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校高一6月月考(月考八)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县一中高一年级月考八
历史试题2017.6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霍明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2.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江浙地区的经济衰退
C.湖广经济超越了江浙
D.江浙经济结构的变动
3.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4. 1876年葛元熙《沪游杂记》中提到:“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

旧友以鹑结而疏,视同陌路。

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
A.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深刻剧变
B.受到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冲击
C.民众服饰样式及功用发生变化
D.社会交往商业化特征日益显著
5.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
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中国是纸币的故乡,产生于北宋时期(1023年)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早600多年。

然而,当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的时候,英格兰银行的纸币已经通行于世界,而中国却仍然用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府缺乏纸币流通的监督制约机制
②政府滥发无信用纸币,造成纸币信用崩溃
③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原料易得
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⑤海外贸易繁盛,白银相较纸币更具流通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 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大西近海一国”指的是西班牙②“大西近海一国”指的是葡萄牙
③这种现象在当时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④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19世纪后期西方某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英国章鱼:只吃黄金》,画中章鱼的触角从英国伸向了世界各大洲。

下列对此说明正确的是
A.反映了英国极力推行武力扩张的政策
B.讽刺了英国人只喜欢黄金的贪婪欲望
C.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对外的传播
D.揭示了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的互动关系
10.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11.据史书记载:天津进口货物中,美国货占到70%,大量走私进口的美国货还不包括在内。

天津市场上出售的货物,美国货占到将近60%,天津的民族工业因此纷纷破产。

这种情况发生在
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B.抗日战争前期
C.抗日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
12.右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

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
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
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13.以下为1952-1959年我国总税收一览表(摘
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以下对表中数据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与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②“一五计划”的有效实施,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当家作主责任意识增强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有学者称:东欧国家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如同一个人不能“分两次跨越同一条鸿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却呈现“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的奇迹,“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是指中国
A.苏东改革失败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直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C.将调整生产关系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步
D.先试点后推广、先农村后城市渐进式进行
15.下面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

导致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共同的原因是
A. 政治观念的影响
B. 审美情趣的变化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潮流的影响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
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17. 1933年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美元贬值
A.有利于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
B.增强了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C.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
D.直接提高了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
18. 18世纪初荷兰医生曼德维尔出版一本长篇讽喻诗《蜜蜂的寓言》。

他在书中宣称:“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

曼德维尔的观点体现的这种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强调
A.政府的作用
B.消费的作用
C.生产的作用
D.道德的作用
19.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对外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

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有利于
①抑制通货膨胀②刺激经济回升
③维护美元霸主地位④削弱外国商品竞争力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

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21.列宁曾经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应当将之纳入一定范围的资本主义……”从性质上和做法上符合该材料的有
①斯大林体制及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
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2.一个英国资本家申请在莫斯科郊外建一个新型企业,很快得到苏维埃政府的批准,此事可能发生在
A.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时
B.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一五”计划期间
23. “怀特方案”是由美国的财政部长助理亨利·得克斯特·怀特早在1940年
就制定出来的管理未来国际金融的方案。

其中已经包括了建立国际稳定基金和世界银行的问题,后者可以看做是前者的一个有关全球经济长期发展的实质性补充,前者则是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一个金融性措施。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该方案遭到经济衰退的英国的抵制
B.反映了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
企图
C.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发展
D.该方案维持了国际金融市场
长期稳定
24. 2011年8月,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并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蔓延相互交织。

2012年10月标准普尔又对西班牙主权债务评级进行下调。

与之相对,新兴经济体则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将接近60%,同期,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幅将仅为3%。

高收入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人均收入的趋同速度,正驱使双方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惊人的差距。

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呈现全面衰落之势
B.新兴经济体国家开始主导国际经济格局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已领先全球
25.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冷战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数量——特别是导弹的投掷数量,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站在哪一方?”_________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据此判断,横线上应填
A.工业化
B.多极化
C.全球化
D.两极格局26.1911~1913年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

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

材料反映出
A.当时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
B.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英德两国尚未采取济贫措施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1930年5月,美国国会提供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到1931年底,有31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

这种状况
A.有利于缓解各国的经济危机
B.有利于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C.激化了各国的阶级矛盾
D.在二战后有明显的改善28.1933年,作家肖洛霍夫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反映了粮食征购队员普遍使用刑逼、体罚和打骂等手段来收购粮食以及农民消极怠工的现象。

信中反映的现象
A.不能真实反映苏联情况
B.使斯大林开始削减农业税
C.与当时农业体制改革关系密切
D.减缓了苏联的工业化步伐29.下图是20世纪60~80年代东欧五国年均国民收入增长变化趋势表,由此可知
A.计划经济弊端日益显露
B.社会制度严重偏离国情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苏联解体冲击东欧经济30.“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这说明关贸总协定 A.实施有其必然性 B.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C.有被世贸组织取代的必要性
D.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
31.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该组织是下图中
A. B.
C. D.
32.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

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 ~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是一把双刃剑
B.缩小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资金缺口
D.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提供了时机
二、非选择题(第33题18分,第34题16分,第35题18分,共52分) 3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

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

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

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中国古代的《汜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

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和中医学、天文学以及算
学并称于世。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

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

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

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

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和进步性。

(9分)
3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

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材料二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
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全国工业复兴法》材料三罗斯福则认为胡佛的理论是让富人更为富有,让富人手指缝里的残羹冷炙落在普通人头上,而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1)材料—中反映出美国存在什么问题?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政府采取的针对性举措。

(10分)
(2)据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具有的特点。

(6分)
35.(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
1949 10.6 1959 18.4 1969 17.5
1950 11.2 1960 19.7 1970 17.4
1951 11.8 1961 19.3 1971 17.3
1952 12.5 1962 17.3 1972 17.1
1953 13.3 1963 16.8 1973 17.2
1954 13.7 1964 18.4 1974 17.2
1955 13.5 1965 18.0 1975 17.3
1956 14.6 1966 17.9 1976 17.4
1957 15.4 1967 17.7 1977 17.6
1958 16.2 1968 17.6 1978 17.9 材料三从1959年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的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在1978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中提出要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方针。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根据城市化发展速度,将其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并概括三个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

(6分)
(2)阅读三则材料,概括指出三个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最快的阶段,并分析原因。

(12分)
高一历史月考六答案2017.3
一.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5 CDDDC 6----10 AACDC 11---15 DDDDA
16--20 CBBDD 21--25 CCBCC 26---30 ADCAC 31--32 AC
二、非选择题(第33题18分,第34题16分,第35题18分,共52分)
33.(18分)(1)统治者的重视;重农政策的推行;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流传等。

(5分)
(2)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4分)
(3)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政府的支持。

(2分)
影响: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利于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手段的改进等。

(7分)
34.(16分)(1)问题:供需矛盾较深。

(2分)
举措:农业领域,要求农民减耕减产;工业领域,对企业的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进行监督,减少盲目生产;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8分)
(2)特点:抛弃胡佛的旧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实行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关注民生、协调发展;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6分)
35.(18分)(1)1949到1960年,城市化获得发展;1960至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甚至有所倒退; 1978年后,城市化发展快速。

(6分)
(2)改革开放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确定改革开放的方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战略;1992年后我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

(12分)
1.答案 C 解析李悝与孟子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A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治田、树之以桑”等可排除B、D项;题干反映的农耕,特别是“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项正确。

2.答案 D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代江浙地区是国家重要粮食产区。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区,两湖地区则成为新的重要的粮食产区(即“湖广熟,天下足”)。

因此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江浙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D项。

3.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理解能力。

A 和B项错误;C项无法在题干中体现出来。

故选D项。

4.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晚清时期,上海社会交往风气发生较大变化,人们交友不问出身,不念故旧,全以衣冠取人,这本质上反映了社会交往商业化特征日益显著,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乡土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政府经济政策。

本题首先可以排除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

①②可以从图表数据中获得,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在改变。

6.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的殖民活动对东方落后地区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项均符合这一时期的情况;④项表述与题干要求“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不符,排除。

故选A项。

7.答案 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解题。

注意本题的时间关键词“1840年”,据此可排除
④。

明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金属货币笨重,不如纸币轻便,故不具流通优势,可排除⑤。

由此可把含有④或⑤的选项排除,那么只有A项符合题意。

其中①可依据重农抑商政策来推导;②项可从①项进一步推导;③项可结合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等外贸的史实思考。

故A项较为符合题意。

8.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该国从美洲得到大量白银,引起该国物价上涨。

葡萄牙在美洲并没有大量殖民地,据此可排除②。

其他三项均符合事实,故选C项。

9.答案 D 解析结合“19世纪后期”“章鱼的触角从英国伸向了世界各大洲”应该是指英
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对外贸易伸向了世界各大洲,故D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注意关键信息:张謇建议清政府开发海洋并保卫海权,因此可判断C项正确,B和D项夸大了史实,A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11.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影响的理解能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政治、经济特权。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故选D项。

12.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从图片中“公私合营”可以判断是对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形式。

故选D项。

13.答案 D 解析从图表信息可知,1952~1959年,我国总税收迅速增加,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四个选项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故选D项。

14.答案 D 解析注意正确理解“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分阶段逐步完成一项任务。

这是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A项是背景;B错在“直接”;C项也不符合这个特点。

D项正确。

15.答案 A 解析 50年代流行的苏式服装是因为受“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60年代流行的绿军装是受“文革”影响,故A项正确。

16.答案 C 解析 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实力逐渐超过了英国,而从材料信息可知,在不同时期,英国的关税税率整体上低于美国,故A项不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世界金融体系,与关税税率升降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从表格信息看,与其他时间相比,1931年时,英国和美国的关税税率都是比较高的,这和两国在经济危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17.答案 B 解析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增强了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B项正确。

美元贬值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A项错误;美元贬值对其他国家不利,不利于稳定世界经济形势,C项错误;美元贬值对国内的消费能力的影响是间接的,D项错误。

18.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示个人的奢华消费会促进市场供求关系发展,而勤俭节约会抑制生产者的积极性。

故选B项。

19.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示对应选项都符合要求。

故选D项。

20.答案 D 解析题干反映的凯恩斯理论失灵,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A、B项排除;70年代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说法错误;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是80年代的经济滞胀,D项正确。

21.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故应排除①。

故选C项。

22.答案 C 解析根据题意,此时应该发生在新经济政策实行期间,故符合的时期为C项。

23.答案 B 解析本题以怀特方案为切入点,考查分析和说明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题干反映的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企图在经济上的表现。

A、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题意,C项说法错误。

24.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理解能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其经济高速发展态势反映的是新经济体的崛起,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高速时期,但是由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高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比拼,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故A和B项错误;发达国家虽然增速放缓,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中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故D项错误。

故选C项。

25.答案 C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语言“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可知考查的是经济方面,而B、D项是政治方面,与题干相关的是经济全球化。

26.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反映了英国和德国的少数富人拥有着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说明贫富差距悬殊,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故B项排除。

C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故D项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