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分] A
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B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
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D
全体劳动群众的世界观
2.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1分]
A
近代以前的哲学的基础问题
B
欧洲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3.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这是()[1分] A
神秘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范畴是()[1分]
A
一切哲学的基石
B
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C
辩证发展观的基石
D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
5.
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句话体现了()[1分]
A
唯物主义时空观
B
形而上学时空观
C
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
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6.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种观点属于()[1分]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1分]
A
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一切联系
C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
D
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所有联系
8.
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是一种()[1分]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变化发展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9.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是()[1分] A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B
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
C
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
D
事物的内部矛盾
10.
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1分]
A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B
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C
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D
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
11.
“因果联系是人们多次看到两组先后相随的现象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1分]
A
肯定了因果关系的普遍性
B
肯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C
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
D
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观点
12.
抽象的可能性是指()[1分]
A
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B
永远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C
坏的或令人厌恶的可能性
D
具备一定根据但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13.
在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中()[1分]
A
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
B
形式总是不适合内容
C
形式和内容一般是基本适合的
D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14.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1分]
A
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不可靠的反映
B
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C
通过感官对事物直接、形象的认识
D
借助于思维对事物间接、抽象的认识
15.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主要区别在于()[1分]
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
第一次飞跃的任务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的任务是改造世界
C
第一次飞跃是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则获得理性认识
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认识
16.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这种观点属于()[1分]
A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
唯心主义真理观
C
相对主义真理观
D
实用主义真理观
17.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1分]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8.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这种观点属于()[1分] A
朴素唯物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历史宿命论
1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对象是指()[1分]
A
地下的各种矿藏
B
各种劳动产品
C
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物质对象
D
全部生产资料
20.
与生产力不同,生产关系是指()[1分]
A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C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D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21.
历史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的某些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
这种情况表明()[1分]
A
社会意识有自己独立的历史
B
社会存在不能决定社会意识
C
社会意识不能直接反映社会存在
D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2.
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1分]
A
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
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形式
D
生产的运输设备和信息传输系统
23.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是()[1分] A
国家政权
B
道德观念
C
宗教信仰
D
政治法律思想
24.
简要地说,阶级的实质是()[1分]
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
B
人们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
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掌握指挥权
2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1分] A
建立革命政党问题
B
关于国家政权问题
C
创立革命理论问题
D
解决部队给养问题
26.
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1分]
A
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C
哲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
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7.
资产阶级思想家考察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方法的最大缺陷是
()[1分]
A
从具体的个人出发
B
从抽象的人出发
C
从人的自由出发
D
从人的先天本性出发
28.
人有多方面的属性,其中决定人的本质的是()[1分] A
人的生理结构
B
人的自然属性
C
人的社会属性
D
人的心理特点
29.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不同,人在价值关系中()[1分] A
只能是价值主体
B
只能是价值客体
C
只能是价值的享有者
D
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30.
“支配物理世界的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
”这种观点属于()[1分]
A
宿命论的历史观
B
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C
决定论的历史观
D
非决定论的历史观
下列各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2分] A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B
物是感觉的集合
C
水是世界的本原
D
火是万物的本原
E
世界是由元气构成的
32.
下列属于非理性主义的有()[2分]
A
黑格尔主义
B
唯意志主义
C
贝克莱主义
D
弗洛伊德主义
E
实证主义
33.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关系的有()[2分]
A
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
B
系统论优于并高于唯物辩证法
C
唯物辩证法包括现代系统论
D
系统论证实并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
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互相补充和促进
3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2分]
A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
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E
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5.
下列说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2分]
A
真理是一个过程
B
真理是全面的
C
真理是具体的
D
真理是客观的
E
任何真理都只具有相对性
36.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2分] A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
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D
人口状况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
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37.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两者区别的有()[2分]
A
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
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
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D
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E
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38.
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正确方法有()[2分]
A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
D
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E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2分]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去
C
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E
科学技术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40.
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为社会做贡献()[2分]
A
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
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
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
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7分]参考答案:
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社会历史的进步。
[6分]参考答案:
简要说明劳动的社会性。
[6分]
参考答案: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高度统一的科学。
[12分]
参考答案:
试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方法论意义。
[12分]
参考答案:
47.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2分]
参考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即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上层建筑,就能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就意味着它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变为不合理。
不现实的,因而是要被淘汰的。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因此,上层建筑必然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
人类的历史就是经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