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漫游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漫游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一)
摘要:书剑飘零之旅是唐代文人旅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其中,李白的书剑飘零之旅是最负盛名的。
他的漫游,对其诗歌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李白漫游诗歌影响
Abstract:RoamingisanimportantpartoflifeforliteratiinTangDynasty.Amongthem,LiBaiisthemost prestigious.Hisroaminghasasignificantimpactonhispoems.
Keywords:LiBai;roaming;poem;impact
中国古代文人的漫游是我国传统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大都把漫游看成是超凡脱俗、完善人格或是求知寻美,对社会生活所造成生理、心理失衡的一种暂时补偿手段,而加以推崇和追求。
他们遍游名山大川,并以此为题材写出许多为世瞩目的传世之作。
漫游成为文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但是,对于不同个体,又是不尽相同的。
这里,我们来谈谈李白具有典型意义的书剑飘零之旅。
开元十二年,李白24岁,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一个漫游兼而求仕的时期。
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及浙江等地,游踪所及,近半个中国。
李白此举,于当时及之后,都是极负盛名的。
1漫游的因由
李白的一生,几乎就是旅行家的一生。
只是说,他的旅行,与现代旅行相比,不知要困难多少倍。
从往返所需要的路费到出发的具体时间,所有的细节都不可能于事先作出准确的估计。
当时,全国的各个地区、社会的各个阶层,几乎完全不可互通情报。
除通过极少数书籍(当时还是手写时代)及公私文件或者个人口头传达而略知一二外,几乎完全是两眼一抹黑的未知状态。
尤其是安禄山之乱(公元七五五年)之后,更是每况愈下。
当时的交通及治安方面等,都根本无法保障旅行者的生命安全。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李白在想象不到的恶劣条件下,把自己一生投入无止境的漫游之中呢?是什么东西激励他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呢?
1.1旷达不羁的性格,被排斥的疏远感
李白父亲李客原为西域商人,后“高卧云林,不求禄仕”,思想上较少儒家正统思想。
李白幼承家训,后又“混游渔商,隐不绝俗”,思想成多元思想的融合。
他狂放不羁,蔑视礼法。
李白在蜀中是“客”之子,父亲没有官职,没有权势,更没有祖传土地,只是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商贸才能的新移民。
当地人称他父亲为“客”,且至其死而未变,表明他同化于这一地域社会的努力没有成功。
这对于李白这个特别自负,对名声敏感大大超过常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堪。
出身殷实的商家,却为一个客籍人,更增加了他对当地人的仇视。
据魏颢说,他“少任侠,尝手刃数人”,却没有吃官司。
不论那些人是否罪当诛之,李白的这种“任我行”的性格,确造成他不合于周围人群的某些因素。
另一方面,李白同当地的知识阶层共享学问和知识,而他的资质却又远在他们之上,他必定有一种被排斥的疏远感。
以上种种因素使他觉得自己所处之地不过是个寄寓之地。
是这些促使他踏上行旅之途。
1.2对怀才不遇情怀给予心理补偿
科举制度是当时上升到上层社会的最主要途径。
李白与科举无缘,使他“投竿佐皇极”、“相与济苍生”,想做一番类似范蠡、谢安的大事业的抱负受到了直接阻碍。
唐代科举考试资格有“生徒”和“乡贡”两种,居住在乡的李白只能属“乡贡”一种。
《新唐书》卷四十四载:“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
”可想而知,被乡中称为“客”(即被认为来历不明)的移民之子李白,很难成为被推举的对象。
另外,唐朝时想要因科举而为官,还有特殊的制约规定。
《新唐书》又载:“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者,有罚。
”因为这两条,李白被当时乡贡拒于门外,与由科举进入上层社会无缘。
李白的漫游是对这种
怀才不遇境况的一种心理补偿。
诚然,他的漫游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中诸人上书。
有时,他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及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
另外,如上所述,“乐山”、“乐水”文人把漫游看成是超凡脱俗、完善人格或是求知寻美,对社会生活造成生理、心理失衡的一种暂时补偿手段,而加以推崇和追求,李白也不例外。
漫游使李白的“自由”、“任情”暂时得到一定程度的膨胀,显示出思维和行为上的“自由性”。
在社会生活中失去的自由,不管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他希望从大自然中得到一种精神的补偿。
在他对大自然的发现中,不管是幻化的景象、抽象的偶像、自己创造的形式或是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都起了不同程度的补偿作用。
1.3求得身心的自由
在《论语·先进》中,有“吾与点也”的故事。
在与曾点谈论“志道”之策时,孔子同意其放浪山水,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游乐之言。
表明孔子所理解的人性的全面完成与人生的理想境界,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甚至逍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庄子《逍遥游》开篇便云:逍者,消也,消尽人世之牵累;遥者,远也,无拘无束,无遮无碍。
逍遥游就是自由游。
可见“游是理想的人生境界与最高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某个个人作为连续不断的“行旅之人”,也就是“客寓者”,各地临时一住的客寓者,作为对某些事情“主体者”、“责任分担者”,尤其是作为“持续不断的责任分担者”则很容易被免除,结果他对某些事情就很容易站在“免除责任的第三者”立场来观察。
作为第三者的“放纵、奔放”的言谈举止,对定居者则不被容许,而对一时的客寓者则很容易被容许。
站在这样立场的人,相对而言,当然很容易求得身心自由。
只是“置身异乡”,才更易使他在不断变化的未知环境中打开心灵的大门。
新的土地,新的风格,新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变化中,易培养对人生广泛的兴趣,萌发他对世事的深切的关心。
李白就宁愿使自己的一生永远处于这种不断的追求之中。
因此,李白把漫游作为他最重要的生活方式。
真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与众多漫游文人的不同
李白生涯的大部分是在行旅中度过的。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诗人中,像李白这样飘荡不定,缺乏定居体验的,是例外中的例外。
与众多文人相比,李白的漫游,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1思想的复杂性
李白遍游名山大川,与他十分复杂的思想有关。
他集儒、道、侠的思想于一身。
儒家的“兼善天下”使他漫游天下,游览名山大川,广交朋友,陶冶性情。
兼善天下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
这种政治意识,随着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潜移默化,化入了我们民族的灵魂,积淀成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
像李白这样以“非圣无法”、狂放不羁闻名的浪漫诗人,也还是受到这种心理意识的影响。
就李白思想而言,安邦济世、兼善天下政治抱负之宏大,建功立业、事君荣亲用世愿望之热切,绝不在“诗圣”杜甫之下。
往昔论者对太白鄙视功名、“不屈己,不干人”及出世学道的思想侧面多少有些夸大。
只不过李白对功名的追求,不像一般的读书人,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他所采用的是游说人主,直取卿相,一鸣惊人的非常手段。
所要达到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业。
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求得功名,引起皇帝注意,他运用了除科举之外的许多手段,如任侠交游、纵横干谒、求仙学道、结社隐居等等。
道家的“逍遥物外”又使他在理想追求受挫时,或为隐遁山林、洁身避祸、任诞纵酒之玄游;或为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之仙游。
在江陵,李白邂逅道教名流司马承祯、胡紫阳、元丹丘等,和他们一起游仙学道,飘飘然若具仙风道骨。
李白的游仙是认真的,正如他自己所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原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他游览了司马承祯长期修道的天台山,盼望仙人“举手来相招”。
最突出的是嵩山游仙。
他的挚友元丹丘,是名修道学
仙之士,两人在嵩山“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访过神仙焦炼师,并“闻风有寄,洒翰遥赠”,以示对其“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的倾慕。
为了拜寻高师,他们还一起游仙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从紫阳先生学仙。
那位紫阳先生是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是个“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的高人。
李白希望得其真传,“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从他后来说的“子与紫阳神交,饱餐素论,十得其九”可知,他确实得到了紫阳的指点。
到了晚年,他干脆请其尊师高如贵授教,如了道门。
此后,越发认真地游仙。
据其族叔及朋友云,他竟“东归蓬莱,仍羽入丹丘”,一路游仙过去,至“仙药满聚,道书盈筐”,平日里以炼丹服食为事,更属稀松平常。
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一诗中,他曾详细描写自己炼成大还丹的情形。
直至流放夜郎途中,他还向往几年前游过的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那是适合炼丹的好地方,希望“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丹”。
李白的任侠风采早在他出游之前就有所表现,魏颢说他“少任侠,尝手刃数人”。
范传正于《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也说:“少以侠自任……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弘大,声闻于天。
”李白爱好剑术,在传统士人社会中,是个志在以诗文求荣耀通达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喜好剑术的任侠之徒,这种情况是少有的。
李白向自己传记的写作者有意提示了到这点。
这都是通常文雅之士所不敢为的,这实际上也是李白侠士精神的一种体现。
在李白漫游的过程中,其侠士风采屡有表现。
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李白对待金钱的问题上。
李白诗中说:“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所至尚意气,重然诺,轻财好施,常为人急而不敢自为,尝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
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他的轻财好义,赈困济贫,当然是由任侠的个性使然。
李白《赠右人三首》其二亦云:“廉夫惟重义,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将一柄很贵重的匕首赠给“赵四”,也同样表明他不重金钱而重义气的伟丈夫品格。
李白的好朋友在与李白一起漫游途中死于洞庭之上,李白竟然“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徙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缀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东”。
李白这种挥金如土、轻财好施、存交重义的行为大有义侠的风范。
唐代任侠除勇决任气,轻财好施,结纳豪俊之外,还斗鸡走狗、纵酒挟妓,李白在这方面也可称高手。
李白任侠特点,在于一个“奇”字。
他把义士的“义”、刺客的“胆”及狂士的“风流倜傥”集于一身,使别人在他面前始终也潇洒不起来,只有望尘莫及的份儿。
李白漫游中所涵盖的儒家的以游求仕、道家的以游归真及豪士剑客的以游行侠,反映了李白在旅游的行为与追求上是多元化的,其思想是复杂而深刻的。
2.2随遇而安,四处为家,目的性淡薄
李白各时期的游踪,就其整体看,大都缺乏具体的目的性(当然也有例外),为“行旅而行旅”的特点明显。
有具体明确目的的,只限于出仕玄宗朝廷和贬谪流放夜郎等时,为数极少。
李白很少充任官吏,长期在任。
李白在江浙漫游时结识了道教的拔尖人物吴筠,应他的推荐进入长安。
但三年不到,李白就愤然告退,重新踏上漫游的道路。
在李白看来,人生一世,功名成就不是人生的所有价值,故不能仅仅消耗在对世俗生活的追求中。
神仙长生也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故不能仅仅寄托在个体生命的超越上。
他要在济苍生、安社稷中充实生命,在浮五湖、戏沧海中高蹈人生。
李白随遇而安,四处为家。
在李白的诗中,除了刚离蜀时有少数几首对家乡流露过一点留恋之意,再就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流亡西蜀时他曾经一度思乡,其它的诗都不见有多少乡情。
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有关的诗,一首也没有。
李白在临死之际,希望埋葬之地不是蜀,也不是长安,而是晚年旅途中所经过之地宣城,与他所敬爱的谢眺有关的青山。
这种情况,根据我国人民安土重迁的一贯习惯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
这反映了在李白心中,国家的意识已经开始代替乡土意识,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