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Jiangxi V&T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10015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路桥工程系
目录
1.1 课程定位 (1)
1.2 课程性质 (1)
1.3 课程目标 (1)
1.4 课程设计 (1)
1.4.1 课程设计的思路 (1)
1.4.2 教学目标分析 (1)
1.4.3 教学内容的选择 (3)
1.5 课程情境划分及设计 (5)
1.5.1 学习情境划分及设计 (5)
1.5.2 学习情境描述 (6)
1.6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8)
1.6.1 教材与参考资料 (8)
1.6.2 其它 (8)
1.7 课程对实训室设备的要求 (8)
1.8 考核要求 (9)
1.1 课程定位
表1.1.1-1 课程定位表
1.2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职业必修课,属建筑工程
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1.3 课程目标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切入点,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优化整合,同时,又兼顾学生参加材料检测员考试的要求,把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职业素质要求落实到课程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注意本课程与后继相关课程的关系,内容与时俱进,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掌握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要求。
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将职业素质养成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整理、分析和共享能力,并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
1.4 课程设计
1.4.1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宏观教学方法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不同的学习环节,则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应分别采用讲解法、主题讨论法、信息收集整理法、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式、项目法、小组讨论法、协同工作法等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尽量以指导者、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尽可以多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
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应遵从“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要求,对教学环节的进行整体设计,加强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生知互动(学生与相关知识的互动,如收集、识记、内化和应用知识)、生环互动(即学生与教学环境的互动,如,学生与教学仪器设备的互动、学生应用标准与规范解决学习问题,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1.4.2 教学目标分析
①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目标
(1)具备应用建筑材料的基本能力。
(2)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
(3)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精神,能在团队中正确确定自己的位置,并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
(4)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5)具有必要的礼仪常识,并在与人共享时能正确运用礼仪常识。
(6)具有提高时间运用效率的意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重要的工作。
(7)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②专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1)了解建筑材料的含义与分类及其对发展建筑业的作用;熟悉建材产品及其应用的技术标准;
(2)了解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质的关系;要求掌握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及与热有关的性质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要求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3)了解岩石的基本知识、常用岩石的特点及建筑石材的技术要求。
(4)了解石膏和石灰的原材料、生产、凝结硬化及质量要求,掌握其性质与应用。
水玻璃与菱苦土要着重了解其性质和应用特点。
(5)要求掌握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的组成及其特性,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及其特性以及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要求了解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及技术要求。
在此基础上掌握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特点。
对其他的品种水泥有一般了解。
(6)要求学生了解普通混凝上的基本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掌握混凝土拌合物与硬化混凝土的主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和试验调整的方法;了解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与效果,了解轻骨料混凝土的特
(7)要求掌握砌筑砂浆的和易性与强度,以及砌筑砂浆的配合比的选择,抹面砂浆应了解其功能与性能要求。
(8)掌握烧结砖技术要求与应用,领会墙体改革的意义;了解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墙用板材的特点及技术经济意义。
(9)要求了解钢的分类;掌握钢的主要性能;了解钢的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了解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了解钢的技术要
求与选用。
(10)掌握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与应用;了解各类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及密封膏的技术要求、主要品种和应用。
③社会能力培养教育目标
(1)具备一定的建筑材料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筑材料检测、评价能力。
(2)基本学会了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方式完成一般工作任务的学习工作模式。
初步养成了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研究其内在知识和原理的意识。
(3)能够客观的评估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进行友好合作。
(4)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能在公众前面进行演讲。
(5)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建筑材料的运用能力。
(6)在团队活动中,能较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能够在一定的压力下自我完成和组织完成学习任务。
(7)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1.4.3 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总体目标,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教学情境,各教学情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绪论
【基本内容】:建筑材料的含义与分类及其对发展建筑业的作用;建材产品及其应用的技术标准;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重点】:建筑材料的分类。
【难点】: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情境的学习,能够应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材料检测的有关规定。
(二)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基本内容】: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质的关系;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及与热有关的性质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重点】:材料的性质。
【难点】:熟练的运用材料的性质。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情境的学习,能够熟练计算吸水率、孔隙率、开口孔隙率、表观密度及体积密度;能够进行材料料基本性能的测试。
(三)气硬性胶凝材料
【基本内容】:石膏和石灰的原材料、生产、凝结硬化及质量要求,其性质与应用。
水玻璃与菱苦土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重点】:石灰、石膏的技术性质。
【难点】:评价石膏、石灰、水玻璃与菱苦土的质量。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正确应用气硬性胶凝材料,评判石膏、石灰、
水玻璃与菱苦土的质量。
(四)水泥
【基本内容】: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的组成及其特性,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及其特性以及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及技术要求;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特点。
对其他的品种水泥有一般了解。
【重点】:硅酸盐水泥的特性;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特点。
【难点】:在实际工程中选用各种水泥。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水泥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胶砂强度测定;能够正确评价硅酸盐水泥、运用硅酸盐水泥。
(五)水泥混凝土
【基本内容】: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混凝土拌合物与硬化混凝土的主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和试验调整的方法;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与效果,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
【重点】: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评定。
【难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砂、石的表观密度及堆积密度测定及含泥量、泥块含量测定;能够进行砂、石筛分析试验;能够进行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能测定;实验室配合比调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定;能够了解在工程实际中配合比发生变化对强度产生的影响,并明白如何调整,能够对混凝土质量进行评价。
(六)建筑砂浆
【基本内容】:砌筑砂浆的和易性与强度,以及砌筑砂浆的配合比的选择,抹面砂浆的功能与性能要求。
【重点】:砌筑砂浆的和易性及强度。
【难点】:砌筑砂浆的配合比的选择。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砂浆配合比设计计算、稠度、分层度、抗压强度试验;能够对建筑砂浆质量进行评价。
(七)墙体材料
【基本内容】:烧结砖技术要求与应用,墙体改革的意义;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墙用板材的特点及技术经济意义。
【重点】:烧结砖技术要求与应用。
【难点】:评判墙体材料质量。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砖的抗压强度测定;能够评判墙体材料质量。
(八)建筑钢材
【基本内容】:钢的分类;钢的主要性能;钢的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钢的技术要求与选用。
【重点】:钢的分类;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钢的技术要求与选用。
【难点】:钢的主要性能。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低碳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与延伸率的测定,确定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曲线,评定钢筋的强度等级;能够进行冷弯试验,对钢筋塑性严格检验,也间接测定钢筋内部的缺陷及可焊性。
(九)建筑功能性材料
【基本内容】:建筑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技术要求与应用。
【重点】:建筑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技术要求。
【难点】:建筑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应用。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防水卷材的耐热度、低温柔性、拉力及断裂延伸率试验;进行防水卷材不透水性试验;能够上网查询新的建筑功能性材料的性能与应用条件。
(十)建筑装饰材料
【基本内容】: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要求及选择用原则,常用建筑装饰材料。
【重点】:常用建筑装饰材料。
【难点】:正确运用常用建筑装饰材料。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正确运用常用建筑装饰材料,能够上网查询新的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与应用条件。
(十一)电气材料
【基本内容】:常用电气材料的性质。
【重点】:常用电器材料的性质。
【难点】:正确选用常用电气材料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正确运用熟悉常用的电气材料。
1.5 课程情境划分及设计
1.5.1 学习情境划分及设计
表1.5-1 学习情境设计及设计
1.5.2学习情境描述
表1.5-2 学习情境1 –绪论
表1.5-3 学习情境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表1.5-4 学习情境3 –气硬性胶凝材料
1.6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6.1 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应按照教学要求的内容和思路重新进行整合,以具有实用、常用的材料等为教学的载体,从本质上改变以往教材编写的学科性特征,按项目教学的要求,构建教材的结构,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编写全新的项目式教材,使得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板书、学生笔记,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书和学习资源库。
目前选用教材:《建筑材料》陈晓明、陈桂萍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2 其它
一般要求5人一组的试验教学环境,教室应该按学习岛的方式设置,以方便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教室中应该配置10套相关试验仪器。
1.7 课程对实训室设备的要求
表1.7-1 砂石实训室
表1.7-2 水泥实训室
表1.7-3 水泥混凝土实训室
表1.7-4 力学实训室
表1.7-5 沥青实训室
1.8 考核要求
说明:
(1)平时考核可以主要由学生自评,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以通过作业、测验、教学竞赛等方式考评;
(2)项目自评由学生根据自已的学习情况,对照项目自我评价表进行测评,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抽查学生自评情况;
(3)项目实施由小组长根据项目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考查个人独立完成项目情况来评价,教师负责督促检查;
(4)小组评价由项目学习小组集体评议后由小组长汇总评定,有问题时由教师裁定。
课程标准制订人:审核:
执行起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