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氧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制备

合集下载

常见出血实验模型的建立方法

常见出血实验模型的建立方法

常见出血实验模型的建立方法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选择、建立合适的出血实验模型是研究出血性疾病和止血药物的重要手段。

探索和研究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对于止血药物的筛选和药效学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致损因素和中西医病因结合起来,应用各自设计的动物模型对止血药物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涉及到脑、眼、肺、胃、胰腺和子宫等常见出血部位。

现将不同部位常见出血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在国内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脑出血模型建立稳定、可重复、贴近人类的脑出血(ICH)模型是实验及临床研究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ICH模型主要有脑内注入自体血模型、胶原酶诱导ICH 模型、自发性ICH 模型和微气囊植入ICH 模型。

实验动物常选用猪和大鼠,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猪在解剖、组织、生理、营养代谢等方面与人类极为接近,脑容量较啮齿类动物大20~30倍;②大鼠脑血管解剖及生理接近人类。

相关实验资料如生理、生化、药理、形态等较多,便于比较研究,大鼠价廉,且易繁殖获得纯种动物,利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曾锦旗等用颅内直接注血法建立大鼠出血性中风中经络模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家兔出血性中风中经络模型。

结果出血性中风大鼠出现明显血肿,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类出血性中风中经络相似。

兔脑出血模型建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更接近于临床。

戴如飞等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脑内注入一定量的自体血建立脑出血模型,成功率高(93.3%),方法简便,与临床脑出血相似。

研究者认为该模型适合研究脑实质出血的自然过程、病理形态学特点及药物疗效观察。

于海洲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家兔在造影后经常死亡,或出现昏迷、偏瘫、血尿等并发症,对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为此改进了以往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至主动脉弓的造影方法,参照临床应用的经肱动脉穿刺逆行椎基底动脉造影方法,采用22号套管针穿刺腋动脉法行基底动脉造影,较好地解决兔模型造影死亡率高的问题。

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将自体动脉血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二是刺破颈内动脉颅内段某一部位,使血液自动流入蛛网膜下腔。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病理生理学实习指导一、缺氧模型的实验性复制㈠目的与原理通过给动物低氧环境,影响 Hb 的带氧能力及使组织不能利用氧等方法,复制不同类型 缺氧模型,经呼吸、机能状态、皮肤粘膜颜色等指标,显示了其不同症状与特征, 制模型的方法及原理又有大概的了解, 有利于深入和研究各缺氧症的发生、律。

低张性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 氰化钾中毒1低氧性缺氧⑴将小白鼠至于250ml 广口瓶(内装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中观察上述指标。

⑵:将瓶塞紧,同时记录时间,每 5min 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如有变化则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2•—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⑴如图8-3-1装好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⑵)将小白鼠一只放入瓶中,观察上述指标。

⑶取甲酸3ml 放入试管内,加入浓硫酸2ml ,塞紧。

如气泡产生较少,可用酒精灯加热, 加速一氧化碳的产生(但不可过热以至液体连续沸腾, 因一氧化碳产生过快,动物迅速死亡, 血液颜色改变不明显)。

⑷在整个过程中,注意观察上述指标。

(注):一氧化碳产生原理:H 2SO 4HCOOHCOT +H 2O△3•氰化钾中毒性缺氧⑴称小白鼠体重,观察上述指标,预先准备1%亚硝酸钠及10%硫代硫酸钠各10ml Kg -1, 以备急救用。

同时对复 发展和转归的规㈡实验对象 小白鼠。

㈢器材与药品缺氧瓶(装有管道瓶塞的和2ml 刻度吸管,粗天平(附砝码)钠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 10%硫代硫酸钠溶液。

㈣步骤与观察250ml 广口瓶),酒精灯,一氧化碳发生器, ,剪刀,普通镊。

,甲酸,浓硫酸,0.125%氰化钾溶液, 1ml 注射器,5ml 1%亚硝酸钠溶液,表 8-3-1 观察指标呼吸(频率、幅度)机能状态 (活动度)皮肤粘膜颜色图8-3-1 一氧化碳发生装置⑵腹腔注射0.125%氰化钾9ml Kg-1,立即观察上述指标。

⑶待小白鼠出现共济失调或竖尾时,将准备好的急救药注入腹腔。

⑷重复步骤⑵,不予抢救。

⑸⑸将三种缺氧实验动物尸体打开腹腔,比较血液或肝脏颜色。

一种急性高原低压低氧心肌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急性高原低压低氧心肌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111517229.9(22)申请日 2021.12.13(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申请公布号 CN 113907040 A (43)申请公布日 2022.01.11(73)专利权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地址 300308 天津市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东六道85号(72)发明人 张鹏 李仕聪 官宝礼 张金霞 宋世辉 王欢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代理人 薛萌萌(51)Int.Cl.A01K 67/02(2006.01)(56)对比文件CN 104873290 A ,2015.09.02CN 201048504 Y ,2008.04.23CN 108796064 A ,2018.11.13CN 111904381 A ,2020.11.10CN 211583981 U ,2020.09.29CN 209527483 U ,2019.10.25徐娇阳,是文辉,姜婧,王铮2,王瑞,邹红云,余伍忠,桂俊豪.模拟6000m海拔低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意义.《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第36卷(第5期),第300~303页.James T. Thackeray , PHD, Frank M. Bengel , MD.Molecular Imaging of Myocardial.《A Determinant of Subsequent Remodeling or Recovery》.2018,第1340~1355页.马慧萍,吴金华,高荣敏,李琳,樊鹏程,景临林,贾正平.低压氧舱模拟急性高原缺氧动物模型建立的初探.《解放军药学学报》.2013,第29卷(第4期),冯振龙,赵彤,成祥,朱玲玲,赵永岐,施冰.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对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9,第35卷(第2期),第173~177页.审查员 王珊(54)发明名称一种急性高原低压低氧心肌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急性高原低压低氧心肌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0-7-2816:5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200728.1508.056.html◇综 述◇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孙姝婵,方莲花,杜冠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市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doi:10.3969/j.issn.1001-1978.2020.08.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0)08-1037-04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363 332;R544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指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引起右心室肥大,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至今尚未阐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预后较差,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PH动物模型包括野百合碱诱导模型、慢性低氧性模型、栓塞性模型、手术分流模型、遗传修饰模型、混合因素诱导模型等。

该文对各种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各模型对临床PH的模拟性,为研究者在寻找PH的病理生理机制、研发治疗药物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低氧;栓塞性;模拟性;药物研发;研究进展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收稿日期:2020-03-28,修回日期:2020-05-14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No2017I2M 1 010,2016 I2M 3 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77393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8ZX09711001 001 014,2017ZX09101001)作者简介:孙姝婵(1995-),女,博士生,研究方向:心脑血管药理学与新药发现,E mail:sunsc@imm.ac.cn;方莲花(1963-),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脑血管药理学与新药发现,通讯作者,E mail:fanglh@imm.ac.cn;杜冠华(1956-),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与新药发现,通讯作者,E mail:dugh@imm.ac.cn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指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状态。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特点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特点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特点
1.低氧法
实验动物:大鼠
获得方式:将动物放置于低氧浓度及气压不同的氧舱内,大致有常压低氧、低压低氧、低氧高二氧化碳三种条件,
模型特点:低氧造模简单,易复制;不同造模时间及造模方式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缺乏肺动脉高压的内膜纤维化或从状损伤的病变。

2.野百合碱诱导法
实验动物:大鼠
获得方式:野百合碱60mg/kg经腹腔或皮下注射反复注射3-4周模型特点:野百合碱诱导模型成本低、可重复;炎症反应发挥重要作用;病理变化和人肺动脉高压类似;但在早期就可出现渗透性肺水肿、内皮屏障消失和显著的外膜炎症增生;同时可引起心脏和肝脏病变。

3.手术分流法
实验动物:大型动物(猪、犬)
获得方式:造模方法包括体循环动脉-肺动脉分流术、动-静脉分流术、心内分流术、肺叶切除、手术栓塞法、动脉缩窄法等模型特点:大型动物的血管较粗,分流量大,容易操作,相对不易发生闭塞,能够较为方便的评估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情况,然而饲养大型动物价格高昂、制作成本高、死亡率高,需要有较高手术技巧。

4.骨形成蛋白受体2突变小鼠
实验动物:转基因小鼠
获得方式:直接购买后暴露于低氧中
模型特点:具有典型的肺动脉压力增高和肺血管重构病理改变;基因敲除小鼠并不一定发生肺动脉高压,提示骨形成蛋白受体2突变可能是肺动脉高压的遗传学基础。

烟雾吸入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方法

烟雾吸入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方法

烟雾吸入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方法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因素的,可由脓毒症、创伤或肺炎等原发性疾病引起。

它是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死亡率高达45%。

本研究的重点是建立烟雾吸入诱导ARDS的大型动物模型,以期为科学界提供可靠、可重复的孤立性毒性吸入损伤诱导的ARDS大型动物模型。

方法:全身麻醉下在超声引导下放置颈动脉、肺动脉和股动脉导管后,动物(n = 21)暴露于烟雾中1 至2 小时。

在整个过程中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生命体征和呼吸参数。

在烟雾暴露之前、期间和之后采集胸部x光片、颈动脉、股动脉和肺动脉血样。

吸入烟雾48小时后,对动物实施安乐并收集肺组织进行分析。

结果:吸入烟雾48小时后,动物出现ARDS,表现为SpO2下降约31%,PaO2/FiO2比率下降约208(50%),胸部x光检查出现双侧弥漫性浸润。

结论:这项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大动物模型,该模型不存在诸如皮肤烧伤等混杂变量,可用于独立性烟雾吸入诱导ARDS。

使用这种独特的模型可能有助于研究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或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是危重患者的严重肺部疾病,据报道死亡率为 30-45%。

自 1994 年以来,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

ARDS 可由多种肺部直接和间接损伤引起,包括败血症、外伤、肺炎和烟雾吸入/烧伤。

了解ARDS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新的ARDS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柏林标准基于PaO2/FiO2(动脉氧分压/吸入氧分数)比值、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胸部x 光片上双侧肺浸润的发展以及已知临床损伤一周内正常的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对ARDS进行分类。

据报道,ARDS 中的肺损伤经历三个病理生理阶段:渗出期涉及肺泡上皮损伤,导致肺通透性增加;增殖期包括Ⅱ型细胞增殖、上皮细胞再生、成纤维细胞反应和重塑;以及不可逆的纤维化期,包括肺中的胶原沉积。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21年4月第29卷㊀第2期中国实验动物学报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April 2021Vol.29㊀No.2刘云,孙增先.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1,29(2):236-241.Liu Y,Sun ZX.Research progress in animal models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J].Acta Lab Anim Sci Sin,2021,29(2):236-241.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1.02.0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1155)㊂Fund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871155).[作者简介]刘云(1984 ),女,博士,研究方向:肺动脉高压基础及转化㊁临床药学㊂Email:yunliu211315@ [通信作者]孙增先,男,博士,主任药师,教授,研究方向:肺动脉高压基础及转化㊁个体化用药㊂Email:sunzx715@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刘云,孙增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江苏连云港㊀222061)㊀㊀ʌ摘要ɔ㊀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预后不良的严重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㊂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治愈,只能减缓疾病的进程㊂动物模型是研究PAH 的重要工具,在PAH 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和防治策略评估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㊂本文对经典PAH 动物模型(缺氧和野百合碱模型)和PAH 双击动物模型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肺动脉组织学重构特征进行综述,旨在为PAH 新机制和新靶点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提供参考㊂ʌ关键词ɔ㊀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缺氧;野百合碱ʌ中图分类号ɔQ95-3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5-4847(2021)02-0236-06Research progress in animal models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LIU Yun,SUN Zengxi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of Lianyungang,Lianyungang 22206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UN Zengxian.E-mail:sunzx715@ʌAbstract ɔ㊀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is a serious disease with poor prognosis,and its pathogenesis isstill unclear.Current treatment method cannot cure the disease,and can only slow down its progression.Animal models are important tools for the study of PAH,and they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 disease and in the evalu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In this review,we discuss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and pulmonary artery histological re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 PAH animal models (hypoxiaand monocrotaline models)and PAH double-clip animal models,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anim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novel mechanisms and new targets for the disease.ʌKeywords ɔ㊀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nimal model;hypoxia;monocrotalineConflicts of Interest: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㊀㊀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致命性心肺疾病,其病理特征是持续性肺血管收缩㊁血管重构㊁原位血栓形成和血管周炎性浸润等,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和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 )进行性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1-3]㊂按病因不同将PAH分为几个亚组,包括特发性㊁遗传性㊁药物和毒素诱导的PAH 及系统性硬化症等相关形式的PAH,无论其病因如何,所有形式的PAH 都表现出相似的肺血管病变,具有共同的病理机制[4]㊂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特发性和遗传性PAH 发病率为每百万居民5例,患病率为每百万居民25例,并且逐年增加趋势明显[5]㊂PAH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炎症㊁氧化应激和代谢转换等机制[1,6],尽管对PAH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仍然不能靶向正在进行的重构过程,而是通过调控涉及维持血管张力的信号通路来治疗PAH, 5年生存率只有57%[7-9]㊂精确阐明PAH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有效治疗策略一直是临床的迫切需求和研究热点,而动物模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10]㊂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PAH动物模型能够复制PAH的所有特征,包括血液动力学改变和组织学重构[11-12]㊂本文对PAH动物模型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为PAH病理机制及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载体㊂1㊀缺氧PAH大鼠模型在多种动物物种中,常采用常压和低压缺氧诱导PAH[13]㊂这个模型在选定的动物品系中具有非常好的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13]㊂但物种间对慢性缺氧的反应存在差异,反应也受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年轻个体更容易受到这一诱因的影响㊂最常用的缺氧动物是大鼠和小鼠[12-13]㊂几乎所有研究过的哺乳动物中,缺氧诱导的PAH有非常相似的结构改变[13]㊂肺泡壁中正常非肌化末梢小动脉迅速肌化,非肌化的小动脉壁中表达α-SMA的细胞迅速增加[13]㊂除了周细胞的分化和/或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 迁移 外,局部成纤维细胞募集和分化㊁单核细胞/祖细胞募集㊁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向间充质样细胞的转分化也可以解释这些变化[13]㊂中膜SMC显著增殖㊁肥大,前毛细血管肺动脉增厚[13]㊂炎症在缺氧诱导的重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氧诱导早期和持续期肺动脉特异性血管炎症反应,某些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早于炎性细胞出现,此过程的炎性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㊂血管壁内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持续存在,并伴有持续的炎症浸润[13]㊂此外,大的近端肺动脉显著增厚和纤维化,这些血管明显硬化[13]㊂在缺氧2周后,大鼠发生中度PAH,平均PAH增加一倍,这似乎与结构改变的进展有关[13]㊂右心室肥大,但没有右心衰竭的证据[13]㊂大鼠和小鼠对缺氧反应存在明确的差异,小鼠的缺氧反应有种系特异性[12-13]㊂恢复常氧环境可以逆转所有动物模型缺氧诱导的PAH[14-15]㊂在这些慢性缺氧模型中,没有类似于人类PAH的不可逆的内膜纤维化或丛状病变发生[12-13]㊂缺氧肺结构改变的严重程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缺氧㊂因此,啮齿动物中PAH的慢性缺氧模型可以被认为是不太严重的PAH模型,并被视为与缺氧相关的人类PAH相关,如发生在肺实质疾病㊁睡眠呼吸紊乱㊁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高海拔居住[13,16]㊂炎症㊁氧化应激㊁线粒体功能改变等参与了缺氧PAH模型机制调控,涉及Hif-1α㊁p38MAPKα㊁NF-κB㊁Rho/Rho等信号路径[15,17-18]㊂2㊀野百合碱PAH大鼠模型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是一种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存在于植物紫花野百合中[13]㊂MCT 必须在体内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3A4代谢成毒性代谢物MCT吡咯(monocrotaline pyrrole,MCTP),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10,13]㊂不同物种和种系对MCT反应不同,MCT诱导PAH的首选物种是大鼠,即使给予小鼠MCTP也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11,13,19]㊂MCTP在血浆等水溶液中快速降解(半衰期为3~4s),但它可以在红细胞中积累和转运,保留了与肺组织相互作用的能力,这种作用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并于数周后进展为PAH[11,20]㊂MCT与其肺毒性存在关系[11],为了提高模型的成功率,通常采用60mg/kg单次腹腔内或皮下注射, 3~4周后发展为PAH[11]㊂肺EC被认为是MCTP 的特异性靶点,MCTP能与EC膜发生特异性交联,直接导致EC功能受损[21]㊂因此,EC是最早发生病变的细胞㊂在MCT给药后9~24h EC发生改变,病变以EC肿胀㊁胞质囊化㊁胞浆不规则增厚㊁溶解为特征,并随时间推进而进展,最终扩展到肺血管的各级血管,其中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更为严重[22]㊂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增加,此时出现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血栓栓塞,大量的小血管管腔被部分或完全阻塞[22]㊂中膜改变发生在内膜改变之后,其特征是平滑肌肥大㊁增生,平滑肌延伸至正常非肌化的末梢小动脉[22]㊂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㊁弹力蛋白)含量增加,并与增殖的SMC共定位[22]㊂外膜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晚期见成纤维细胞增殖㊁胶原沉积㊁出血等[22]㊂在血管重构过程中伴随SMC迁移㊁新内膜形成㊁SMC肥大和结缔组织过度形成[22]㊂小动脉重构发生在中㊁大动脉之前,且小动脉中膜增厚程度要大于大动脉[22]㊂此过程伴随着PVR和PAP持续增加,其严重程度随时间推移和MCT剂量增加而进展㊂炎症㊁氧化应激㊁代谢重编程等参与了MCT PAH模型机制调控,涉及p38MAPKα㊁NF-κB㊁PI3K/Akt/mTOR㊁NO等信号路径[11,15,23]㊂MCT诱导的PAH大鼠模型能够模拟人类PAH 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血管重构㊁内皮功能障碍㊁SMC增殖㊁炎性细胞浸润和右心室衰竭[11]㊂该模型只需要单次药物注射,且成本低廉,易于重复㊂其不足之处是不能模拟严重PAH病理学的关键特征 新内膜和丛状病变[12-13],以及随时间推移而PAH可逆(4周后),易用药物预防或治愈[15,19]㊂目前临床正在使用的三类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㊁磷酸二酯酶抑制剂㊁前列环素类似物)均是通过该模型进行评估[11]㊂3㊀基因工程PAH动物模型随着生物技术的进展,出现各类基因工程PAH 小鼠模型,如Egln1敲除小鼠模型[12,24]㊁IL-6过表达小鼠模型[12-13]㊁S100A4/Mts1过表达小鼠模型[13]㊁BMPR2突变小鼠模型[13-14]㊁5-HT转运体过表达小鼠模型[14]等,以及这些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与慢性缺氧的双击试验[12,14]㊂这些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为PAH特定基因途径的机制研究和验证提供了证据支持,但其整体PAH表型与人类PAH疾病表型还有很大差距,还不能作为PAH疾病研究的替代模型㊂4㊀PAH双击大鼠模型经典PAH动物模型(缺氧诱导PAH模型和MCT诱导PAH模型)为PAH病理基础研究和当前临床治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MCT诱导PAH大鼠模型㊂随着PAH病理机制认识的深入,发现经典动物模型不能重现人类严重疾病的关键病理特征[12-13]㊂目前,普遍认为PAH的发病机制存在两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为肺动脉非特异性中膜和外膜增厚,平滑肌向正常非肌化的小肺动脉末梢延伸,以及异常的炎症细胞反应;第二阶段为进行性重构过程,导致中小肺动脉新内膜形成㊁丛状动脉病变和血管闭塞性病变,血液流动受限㊂这两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均可导致严重的PAH㊁右心室肥大㊁失代偿性右心衰竭和死亡㊂PAH经典模型的第一阶段特征很明显,然而,缺氧诱导的PAH在这个阶段趋于停止,并且没有进展到第二阶段,即肺动脉的非特异性㊁小动脉明显肌化,但是不会出现复杂的重构过程㊂此外,延长缺氧引起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炎症细胞浸润,但不会引起人类疾病中观察到的T细胞浸润㊂相反,MCT诱导的PAH模型引起的肺血管重构似乎要比缺氧诱导的PAH模型严重些,但它仍然不能真正形成类似于在人类观察到的严重丛状动脉病变[12-13,25]㊂MCT模型诱导肺动脉末梢肌化,除了复杂的炎症反应外,可能归因于其广泛的肺毒性㊂由此可见,经典模型似乎只是引起PAH的第一阶段,而不是第二阶段[12-13]㊂因此,对经典动物模型进行修改已成为PAH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已开发了多种 双击 动物模型,如MCT/缺氧大鼠模型㊁MCT/肺切除大鼠模型㊁SU5416/缺氧大鼠模型,以及基因操纵/缺氧小鼠模型等等,以解决PAH病理机制第二阶段的关键病理特征,使之更接近于人类PAH的病理过程㊂4.1㊀MCT/缺氧大鼠模型将两个经典模型(慢性缺氧模型和MCT模型)组合即为MCT/缺氧大鼠模型,采用60mg/kg野百合碱单次注射加4周慢性缺氧暴露诱导,可以产生严重PAH大鼠模型㊂该模型显示血流动力学和肺动脉组织结构的严重改变,类似于在人类严重PAH中所观察,特别是中膜严重肥大㊁新内膜增厚㊁内皮异常增殖到的病理特征㊁丛状病变和血管腔闭塞与纤维蛋白血栓㊁血管周炎性浸润㊂这些结构性改变导致PVR和PAP显著增加,引起更严重的右心室肥大和右心室收缩压增加[16,26-27]㊂4.2㊀MCT/肺切除术大鼠模型MCT另一个双击模型就是MCT/肺切除术大鼠模型,该模型是对大鼠实施左肺切除手术一周后,单次腹腔内或皮下注射MCT60mg/kg,4周后,引起严重PAH和进行性右心衰竭㊂这个模型重现了人类PAH病理学的许多关键特征,如中㊁小肺血管闭塞性新内膜形成㊁中膜肥大增厚㊁复杂丛状病变㊁血管闭塞㊁血管周炎性增生等表型,最终导致严重PAH,右心室肥大㊁功能严重受损[13,28-29]㊂左肺切除导致肺血流量增加和紊乱,剪切应力的剧烈改变触发严重的肺血管重构,导致新内膜形成和复杂丛状病变,PAH进行性恶化[13,28]㊂在MCT/肺切除术早期(3周),显示非特异性组织学改变,如中膜肥大㊁外膜增厚和小动脉的肌化,但这些变化可能是可逆的㊂后期(6~8周),产生新内膜和丛状血管病变[28]㊂该模型需要特殊的手术技巧,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㊂4.3㊀SU5416/缺氧大鼠模型Taraseviciene-Stewart于2001年推出一种简练的SU5416/慢性缺氧大鼠模型,将慢性缺氧暴露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U5416联合应用,即单次注射20mg/kg SU5416后慢性缺氧暴露3周,导致新内膜改变的严重血管增生性PAH,与人类PAH丛状动脉病变类似[13,30-32]㊂表现为血管EC㊁SMC过度增殖导致前毛细血管动脉管腔闭合㊁内皮丛状病变形成,肺血管重构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右心衰竭,即使恢复常氧也不可逆[13,31,32]㊂而SU5416/常氧暴露大鼠仅引起轻度的PAH和肺血管重构[13]㊂该模型导致严重PAH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活信号丧失致使EC 大量凋亡,导致凋亡抗性且表型改变的EC出现,这些EC的过度增殖产生类似人类PAH的丛状动脉病变[12,31-33]㊂二是通过VEGFR非依赖性途径上调并激活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导致雌激素代谢产物增加,促进肺动脉EC 和SMC增殖[33]㊂此外,AhR通路和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信号传导存在串扰, SU5416增强AhR核转位蛋白(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表达,ARNT(也称为Hif1β)参与缺氧信号传导,进而增强慢性缺氧的促增殖作用[33]㊂SU5416/慢性缺氧仅影响肺血管系统,而不影响其他器官的脉管系统[31-32]㊂SU5416半衰期仅为30min,在体内被快速清除,在主要器官及肺中没有积累㊂但SU5416却具有长效抑制活性,这是由于SU5416与EC膜具有特异的亲合力,优先在EC膜浓缩富集,然后再将SU5416缓慢释放进入细胞质,并长时间保持SU5416对VEGFR的抑制作用[31]㊂内皮细胞生存信号丧失㊁氧化应激等参与了SU5416/缺氧PAH模型机制调控,涉及VEGFR㊁TGF-β/BMP/Smad㊁Hif-1α㊁MAPK㊁AhR等信号路径[30,32-33]㊂在SU5416/缺氧大鼠模型基础上发展的SU5416/缺氧/常氧大鼠模型,即单次注射20mg/kg SU5416和3周慢性缺氧后,恢复常氧10~11周[12,28,31]㊂该模型除了由SU5416/缺氧驱动的严重PAH表型外,复氧10周导致严重丛状动脉病变形成,不仅重现了人类PAH疾病中所见的第一阶段,而且重现了第二阶段㊂在这个大鼠模型中,三种类型的丛状动脉病变都被重建,即同心层状新内膜㊁茎样和动脉瘤样复杂病变,这三种类型的复杂病变与人类晚期PAH发展的严重丛状动脉病变极为相似,同时PAH和右心室肥大显著增加[12]㊂这种大鼠模型成为PAH动物模型开发的标杆之作㊂4.4㊀其他PAH双击模型其他PAH双击模型,如MCT/主动脉分流大鼠模型[34]㊁左肺切除/SU5416大鼠模型[28]㊁SU5416/缺氧小鼠模型[30,32,35]㊁IL-6Tg+/缺氧小鼠模型[12]以及其他基因操纵/缺氧小鼠模型等,成模效果不如上面介绍的双击模型,实践中应用不多,不代表PAH研究的主流实验动物模型㊂5㊀结语PAH是一种多病因㊁进行性㊁机制复杂的人类疾病,血管重构是其关键病理特征,开发能够重现人类PAH所有特征的动物模型将为PAH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和新的防治策略评价提供重要支撑㊂目前已开发的PAH动物模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经典PAH动物模型(缺氧模型和MCT模型)不能再现人类疾病的严重病理学特征(新内膜和丛状病变),而双击模型可以概括人类PAH更多的病理特征 进行性㊁不可逆的肺血管重构,重述严重的PAH病理特征㊂SU5416/缺氧模型可重现PAH晚期复杂的丛状病变,但不能重现血栓性病变㊂其他双击模型只重现PAH早期的丛状病变,MCT双击模型还可呈现血栓性病变和炎症病变㊂因此,开发简便易行,能够重现人类PAH病理生理特征的动物模型仍是努力方向㊂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合适的动物模型,推荐使用一种以上的PAH动物模型㊂参㊀考㊀文㊀献(References)[1]㊀Wang D,Uhrin P,Mocan A,et al.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proliferation as a therapeutic target.Part1:molecular targets andpathways[J].Biotechnol Adv,2018,36(6):1586-1607.[2]㊀Kylhammar D,Rådegran G.The principal pathways involved inthe in vivo modulation of 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pulmonary arterial remodelling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cta Physiol(Oxf),2017,219(4):728-756.[3]㊀Tuder RM.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in pulmonaryhypertension[J].Cell Tissue Res,2017,367(3):643-649.[4]㊀Sahay S.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arterialhypertension[J].J Thorac Dis,2019,11(14):1789-1799.[5]㊀Swinnen K,Quarck R,Godinas L,et al.Learning from registries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itfalls and recommendations[J].Eur Respir Rev,2019,28(154):190050. [6]㊀Berghausen EM,Feik L,Zierden M,et al.Key inflammatorypathways underlying vascular remodeling in pulmonaryhypertension[J].Herz,2019,44(2):130-137. [7]㊀Thenappan T,Ormiston ML,Ryan JJ,et al.Pulmonary arterialhypertension: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J].BMJ,2018,360:j5492.[8]㊀Badlam JB,Bull TM.Steps forward in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arterial hypertension:latest developments and clinicalopportunities[J].Ther Adv Chronic Dis,2017,8(2-3):47-64.[9]㊀Vaidya B,Pangallo M,Ruffenach G,et al.Advances intreatment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tent review[J].Expert Opin Ther Pat,2017,27(8):907-918. [10]㊀Gomez AJG,Farkas L,Alhussaini AA,et al.The monocrotalinemodel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perspective[J].Am J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12,302(4):L363-L369.[11]㊀Nogueira FR,Vitorino R,Ferreira R,et al.Exploring themonocrotaline anim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pulmonary arterialhypertension:a network approach[J].Pulm Pharmacol Ther,2015,35:8-16.[12]㊀Carman BL,Predescu DN,Machado R,et al.Plexiformarteriopathy in rodent models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Am J Pathol,2019,189(6):1133-1144. [13]㊀Stenmark KR,Meyrick B,Galie N,et al.Animal models of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hope for etiological discoveryand pharmacological cure[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Physiol,2009,297(6):L1013-L1032.[14]㊀Shimoda LA,Laurie SS.Vascular remodeling in pulmonaryhypertension[J].J Mol Med(Berl),2013,91(3):297-309.[15]㊀Church AC,Martin DH,Wadsworth R,et al.The reversal of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through inhibition of p38MAPK-alpha:a potential novel anti-inflammatory strategy in pulmonaryhypertension[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15,309(4):L333-L347.[16]㊀Lan B,Hayama E,Kawaguchi N,et al.Therapeutic efficacy ofvalproic acid in a combined monocrotaline and chronic hypoxiarat model of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J].PLoS One,2015,10(1):e0117211.[17]㊀王蕊,王志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重建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0,41(3):301-304.Wang R,Wang ZP.Research advances in pulmonary vascularremodeling mechanism of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J].Int J Anesth Resus,2020,41(3):301-304. [18]㊀李宜桐,李勇.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机制的研究[J].医学信息,2020,33(15):26-29.Li YT,Li Y.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pulmonary vascularremodeling in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J].Med Inform,2020,33(15):26-29.[19]㊀Ruiter G,de Man FS,Schalij I,et al.Reversibility of themonocrotalin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rat model[J].Eur RespirJ,2013,42(2):553-556.[20]㊀Dumitrascu R,Koebrich S,Dony E,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murine model of monocrotaline pyrrole-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J].BMC Pulm Med,2008,8:25.[21]㊀LaméMW,Jones AD,Wilson DW,et al.Protein targets ofmonocrotaline pyrrole in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J].JBiol Chem,2000,275(37):29091-29099. [22]㊀Schultze AE,Roth RA.Chron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themonocrotaline model and involvement of the hemostatic system[J].J Toxicol Environ Health B Crit Rev,1998,1(4):271-346.[23]㊀程筱涵,齐靖,白玉华,等.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的机制研究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7):40-43.Cheng XH,Qi J,Bai YH,et al.Advanced mechanisms and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monocrotaline-induced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animal model[J].Chin MedHerald,2020,17(27):40-43.[24]㊀Dai Z,Zhao YY.Discovery of a murine model of clinical PAH:mission impossible?[J].Trends Cardiovasc Med,2017,27(4):229-236.[25]㊀Lyle MA,Davis JP,Brozovich FV.Regulation of pulmonaryvas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lity in pulmonary arterialhypertension: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Front Physiol,2017,8:614.[26]㊀Morimatsu Y,Sakashita N,Komohara Y,et al.Development and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imal model of 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hypertension[J].J Vasc Res,2012,49(1):33-42. [27]㊀Coste F,Guibert C,Magat J,et al.Chronic hypoxia aggravatesmonocrotaline-induc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 rodentrelevant model to the human severe form of the disease[J].Respir Res,2017,18(1):47.[28]㊀Katz MG,Fargnoli AS,Gubara SM,et al.The leftpneumonectomy combined with monocrotaline or sugen as a model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rats[J].J Vis Exp,2019,2019:145.[29]㊀Lachant DJ,Meoli DF,Haight D,et al.Low dose monocrotalinecauses a selective pulmonary vascular lesion in male and femalepneumonectomized rats[J].Exp Lung Res,2018,44(1):51-61.[30]㊀Weissmann N.VEGF receptor inhibition as a model of pulmonaryhypertension in mic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4(10):1103-1105.[31]㊀Sakao S,Tatsumi K.The effects of antiangiogenic compoundSU5416in a rat model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Respiration,2011,81(3):253-261.[32]㊀Ciuclan L,Bonneau O,Hussey M,et al.A novel murine modelof 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Am J Respir CritCare Med,2011,184(10):1171-1182.[33]㊀Strielkov I,Weissmann N.Role of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in Su5416/hypoxia-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a newmechanism for an Old model[J].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18,58(3):279-281.[34]㊀van der Feen DE,Weij M,Smit-van Oosten A,et al.Shuntsurgery,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and vascular morphometry ina rat model for flow-induc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J Vis Exp,2017,120:55065.[35]㊀Vitali SH,Hansmann G,Rose C,et al.The Sugen5416/hypoxia mouse model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revisited:long-term follow-up[J].Pulm Circ,2014,4(4):619-629.[收稿日期]㊀2020-09-24。

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成功标准

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成功标准

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成功标准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肺动脉压力升高,导致右心室负荷过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为了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是最常用的实验手段之一。

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首先,选择合适的大鼠品系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大鼠品系有Sprague-Dawley(SD)大鼠、Wistar大鼠等。

这些品系的大鼠具有较好的生理特性和易于操作的特点,适合用于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

其次,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需要选择合适的诱导因子。

常用的诱导因子有单侧肺动脉结扎、慢性低氧暴露、慢性肺栓塞等。

其中,单侧肺动脉结扎是最常用的诱导方法之一。

通过结扎大鼠的一侧肺动脉,可以导致该侧肺血流减少,从而引起肺动脉高压。

此外,慢性低氧暴露和慢性肺栓塞也可以模拟肺动脉高压的发生过程。

在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鼠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指标监测。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肺动脉压力。

通过插入导管到大鼠的右心室和肺动脉,可以实时监测大鼠的肺动脉压力。

此外,还可以监测大鼠的心率、心输出量、肺动脉阻力等指标,以全面了解肺动脉高压的发展过程。

除了生理指标的监测,还需要对大鼠进行病理学检查。

通过取出大鼠的肺组织,进行组织切片和染色,可以观察到肺动脉的病理变化。

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肺动脉壁增厚、肺小动脉狭窄和肺血管重塑等。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观地了解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在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

首先,手术操作需要熟练,以避免手术损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其次,术后的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大鼠需要进行适当的镇痛和抗感染治疗,以减轻术后的疼痛和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对大鼠进行定期的观察和记录,以及适当的实验时间点的选择,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种自发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及构建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自发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及构建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自发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及构建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晓建,马铭婕,潘慧,李天骐,俞莉萍
申请号:CN202210205304.6
申请日:20220304
公开号:CN114317604A
公开日:
2022041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发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及构建方法,所述肺动脉高压模型为非人类动物模型,通过引入BMP9基因构建该自发性肺动脉高压非人类动物模型。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自发性肺动脉高压非人类动物模型在筛选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或者评估肺动脉高压治疗/预防效果中的应用。

申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地址: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预立生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高倩倩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重复、与人类疾病发病机制及病 理 生 理 学 特 征 相 似 且 制 作 简 单 的 动 物 模 型, 是 研 究 肺 动 脉 高 压
的基础。本文将国内外制作肺动 脉 高 压 模 型 的 方 法 进 行 综 述, 以 便 研 究 者 根 据 研 究 目 的 选 择 适
合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
高血压,肺性;动物模型
t
i
na
y Guangzhou510230 Ch
Co
r
r
e
spondi
ngau
t
ho
r WangJi
an Ema
i
lj
i
anwang1@ema
i
lar
i
zona edu

Ab
s
t
r
a
c
t】 Pu
lmona
r
r
t
ens
i
on PH ha
sbe
c
omeas
e
r
i
oust
hr
e
a
tt
ohumanhe
a
l
t
达,6
0d后造 成 PH。5
-羟 色 胺 转 运 体 (
5
-Hy
d
r
oxy
t
r
t
ami
n
e
yp
自发 PH。
3 2 MCT 致 PH 动 物 模 型
是 目 前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PH
动物模型,该方法 的 优 点 为 造 模 简 单, 成 功 率 高, 重 复 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好。缺点为动物死亡率高,与人类疾病发病机制 差 异 较 大。

诱发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方法及评价

诱发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方法及评价
· 24 ·
第 9 卷第 5 期 2019 年 10 月
神经药理学报
Acta Neuropharmacologica
Vol. 9 No.5 Oct. 2019
自动测氧仪调控氧浓度至(10±0.5)%。当舱内氧浓度 低于 9% 时,报警装置启动,使大鼠大致因低氧死亡。 CO2 传感器可反馈控制钠石灰装置的电磁阀门,使舱内 CO2 始终维持在 0.03%。温度传感器及其控制电路可 维持舱内温度始终恒定在 22℃ ~24℃。舱内空气干燥, 水蒸气由变色硅胶吸收(烘干后可反复使用),缺氧组每 天 6 h 连续 6 周[4-5]。
ZHANG Dan-shen,LI Jia-y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050018,China
【ABSTRAC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s a disease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Its pathogenesis is not yet clear. The animal model of an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as prepared,and the standardized and suitable experimental animals were selected for experiment in this paper,the existing animal models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ere described and evaluated in detail.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 pulmonary;hypertension;animal model;evaluation

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造模方法

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造模方法

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造模方法
动脉高压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加强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推进新型药物研发是提高肺动脉高压防治水平的必经之路。

因此,建立稳定、重复、与人类疾病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特征相似且制作简单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基础。

造模方法
动物的种属、品系: SD大鼠
动物性别:雌性
动物年龄: 6月龄
动物体重: 220g
制备周期: 1.5个月,根据实验需求调整
制备方法:选择220g左右的SD雌鼠,在实验前将适应性饲养7天。

每只老鼠进行体重称量,记录体重。

模型组的老鼠分别按3mg/kg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丝裂霉素溶液。

第一次注射记为第一天,注射后第八天进行第二次注射,模型组老鼠再按2mg/kg的剂量直接腹腔注射丝裂霉素溶液。

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在造模第30天,检测肺动脉压和右心肥厚指数。

高频振荡通气下吸入低氧建立大鼠急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高频振荡通气下吸入低氧建立大鼠急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高频振荡通气下吸入低氧建立大鼠急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林晓岚;陈贤楠;耿荣;周涛【期刊名称】《小儿急救医学》【年(卷),期】2003(10)4【摘要】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 (HFO)下吸入 12 %的氧建立大鼠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动物麻醉后气管插管 ,在HFO下给大鼠吸入12 %的氧 ,连续观察肺动脉压 (PAP)的变化 ,测定吸入 12 %的氧气后 5、10、15、30和 40min各时间点PAP值 ,观察基础和吸入 12 %氧气后的血液气体交换。

结果 18只大鼠进入实验组 ,均在 30min内达到低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①PaO2 <8kPa ,(2 )PAP升高幅度 >2 5 %。

MPAP下降 15min较基础值有显著差异 (t =-2 90 ,P <0 0 5 ) ;②HR变化较基础值无差异 (t =0 32 ,P >0 05 ) ,PaCO2 和肺内动静脉分流 (Qs/Qt)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t =0 2 5 ,t =070 ,P >0 0 5 )。

结论HFO下吸入 12 %的氧 30min ,可复制稳定的急性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

【总页数】2页(P213-214)【关键词】急性肺动脉高压;高频振荡通气;诊断;肺气体交换;大鼠;气管插管;低氧肺动脉高压【作者】林晓岚;陈贤楠;耿荣;周涛【作者单位】宁波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2;R614【相关文献】1.高频振荡通气结合低浓度一氧化氮吸入对急性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J], 林晓岚;陈贤楠;耿荣;周涛2.高频振荡通气下吸入低氧建立大鼠急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稳定性研究 [J], 林晓岚;陈贤楠;耿荣;周涛3.高频振荡通气下吸人低氧建立大鼠急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J], 林晓岚;陈贤楠;耿荣;周涛4.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胎粪吸入综合征并肺动脉高压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研究[J], 娄五斌;张卫星;员丽;张冰5.高频振荡通气下吸入一氧化氮联合米力农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J], 李涛;邓星梅;李传峰;杨学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心肌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的表达

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心肌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的表达

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心肌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常丽;崔华;杜江;封志纯【期刊名称】《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年(卷),期】2005(012)00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PAH)兔模型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以及基因bcl-2、Bax、Fas、FasL和Caspase-3在左室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呼吸机建立急性缺氧肺动脉高压兔模型,分为对照组(n=10)和缺氧PAH组(n=20),采用TUNEL标记法检测兔模型心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并运用免疫组化及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基因bd-2、Bax、Fas、FasL和Caspase-3在左室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缺氧PAH组左室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为(17±3),明显高于对照组(2±0.3);缺氧PAH组左室心肌Bax、Fas、FasL和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缺氧PAH组左室心肌bcl-2蛋白和mRNA 表达呈弱阳性.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急性缺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及发展,急性缺氧性PAH发生后,促凋亡基因和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在左心室的平衡被打破.【总页数】3页(P363-365)【作者】常丽;崔华;杜江;封志纯【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2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3.2;R446.8【相关文献】1.心痛灵滴丸预适应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J], 谭元生;邓圣明;唐莹;谭超;宋雪云;谭胜真2.卡托普利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周艳;王瑾;白洋;鞠文博;顾明3.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J], 刘斌;秦太昌4.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mRNA及BaxmRNA表达影响 [J], 许香梅;任晓敏;刘曙光;刘海云;王晓燕;董士民5.阿霉素致兔心脏毒性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变化 [J], 张卓;礼广森;任卫东;崔洪岩;夏稻子;马春燕;邹丽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醒Wistar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清醒Wistar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清醒Wistar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刘可及;王怀良
【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2(21)4
【摘要】为排除麻醉药物对大鼠肺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建立了Wistar大鼠清醒模型肺循环的研宄方法,并比较在麻醉及清醒状态下大鼠缺氧性肺动脉压升高反应的差异。

结果表明:麻醉状态大鼠肺动脉压对缺氧刺激的反应不明显,清醒大鼠肺动脉压可因缺氧刺激明显升高。

清醒大鼠的模型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缺氧刺激引起肺循环机能状态的改变,麻醉药物的影响是肺循环研究申应当注意的问题。

【总页数】3页(P253-254,274)
【作者】刘可及;王怀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5.1
【相关文献】
1.Wistar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方法 [J], 史雪敬;刘丽坤;李耀程
2.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Wistar大鼠模型的建立 [J], 陈宇彤;李晨晨;刘阳;郑亚琴;杨喜花;安美文
3.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Wistar大鼠模型的建立 [J], 陈宇彤;李晨晨;刘阳;郑亚琴;杨喜花;安美文
4.表柔比星诱导小鼠药物心肌病模型的建立及清醒状态下超声评价该模型的研究
[J], 黄伟哲;林瑞俊;肖大伟
5.不同配方高脂饲料建立Wistar大鼠肥胖模型的比较 [J], 罗先慧;彭真;向希雄;张菁华;张明;吴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硫酸镁治疗实验动物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硫酸镁治疗实验动物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硫酸镁治疗实验动物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张伟利;单海燕;李笑宏;林建海【期刊名称】《上海医学》【年(卷),期】2002(25)7【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PHN)的疗效。

方法用 7只实验小猪吸入低浓度氧气造成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来模拟PPHN。

通过颈外静脉插入心导管 ,经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检测肺动脉压力 (PAP)和心输出量等。

通过股动脉插管检测体循环血压。

同时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和血镁浓度。

结果实验小猪缺氧 10min后肺动脉收缩压 (SPAP)升高 (4 2 .1± 19.4) % (P <0 .0 1) ,舒张压 (DPAP)和平均肺动脉压 (MPAP)分别升高(4 6 .8± 2 3.9) %和(39.7± 2 2 .1) % (P <0 .0 1)。

滴注硫酸镁后SPAP下降(2 5 .2± 5 .4) % (P<0 .0 1) ,DPAP和MPAP分别下降(2 5 .5± 6 .3) %和(2 2 .5± 5 .3) % (P <0 .01)。

体循环收缩压无明显改变。

血镁浓度明显升高。

结论硫酸镁能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

【总页数】3页(P424-426)【关键词】治疗;实验动物;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硫酸镁;新生儿;PPHN【作者】张伟利;单海燕;李笑宏;林建海【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R-332【相关文献】1.硫酸镁治疗缺氧小猪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J], 张伟利;单海燕;李笑宏;林建海2.西拉普利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彭文鸿3.硫酸镁及腺甙对狗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J], 邹爱平;余上斌4.吸入NO治疗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J], 宋元林;任自力5.硫酸镁及腺苷对狗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J], 邹爱平;余上斌;王迪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动脉高压的动物模型研究

肺动脉高压的动物模型研究

肺动脉高压的动物模型研究
黄维佳;覃家锦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28)6
【摘要】肺动脉高压是一组以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最终导致右心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研究认为,在遗传因素的背景下,以缺氧、炎症、异常血流剪切力等因素作为诱因,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小板等细胞参与,体内异常细胞因子产生,相关分子信号途径传导障碍,导致肺动脉细胞增殖、凋亡功能紊乱,进而造成肺血管异常收缩、微血栓形成、肺小动脉重构,最终形成肺动脉高压.由于肺动脉高压是多种慢性心肺疾病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人们在预防和治疗肺动脉高压上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总页数】3页(P969-971)
【作者】黄维佳;覃家锦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柳州 545000;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6
【相关文献】
1.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孙雪瑞
2.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异同 [J],
蒋明;王昌明;林云;林武洲
3.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沈慧;张振刚;龚开政
4.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孙姝婵;方莲花;杜冠华
5.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孙姝婵;方莲花;杜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8
1 2 方 法 .
佛 山科 学技 术 学 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第2 5卷
1 2 1 急性缺 氧 P . . AH 动物 模型 制备 及 实验分 组
用 1 乌拉坦 (0mlk ) 0 1 / g 腹腔 内注射 麻醉 后 , 离兔 右 侧 颈外 静 脉 , 分 一端 从 颈 外静 脉插 入 , 一 端 另

实验兔 3 O只分 为 缺 氧 P H 组 (0只 ) 对 照 组 (0只 ) 通 过 测 定 血 流 动 力 学 、 液 流 变 学 、 重 量 ( w ) 左 A 2 和 1 , 血 体 B 与 心 室 重 量 ( VW ) L 比值 、 室 病 理 组 织 学 观 察 和 超 微 结 构 观 察 等 指 标 了解 P 心 AH 对 左 心 室 影 响 。 结 果 缺 氧 一
收 稿 日期 : 0 7 0 — 8 2 0 — 30
通 讯 作 者 : 志 纯 (9 7) 男 , 西 九 江 人 , 京 军 区 总 医 院教 授 , 士生 导 师 。E malz j n z ̄ 16 c r 封 15 一 , 江 北 博 — i.hf gc 2 ・o e n
维普资讯
d x无 显 著 性 改 变 ( O 0 )左 室 壁 病 变 均 显 著 重 于 对 照 组 ( < O 0 ) 电 镜 下 , 氧 一P H 组 动 物 心 肌 t ma P> . 5 , P . 1。 缺 A 细胞 表 现 为 线 粒 体 高 度 肿 胀 , 溶 解 消 失 形 成 打 泡 , 浆 网 高 度 扩 张 , 原 纤 维 排 列 紊 乱 , 线 增 粗 , 染 色 质 嵴 肌 肌 Z 核 凝 结及边聚 , 胞内及间质重度水肿 。结论 细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3期
20 0 7年 5月
佛 山科学 技术 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 学版 )
J u n lo s a ie st ( t r lS in eEd t n o r a fFo h n Un v r i Na u a ce c i o ) y i
VO1 25 No. . 3
M a 00 y2 7
文 章 编 号 :0 80 7 ( 0 7 0 —0 70 1 0 — 1 1 2 0 ) 30 2 — 6
急 性缺 氧 型 肺 动脉 高 压 动 物 模 型 制备
阮营 辉 崔 华。封 志 纯。李 秋 平 。常 丽。杜 江。 , , , , ,
1 1 2 实 验 仪 器 ..
婴 儿 人 工 呼吸 机 ( 蒂芬 公 司产 C r t a牌 ) 多 导 生理 记 录 仪 ( 斯 hi i sn 、 HP公 司产 8 0 3 0型 ) 监 护仪 ( 、 HP
公 司产 XP 8 0 、 一 8 ) 同步记 录心 电图 ( HP公 司产 X 一8 )S n G n 导 管 ( 国 Aro 公 司 ) 血气 分 析 P 8 0 、 wa — a z 美 rw 、 仪 ( 国拜 耳 R pda 4 0型 ) 电子 显微 镜 ( 美 a ilb 0 、 日本 日立公 司产 J M一 0 0 x型 ) E 2 0E 。
能 及 其 心 肌 重 塑 与 细胞 凋 亡 存 在 影 响 。
通过低 氧通气方法可成 功制备 P AH 动 物 模 型 , AH 对 左 心 室 功 P
关 键 词 : 动 脉 高 压 ; 物模 型 ; 肌重 塑 ; 亡 肺 动 心 凋
中 图 分 类 号 : 32 R一3 文献标识码 : A
P H 组 P O。明 显 低 于 对 照 组 , H, a O, O一与 对 照 组 比 较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 AP, VP 显 著 升 高 A a p P C HC mP mR
( P< O 0 1 ; 心 室 肥 大 指 数 增 大 ; 细 胞 压 积 、 细 胞 刚性 指 数 及其 聚 集 指 数 明 显 增 大 ( .0)右 红 红 P< O 0 )血 浆 粘 度 .5;
(. 圳 市 沙 井 人 民 医 院 , 东 深 圳 5 8 0 ; . 方 医科 大 学 珠 江 医 院 儿科 中心 , 东 广 州 5 0 8 ; 1深 广 1142 南 广 1 2 2
3 北 京 军 区 总 医 院 儿 科 研 究所 , 京 1 0 7 ) . 北 00 0
摘要: 的 目
制备兔急性缺氧型 P H 模型 , 讨 P A 探 AH 对 左 心 室 功 能 及 其 心 肌 重 塑 与 细 胞 凋亡 影 响 。方 法
无 改变 。镜下 观察 , 氧一P 缺 AH 组其肺 动脉肌层 稍有 增厚 , 管腔 轻度狭 窄 , 右心室心 肌细胞胞 体增大 , 胞浆 肿
胀 , 泡 变性 , 核 增 大 ; 心 室 基 本 指 标 检 测 结 果 缺 氧 一P H 组 其 L 空 胞 左 A Vw / w 增 加 , L P, A 和 + d / B 而 VS M P p
及其 心 肌 重 塑 与细 胞 凋亡 影 响 的 实验 研 究 , 探讨 了 急性 缺 氧 型 P AH 所致 左 心功 能 受 损 的 病理 学 与 分
子生 物 学机 制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1 1 1 实 验 动 物 . .
成 年健 康家 兔 ( 体重 23 3 4 . 7k )O只 , 雄不 限( 方 医科 大学 实验 动物 中心动脉 高压 是 严重 危 害人 们 健康 和 生命 的一 类疾 病 , 其 发病 机 制 和诊 治 手 段 的研 究 一直 是 学 术 对 界研 究 的热 点 。本 文采 用低 氧通 气 的方 法 成功 建 立 了急 性 缺 氧型 P AH 动 物模 型 , 从 大体形 态 学 、 并 组
织病 理 学 、 细胞 生 物学 及分 子 生 物学 四个 层 面 , 为 系统 全 面地 进行 了急 性 缺氧 型 P 较 AH 对左 心 室功 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