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居住区原理课件-知识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品种
1. 乔木
2. 灌木
3.草本植物
第四节
植物配植
植物配植其要点如下: (1)确定基调树种。 (2)常年绿化效果。 (3)植物配植应速生树与慢长树结合。 (4)乔灌木搭配得当。 (5)采用配植方法。
第五节
绿化空间环境
一、居住区绿化空间组织的一般手法 1.空间的分割 2.空间的渗透与联系
第六节 居住区绿地指标
图解
第五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构成要素
一.住宅区的构成要素四个部分 1.用地――用地规模与配置 2.设施――设施分级与布局 3.空间――空间层次与组合 4.景观――视觉景观与形象
w 用地规模与配置 2002年颁布的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B50180-93) a.人口密度 b.人均用地 c.建筑密度 d. 建筑面积密度 e. 容积率
第八章 住宅群体布置
第一节 空间的类型和变化
1. 空间的类型
流动的带形空间 静止的院落空间 2. 空间的围合程度 3. 空间变化
第二节 住宅群体组合考虑因素 1、生理和物理因素有 •日照 •日照间距 •自然通风 •朝向 •噪声防角日照间距
4、住宅侧向间距 对低、多层前后间距不得小于日照间距,其 两侧间距不小于6米,有窗时不小于8米。 中高层和高层住宅(高于24米) ,作日照分 析后确定,其侧面间距不小于13米。 5、住宅的自然通风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 (3)按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三级 组成。
规划结构图解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系统 一.物质系统 二.社区系统 三.社区生活保障系统 四.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 五.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 六.社区运营系统
1.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平方米/人) 包括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化、广场等, 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居住区总人口(人)
2. 绿地率 绿地率(%)=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总用地 面积(平方米)x 100
第七章
居住区公共建筑物规划
(一)公共建筑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分8类(系统) (1)儿童教育系统; (2)医疗卫生系统; (3)商业饮食系统; (4)公共服务系统; (5)文娱体育系统; (6)行政经济系统; (7)其它
第三节 共享社区原则
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亨景象、公平参与

第三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居住区组成基本单位的演变 1.街坊分析街坊的主要缺点: 2.邻里单位六个特点 3.居住小区 4.社区 5.综合区 6.综合体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形式 一.类型,规模,分级 1 . 居 住 区 : 人 口 30000 ~ 50000 人 , 户 数 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 2.居住小区:人口 10000~15000人, 户数 3000~5000户,用地 10~35公顷。 3.居住组团:人口 1000~3000人, 300~1000户,用地4~6公顷。 4.住宅街坊 5.住宅群落 户数
二、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3)整体式组合方式
三、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1)对比 (2)韵律和节奏 (3)比例和尺度 (4)色彩 (5)绿化 (6)道路 (7)建筑小品
四、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1)日照(2)通风防治(3)噪声防治
第二节
道路类型、分级与宽度
一、类型 二、分级、宽度与断面型式
居住区的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小路。
1、居住区级道路 红线20~30米。车行道9米,人行道宽度一 般在2~4米左右。 2、居住小区级道路 红线宽度10~14米,车行 道为5~8米。设人 行道,宽度1.5~2米。 3、居住组团级道路
居住区规划原理知识综述
第一章
第一节
居住形态与居住区
居住形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
第二节 决定居住环境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自然条件 气温 通风 湿度 雨量 地形地 貌影响着居住形态 三、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 四、科学技术进步 五、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六、规划布局思想
红线宽度8~10米,车行道5~7米。 4、宅间小路 路幅宽度不宜小于2.5米,高层住宅时不宜 小于3.5米。
道路规划的其他规定为: 1.至少需要两个对外出入口。
2.出入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米。
3.与城市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
4.设置无障碍通道。
5.尽端路的长度不超过 120米,设回车场地。 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梯步。 7.建筑物超过160米应设消防车通道,长度超80米设 人行通道。
第六章 绿化布置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绿化功能 物质功能 精神功能
第二节 一、组成 二、居住区绿地分级
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分级
1.居住区公园 ,2~3公顷,步行距离<800m; 2.小区公园 ,0.5公顷,服务半径500米; 3.组团绿地 ;
4.宅间绿地;
5.公建设施附属绿地; 6.街道绿化。
第三节
第二章 居住区总体设计原则
第一节 社区发展原则
需求层次理论 1.适居性 2.识别与归属场所特征 3.文化与活力
第二节 生态优化原则
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1.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 2.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 3.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 4.饮水供水系统 5.供热取暖系统 6.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表(m2/人)
第四章
居民调查
第一节 调查内容 调查面:有普查和专项调查两种 调查目的: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
第二节、调查方法
常用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
第五章
住宅区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结构: 1. 住宅区空间形态骨架; 2. 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 3. 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三)公共建筑物规划的一般原则 1.合理的服务半径; 2.合理规模; 3.注意道路交通的影响; 4.公建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段; 5.公建宜与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6.要考虑远近期结合。
二、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文化商业中心的布置
(1)沿街线状布置 (2)成片集中布置 (3)沿街和成片相结合的布置 (4)集约化布置
第一节
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1.交通方式三种 :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 步行交通 2. 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 a. 通勤性交通; b. 生活性交通; c. 服务性交通, d. 应急性交通。
3.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人车分行、人车混行。
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顺而不穿;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 3、因地制宜;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5、空间结构整合化;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2.按公共建筑的规模分 (1)市级公建 (2)区级公建 (3)小区级公建
3.按居民对公共建筑的使用频率分 (1)日常使用。
(2)经常使用。
(3)不经常。
(二)公共建筑的定额指标
1.两种指标
(1)千人指标
(2)一般规模
2.指标确定的依据及影响因素 (1)从百岁图和年龄构成上分析 (2)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上分析 (3)从生活习惯上分析。 (4)从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分析 (5)从政策的变化上分析 (6)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上人分析
第三节 、住宅类型的选择 (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 (2)结合地形地貌、适应地区特点 (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 (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简称“三节“); (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6)利于规划布置;
第四节 、住宅群体组合 一、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行列式 周边式 点群式 混合式 自由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