但他们都有合理性,这是因为他们所处时代背景不同。
陈李的时代在安史之乱之前,其时诗坛仍有齐梁宫掖之风,而杜甫时代,此风已彻底扫尽,但好古之风又盛兴蔓延。
故陈、李与杜诗论倾向都有其时代依据。
其二,陈、李多写古诗,不写或少写律诗,杜则喜写律诗,也写古诗,所以在近体诗风行时代,陈李举复古旗帜显豪士气概,其优秀之作使得古体诗重放异彩。
但是不能不看到,近体诗是六朝以来长期孕育发展起来的诗歌新品种,陈、李完全否定,在艺术性方面讲不合适。
杜则不同,他熟悉古体诗,又精通声律,元稹说:“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者人之所独专”。
在诗歌创作无所不能。
杜特别在声律上下了工夫,他说“遣词必中律”“律中鬼神惊”,对儿子宋武传授学诗经验:“熟精文选理,摊书解满床”。
在声律问题上李杜意见是相左的,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了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讥其拘束也”。
当然后来有人认为此诗是好事者所为,李白全集中无此诗。
但李比杜大十一岁,李开开玩笑也不是没有可能。
六朝艺术经验主要是两条:词采与声律,故杜讲究声律必是要学习六朝传统,反对将它一棍子打死,今天看来,杜的眼光是有历史深度的。
而李白反对词采、丽词,主张“一曲叟然子,雕虫失天真”,“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
”
杜与陈、李的诗论思想有不同,但《六绝句》都主要不针对他们,是因为他们思想中有一重要原则是一致的,即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骚、汉魏古诗传统。
杜对李很称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陈他在四川陈故居题诗《陈拾遗故宅》:“位下曷足伤,所贵在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比杜甫小七岁的元结也是复古派,其《箧中集》中选的全是古体诗,也反对声律、词采。
杜的六绝句也不指他,因在亲风雅这点上是一致的。
杜对元结评价也很高。
《同元使君舂陵行》:“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观乎舂陵作,歘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由此可见,杜的矛头是指向一些乏才力、见识只善看风向而“以鸣鞭为职业”的文坛恶少。
此轻薄之徒并不解陈李复古的实质而以复古而复古,为时麾,为棍子,对他们不以当头喝棒不行。
2、才力说——杜甫诗论主旨
郭绍虞称六绝句是杜甫一生诗学所诣与论诗主旨之所在,那么主旨是何?古来争论很大,大体三种意见:亲风雅、集大成、才力说。
亲风雅:代表者是清朝翁方纲《石洲诗话》。
郭绍虞,马茂元都是此意见。
如是此的话,那么对庾信和四杰的肯定就无法解释,他们正是在亲风雅上不如汉魏古诗。
才力说:江田《杜园说诗》说第四首提出才力二字是全诗主旨,这是有见地的,尽管江田没什么名气。
庾信、四杰之所以不能否定就是因为他们有龙文虎脊之才力。
何谓才力,即才气、笔力,它是先天与后天各方面艺术素养的综合反映。
出此才力,超越古今是杜所期望,是其诗歌创作主张。
由此他提出要志存高远,博取众长,转益多师。
他具体提出了目标,即与屈原宋玉并驾齐驱。
屈在李杜以前可谓诗坛上最大的明星。
其德其文在古作家中罕见,才气纵横飘逸,刘勰称他“气往轹古,词来切今”,与日月争光,而刘一再说屈原是“难于并能”,“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但杜却勇于提出“窃攀屈宋宜方驾”的目标。
而杜自己也以此去实践,其《咏怀五百字》与离骚有很多相似,不过不像李白那样狂傲,非“非我而谁”。
集大成:另一意见是兼取众长,这最早来自元稹《杜工部墓志铭》,但此意见似不完整、确切,因为兼取众长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要出超越古今的才力。
我们认为才力说乃杜甫主旨较确切。
才力二字是其文艺批评的尺度和其诗歌创作实践的结晶。
庾信、四杰等六朝以来诗人其诗风虽有其负面影响,但他们有才力,杜肯定他们。
在才力二字下,杜称赞多种风格,既有风雅、汉魏古诗传统的,也有六朝诗歌传统的,如清新、俊逸、清词丽句。
而在多种风格中,他最推崇的是“词源倒流三峡水,笔端横扫千人军”的碧海掣鲸的气势和笔力。
杜一生写过多种风格的作品。
王安石《遯(遁)斋闲笔》中说“有平淡简易者,有绵密精确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籍若贵公子者”。
但他诗集中最多的是“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同上)亦即思深而意远、壮阔而跌宕的诗篇。
他自己以沉郁顿挫来形容自己诗的主要风格,沉郁主要指意境上的深沉浑厚;顿挫主要指章法上的严谨而变化和笔力的雄健。
而这正是那种壮阔雄奇,如碧海掣鲸的诗境。
正由于杜甫把才气作为艺术上的审美要求和批评尺度,他审视作品时,往往独具慧眼。
比如对庾信,别人看到的只是艳丽,而杜看到“凌云健笔意纵横”,四杰,别人笑他们“劣于汉魏近风骚”,他却看到其龙文虎脊之才力。
他看到李白“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看到高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看到曹植“文章曹植波浪阔”,元结“词气浩纵横”等,他对一些诗作作品的评论常常是定评性的,这是见其高明处。
3、倡导博取众长、古今兼重、转益多师的艺术修养
杜甫在提出别裁伪体的同时提出转益多师,前者是别除,后者是吸纳,这既非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