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su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称是沿画面中心轴两侧有等值等量的相 同景物形态,两侧保持绝对平衡的关系。
均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一种有形式变化的 平衡。
有人把对称比成天平;把均衡比作称,一 头挂锤,一头挂物,形体位置可以不等。
对称:
对称在艺术形式中,特别是在早期的建筑 艺术中最为常见。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或者是庄严神圣。
选择拍摄角度,避开杂乱的背景。 缩小景深,使环境变得模糊。 利用晨雾雨雪纯化背景。 采用逆光或侧逆光
第四节:摄影造型法则
摄影构图,就是把各种视觉要素有机的统 一在一个画面里。
构成摄影画面的视觉要素主要是:线条、 影调、色彩、形状、明暗、质感和立体感。
基本的摄影造型法则:
一、对比 二、节奏 三、对称和均衡 四、线条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3)斜侧面构图 摄影摄像机的方位处在被摄对象的正面至侧面之间的某点上拍 摄,即产生斜侧面构图效果。
斜侧面构图,既能表达出人、景、物各种被摄对象正面的主要特 征,又能展示侧面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 个面”,使构图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在这种构图中,各 类线条均按一定的方向由近而远汇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有利 于加强空间纵深感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运用斜侧方位拍摄,将 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配置适当,可以产生强烈的 透视感,增加景物的层次,使构图清新活泼,富有生气。在某些 情况下,把主要的被摄对象置于线条透视的汇合处,虽然主体占 据了较小的面积,并处于画面的深处成为一个“点”,但是观众 的视线却能够随着透视的变化而落到这个“点”上,这种最引人 注目的点,通常称为视点。
线条:
线条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注重 对画面中线条的提炼。
在摄影时,选择一个突出线条构图的视点和 画面,会使影像或景物简化。
不同的线条能够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水平线
休息 稳定 平和 安静
垂直线
庄严 稳重 严肃 安定 向上 力度 坚实 健康
① ② ③
斜线
不安定感 动作的变化
①向前方运动 ②向前方快速运动 ③倒下,不安感
• 仰拍还有利于利用天空为背景来突出主 体。
仰拍
第二节:摄影画面构成
主体是摄影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绪的
拍
主要形象,是整个画面的结构中心。
摄 主体的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
体 的 确 立
要能传达出作者的表现意图,必须做到 突出主体,使之处于画面的结构中心, 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去,通 过主体引到欣赏者的思维。
• 用特写去表现人物、通常是以整个画面表现人 的完整面部、或仅仅表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一张愤怒呐喊的嘴巴,一只质感突出的大手等 等。
• 特写摄影可以利用镜头成像中纤毫毕露的特点, 深刻、细致地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物体的细 部影纹和层次特写画面。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 1、正面拍摄
一、拍摄主体的确立
1.让主体充满整个画面,或在画面上处于
突 突出位置
出 2.九宫格式构图(又叫三分法则)
主 体 的
3.黄金分割构图 4.利用画面中线条的指引
方 5.利用光线的指引突出主体。
法 6.利用各种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九宫格式构图
我们将主体置于右上点,这样可以表现 出阴影和那行将视觉引向海鸥的脚印。
船和地平线位于中间,
给人静止和呆板的感觉。 我们把地平线提高到上三 分之一处并将船置于左边, 效果马上不一样。
图1 图2
纵向物体也最好不要摆在中间位置。
例如:左图纵向物体位于中间,而右图中摄影者仅移动了一 下相机,就得到了更有表现力的照片。
黄金分割
A
C
B
AC/AB=CB/AC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
灯塔位于右上点,因为其余部分的走势 与画面布局相吻合。
在这张例图中主题控制得很好。你可以将主体置于栈 道上任何位置,但根据三分法则,目前的位置是最好, 而且这种构图在画面中为主体指出了明确的行进路径, 从而产生悠远和纵深的感觉。
在主体移动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路径问题。通常 要在行进方向的前方留下足够空间。
陪体和环境的关系。
• 三、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 摄影画面是个二维的空间,而现实生活 中的事物是上下左右立体存在的三维空 间。
• 摄影创作要做到: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 出三维立体的空间。
• 四、摄影构图的要求
• 1、简洁 • 2、完整 • 3、生动 • 4、稳定
第二节:影响构图的因素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中景
• 中景一般在距离被摄体较近位置表现主 体的主要部分,主体形象较大,环境范 围较小。
• 中景照片中的人物通常能切到膝盖以上, 展示出人物的大半身。人物、景物在画 面中占有主要的部分,能够明显的表达 出人物的行动、姿态、手势以及与环境 的关系,但人物的表情在中景里表现得 不够突出。
三、环境 :前景和背景的总称
前景: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它距离相机 近,因而成像大、影调深、容易吸引视觉注 意而给观众留下就较深刻的印象。
背景是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或空间。除了某 些特写镜头,一般说来,一幅画面可以没有 前景,但背景总是以各种方式存在着,它和 主体几乎是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正面拍摄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2)侧面构图 摄影摄像机的方位与被摄对象成90°拍摄,即产生侧 面构图效果。侧面构图,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 的侧面形象特征,适于表现人物或景物的侧面轮廓效 果,使整个画面结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拍摄某些 运动中的被摄对象时,能够加强活跃、动荡的效果。
侧面构图的不足之处:一是运用侧面方位拍摄某些建 筑物或其他物体,由于只能表现侧面的特征,同样产 生了正面构图的某些缺陷,侧面的一些平行线条也难 以产生汇聚,使主体物的透视效果大为减弱。二是由 于只能看到侧面特征,正面的主要特征难以表达,构 图容易流于散漫和不集中。这种构图不适于表现平静、 严肃的主题。
• 1、水平角度拍摄
• 被摄体有正常的透视效果,符合人们平 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特点,使人 感到自然、真实、亲切。运用比较广泛。
• 往往把同一视平线上的前后景物相对的 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 于空间感的表现。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
• 2、俯拍
• 俯拍的拍摄点高于被摄体,好像人站在 高处鸟瞰一样。一般适宜远景的拍摄, 能够很好的交代被摄景物与所处环境的 关系,用来描述环境特征及盛大场面, 拍摄群众集会、游行等场景能表现出雄 伟壮观的气势。
• 相机镜头相对被摄体的方位称为拍摄点。 • 拍摄点的选择,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拍摄距离 二、拍摄角度 三、拍摄高度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远景
• 远景是在较远的距离拍摄广阔的空间范 围。
• 远景画面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物, 或人物只占很小的面积
• 远景构图要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 在拍摄时要注意调动一切手段表现出空 间深度。
摄影构图
第一节:摄影构图的原则与要求
• 一、摄影构图的定义 • 摄影构图就是对画面景物进行取舍、
布局而成的画面的结构。它通过镜 头视野的选择,运用各种构图手段, 把被摄的主体、配体和环境组成一 个整体,构成完美的画面,用以揭 示主题。
• 二、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
• (1)突出主体,解释主题思想 • (2)从主题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5)背面构图 摄影摄像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 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拍摄,即产生 背面构图效果。
背面构图,能够表现被摄对象的背部特 征,通过背面形象来表达作者艺术构思 中的含蓄意念。在这类作品中,通常是 以人物的背影姿态作为前景,透过背影 看到远景环境或背景特征。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
一、对比
古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 都是巧妙的应用对比来营造一种意境。
在摄影构图中,对比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造 型法则。明暗、虚实、大小、方向、形状、 质感、色彩、思想内容等种种差异,都可 以用来对比。
明暗对比
色 彩 对 比
思 想 内 容 的 对 比
二、节奏
在摄影中,节奏是对音乐中节奏含义的延 伸,相似的事物重复出现就构成了节奏, 任何物体,任何构图要素都可以用来构成
节奏。
(1)重复形成的节奏 (2)间隔重复 (3)复合结构 (4)交替造成的重复
(5)渐变形成的节奏 (6)辐射形成的节奏 (7)中轴线上的辐射
三、对称和均衡
对称和均衡是艺术构图中最普通、最重要 的原理。
• 拍摄建筑时,正面拍摄能给人一种庄重、严肃 和稳定的感觉。
• 拍摄人物时,正面拍摄能使人产生一种亲近感, 缩短了观者和画面人物的心理距离。
• 缺点:被摄体在画面上只有高度和宽度,而没 有厚度,所以影响了被摄对象的立体感、以及 深度感的表现,一般适宜于表现静止的物体而 不宜于表现具有方向性和动作速度的对象。正 面拍摄的画面因过于对称、缺少变化而显得比 较呆板。
(一)环境在摄影画面中的作用
1.环境可以用来表现时间、地点特征、交 待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
2.环境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3.环境能渲染事物,营造气氛,增强画面
表现力 4.环境能装饰画面、均衡构图
(二)处理背景的要点
1.注意背景色调和影调对主体特征的 影响
2.注意纯化背景
2.纯化背景的方法:
• 俯拍还有利于利用一些色调单一的景物 如水面、地面等作为背景,使画面简洁, 突出主体。
俯拍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
• 3、仰拍 • 仰拍的拍摄点低于被摄体,主要用来强
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以及宏伟、 庄严的气势。
• 如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跳高、跳远、跨栏、 篮球和排球等活动,要使画面形象产生 腾空或飞越之势,应该用仰角拍摄
线条形成的几何图形——三角形
利 用 光 线
冷暖对比
二、陪体的处理
陪体就是画面上陪衬、烘托和说明主体,帮 助主体充分表达主题思想的画面形象。
必须服从主体的需要,当主体本身的表现力 已足以说明问题时,可以不要陪体,或陪体 不出现在画面上。
陪体要尽可能的配合主体、烘托主体,以达 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不能主次不分。
曲线
魅力 优美 温和
S型线条是构图中最常见也是最优雅的线条
圆满 循环 生生不息
圆
螺旋线
活动感 移动感 能量 虚无 梦幻
垂直线、水平线、斜线
斜线置于 水平线和 垂直线之 间,表示 影子、深 度和立体 感
垂直线和斜线
希望 深入 灵感
使观众的视线随着线条的指引而投向主体
利用重复线条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4)后侧面构图 摄影摄像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侧面至背面 之间的某点上拍摄,即产生后侧面构图效果。 后侧面构图,是表现被摄对象背面和侧面某些 特征的一种构图形式。它与斜侧面构图的拍摄 方位正好相反,所类似的是同样表现了被摄对 象的“两个面”,立体感较强,各类线条也与 斜侧面构图一样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透视感。 这种构图形式大多用于表现人物的背部特征, 或以人物后侧面作为前景来展示环境和背景特 征。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近景
• 近景用以表现物体,只能表现被摄体最 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强调出物体的质 感特点及结构特点;表现人,通常表现 人物腰部以上的肖像。
• 近景在人物肖像摄影中运用的最广泛, 它适宜细腻的表现人物面部特征和内心 世界。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特写
• 照相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很近,只能摄取被 摄体的某些局部和细节。或以整个画面云表现 某种小的物件,这类照片效果称为特写.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全景
• 全景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拍摄现场的面积 或对象体积的大小,拍摄距离差别很大, 一般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
• 如果拍摄画面以人物为主,全景通常要 表现人的全身,表现人物动作、姿态、 体态的全貌,全景能交待人物与环境的 关系,并利用环境烘托人物。
• 全景在新闻报道摄影中应用得很广泛。。
对称又使人们联想到安详、宁静、和谐, 同时,对称构图还有一定的装饰性,在静 物摄影中也常用。
因缺乏变化而多少显得有些呆板、单调、 乏味。
对称式构图
均衡:
均衡是获得良好构图的另一原则。 静中倾向于动,较对称显得生动、有活力 掌握均衡就是合理安排形状、颜色和明暗
区域,使其互相补充,使照片看上去很平 衡。
均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一种有形式变化的 平衡。
有人把对称比成天平;把均衡比作称,一 头挂锤,一头挂物,形体位置可以不等。
对称:
对称在艺术形式中,特别是在早期的建筑 艺术中最为常见。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或者是庄严神圣。
选择拍摄角度,避开杂乱的背景。 缩小景深,使环境变得模糊。 利用晨雾雨雪纯化背景。 采用逆光或侧逆光
第四节:摄影造型法则
摄影构图,就是把各种视觉要素有机的统 一在一个画面里。
构成摄影画面的视觉要素主要是:线条、 影调、色彩、形状、明暗、质感和立体感。
基本的摄影造型法则:
一、对比 二、节奏 三、对称和均衡 四、线条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3)斜侧面构图 摄影摄像机的方位处在被摄对象的正面至侧面之间的某点上拍 摄,即产生斜侧面构图效果。
斜侧面构图,既能表达出人、景、物各种被摄对象正面的主要特 征,又能展示侧面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 个面”,使构图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在这种构图中,各 类线条均按一定的方向由近而远汇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有利 于加强空间纵深感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运用斜侧方位拍摄,将 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配置适当,可以产生强烈的 透视感,增加景物的层次,使构图清新活泼,富有生气。在某些 情况下,把主要的被摄对象置于线条透视的汇合处,虽然主体占 据了较小的面积,并处于画面的深处成为一个“点”,但是观众 的视线却能够随着透视的变化而落到这个“点”上,这种最引人 注目的点,通常称为视点。
线条:
线条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注重 对画面中线条的提炼。
在摄影时,选择一个突出线条构图的视点和 画面,会使影像或景物简化。
不同的线条能够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水平线
休息 稳定 平和 安静
垂直线
庄严 稳重 严肃 安定 向上 力度 坚实 健康
① ② ③
斜线
不安定感 动作的变化
①向前方运动 ②向前方快速运动 ③倒下,不安感
• 仰拍还有利于利用天空为背景来突出主 体。
仰拍
第二节:摄影画面构成
主体是摄影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绪的
拍
主要形象,是整个画面的结构中心。
摄 主体的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
体 的 确 立
要能传达出作者的表现意图,必须做到 突出主体,使之处于画面的结构中心, 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去,通 过主体引到欣赏者的思维。
• 用特写去表现人物、通常是以整个画面表现人 的完整面部、或仅仅表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一张愤怒呐喊的嘴巴,一只质感突出的大手等 等。
• 特写摄影可以利用镜头成像中纤毫毕露的特点, 深刻、细致地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物体的细 部影纹和层次特写画面。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 1、正面拍摄
一、拍摄主体的确立
1.让主体充满整个画面,或在画面上处于
突 突出位置
出 2.九宫格式构图(又叫三分法则)
主 体 的
3.黄金分割构图 4.利用画面中线条的指引
方 5.利用光线的指引突出主体。
法 6.利用各种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九宫格式构图
我们将主体置于右上点,这样可以表现 出阴影和那行将视觉引向海鸥的脚印。
船和地平线位于中间,
给人静止和呆板的感觉。 我们把地平线提高到上三 分之一处并将船置于左边, 效果马上不一样。
图1 图2
纵向物体也最好不要摆在中间位置。
例如:左图纵向物体位于中间,而右图中摄影者仅移动了一 下相机,就得到了更有表现力的照片。
黄金分割
A
C
B
AC/AB=CB/AC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
灯塔位于右上点,因为其余部分的走势 与画面布局相吻合。
在这张例图中主题控制得很好。你可以将主体置于栈 道上任何位置,但根据三分法则,目前的位置是最好, 而且这种构图在画面中为主体指出了明确的行进路径, 从而产生悠远和纵深的感觉。
在主体移动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路径问题。通常 要在行进方向的前方留下足够空间。
陪体和环境的关系。
• 三、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 摄影画面是个二维的空间,而现实生活 中的事物是上下左右立体存在的三维空 间。
• 摄影创作要做到: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 出三维立体的空间。
• 四、摄影构图的要求
• 1、简洁 • 2、完整 • 3、生动 • 4、稳定
第二节:影响构图的因素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中景
• 中景一般在距离被摄体较近位置表现主 体的主要部分,主体形象较大,环境范 围较小。
• 中景照片中的人物通常能切到膝盖以上, 展示出人物的大半身。人物、景物在画 面中占有主要的部分,能够明显的表达 出人物的行动、姿态、手势以及与环境 的关系,但人物的表情在中景里表现得 不够突出。
三、环境 :前景和背景的总称
前景: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它距离相机 近,因而成像大、影调深、容易吸引视觉注 意而给观众留下就较深刻的印象。
背景是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或空间。除了某 些特写镜头,一般说来,一幅画面可以没有 前景,但背景总是以各种方式存在着,它和 主体几乎是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正面拍摄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2)侧面构图 摄影摄像机的方位与被摄对象成90°拍摄,即产生侧 面构图效果。侧面构图,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 的侧面形象特征,适于表现人物或景物的侧面轮廓效 果,使整个画面结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拍摄某些 运动中的被摄对象时,能够加强活跃、动荡的效果。
侧面构图的不足之处:一是运用侧面方位拍摄某些建 筑物或其他物体,由于只能表现侧面的特征,同样产 生了正面构图的某些缺陷,侧面的一些平行线条也难 以产生汇聚,使主体物的透视效果大为减弱。二是由 于只能看到侧面特征,正面的主要特征难以表达,构 图容易流于散漫和不集中。这种构图不适于表现平静、 严肃的主题。
• 1、水平角度拍摄
• 被摄体有正常的透视效果,符合人们平 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特点,使人 感到自然、真实、亲切。运用比较广泛。
• 往往把同一视平线上的前后景物相对的 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 于空间感的表现。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
• 2、俯拍
• 俯拍的拍摄点高于被摄体,好像人站在 高处鸟瞰一样。一般适宜远景的拍摄, 能够很好的交代被摄景物与所处环境的 关系,用来描述环境特征及盛大场面, 拍摄群众集会、游行等场景能表现出雄 伟壮观的气势。
• 相机镜头相对被摄体的方位称为拍摄点。 • 拍摄点的选择,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拍摄距离 二、拍摄角度 三、拍摄高度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远景
• 远景是在较远的距离拍摄广阔的空间范 围。
• 远景画面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物, 或人物只占很小的面积
• 远景构图要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 在拍摄时要注意调动一切手段表现出空 间深度。
摄影构图
第一节:摄影构图的原则与要求
• 一、摄影构图的定义 • 摄影构图就是对画面景物进行取舍、
布局而成的画面的结构。它通过镜 头视野的选择,运用各种构图手段, 把被摄的主体、配体和环境组成一 个整体,构成完美的画面,用以揭 示主题。
• 二、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
• (1)突出主体,解释主题思想 • (2)从主题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5)背面构图 摄影摄像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 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拍摄,即产生 背面构图效果。
背面构图,能够表现被摄对象的背部特 征,通过背面形象来表达作者艺术构思 中的含蓄意念。在这类作品中,通常是 以人物的背影姿态作为前景,透过背影 看到远景环境或背景特征。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
一、对比
古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 都是巧妙的应用对比来营造一种意境。
在摄影构图中,对比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造 型法则。明暗、虚实、大小、方向、形状、 质感、色彩、思想内容等种种差异,都可 以用来对比。
明暗对比
色 彩 对 比
思 想 内 容 的 对 比
二、节奏
在摄影中,节奏是对音乐中节奏含义的延 伸,相似的事物重复出现就构成了节奏, 任何物体,任何构图要素都可以用来构成
节奏。
(1)重复形成的节奏 (2)间隔重复 (3)复合结构 (4)交替造成的重复
(5)渐变形成的节奏 (6)辐射形成的节奏 (7)中轴线上的辐射
三、对称和均衡
对称和均衡是艺术构图中最普通、最重要 的原理。
• 拍摄建筑时,正面拍摄能给人一种庄重、严肃 和稳定的感觉。
• 拍摄人物时,正面拍摄能使人产生一种亲近感, 缩短了观者和画面人物的心理距离。
• 缺点:被摄体在画面上只有高度和宽度,而没 有厚度,所以影响了被摄对象的立体感、以及 深度感的表现,一般适宜于表现静止的物体而 不宜于表现具有方向性和动作速度的对象。正 面拍摄的画面因过于对称、缺少变化而显得比 较呆板。
(一)环境在摄影画面中的作用
1.环境可以用来表现时间、地点特征、交 待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
2.环境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3.环境能渲染事物,营造气氛,增强画面
表现力 4.环境能装饰画面、均衡构图
(二)处理背景的要点
1.注意背景色调和影调对主体特征的 影响
2.注意纯化背景
2.纯化背景的方法:
• 俯拍还有利于利用一些色调单一的景物 如水面、地面等作为背景,使画面简洁, 突出主体。
俯拍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
• 3、仰拍 • 仰拍的拍摄点低于被摄体,主要用来强
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以及宏伟、 庄严的气势。
• 如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跳高、跳远、跨栏、 篮球和排球等活动,要使画面形象产生 腾空或飞越之势,应该用仰角拍摄
线条形成的几何图形——三角形
利 用 光 线
冷暖对比
二、陪体的处理
陪体就是画面上陪衬、烘托和说明主体,帮 助主体充分表达主题思想的画面形象。
必须服从主体的需要,当主体本身的表现力 已足以说明问题时,可以不要陪体,或陪体 不出现在画面上。
陪体要尽可能的配合主体、烘托主体,以达 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不能主次不分。
曲线
魅力 优美 温和
S型线条是构图中最常见也是最优雅的线条
圆满 循环 生生不息
圆
螺旋线
活动感 移动感 能量 虚无 梦幻
垂直线、水平线、斜线
斜线置于 水平线和 垂直线之 间,表示 影子、深 度和立体 感
垂直线和斜线
希望 深入 灵感
使观众的视线随着线条的指引而投向主体
利用重复线条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
二、拍摄角度的选择
(4)后侧面构图 摄影摄像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侧面至背面 之间的某点上拍摄,即产生后侧面构图效果。 后侧面构图,是表现被摄对象背面和侧面某些 特征的一种构图形式。它与斜侧面构图的拍摄 方位正好相反,所类似的是同样表现了被摄对 象的“两个面”,立体感较强,各类线条也与 斜侧面构图一样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透视感。 这种构图形式大多用于表现人物的背部特征, 或以人物后侧面作为前景来展示环境和背景特 征。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近景
• 近景用以表现物体,只能表现被摄体最 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强调出物体的质 感特点及结构特点;表现人,通常表现 人物腰部以上的肖像。
• 近景在人物肖像摄影中运用的最广泛, 它适宜细腻的表现人物面部特征和内心 世界。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特写
• 照相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很近,只能摄取被 摄体的某些局部和细节。或以整个画面云表现 某种小的物件,这类照片效果称为特写.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 全景
• 全景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拍摄现场的面积 或对象体积的大小,拍摄距离差别很大, 一般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
• 如果拍摄画面以人物为主,全景通常要 表现人的全身,表现人物动作、姿态、 体态的全貌,全景能交待人物与环境的 关系,并利用环境烘托人物。
• 全景在新闻报道摄影中应用得很广泛。。
对称又使人们联想到安详、宁静、和谐, 同时,对称构图还有一定的装饰性,在静 物摄影中也常用。
因缺乏变化而多少显得有些呆板、单调、 乏味。
对称式构图
均衡:
均衡是获得良好构图的另一原则。 静中倾向于动,较对称显得生动、有活力 掌握均衡就是合理安排形状、颜色和明暗
区域,使其互相补充,使照片看上去很平 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