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命题猜想)-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解读】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2)詹天佑;(3)李四光;
(4)牛顿;(5)爱因斯坦.
【命题热点突破一】古代中国政治家
人
物
时代主要贡献局限评价
秦始皇秦朝
——
封
建社
会初
期
①完成统一大业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采取巩固统一的措
施(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修驰道、筑
长城)
①繁重
役税
②严刑
酷法
③焚书
坑儒
统一多
民族国
家的奠
基人
例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自选模块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6分)(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
(4分)
【答案】(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
(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紧扣“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综合第一小问的答案,比较分析得出秦朝与唐朝两者的不同。
【变式探究】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
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分层次概括“君道”内涵。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说明客观因素。
第(3)问,以帝王政治为视角,辩证评价,既要肯定唐太
宗“君道”的积极作用,也要指出其局限性。
【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规律总结】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1)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基. (2)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用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
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
(3)康熙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通过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
湾、平定准噶尔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抗击沙俄侵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主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定型。
【命题热点突破二】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
例2、(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
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
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
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
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
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解析】本题以拿破仑的政治活动为载体,通过对拿破仑政治活动的论述对其进行评价,旨在考查概括、分析、评价能力。
【答案】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
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环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
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
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规律总结】
1.全面认识克伦威尔
(1)克伦威尔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他顺应了当时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历史潮流,基本上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即在英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克伦威尔的保守性又不断体现出来。
这主要表现为驱散议会和“小议会”,实行无议会统治,大权独揽,建立护国主政权,脱离人民,实行军事独裁,为封建君主复辟打开了方便之门。
(3)克伦威尔并没有蜕变为封建君主,他所代表的仍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采取的若干开明措施,仍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2.对华盛顿的综合认识
他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1)主要功绩: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领导大陆军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英国殖民者,为美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杰出贡献。
华盛顿拒绝王位,主持制宪,确立美国共和政体.他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2)高尚的品德: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3)局限性: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华盛顿,难免带有阶级局限性.他主持制定的1787年宪法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权利,深深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目的、性质和影响
【命题热点突破三】亚洲觉醒先驱和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
1.亚洲觉醒先驱
2.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
例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10分)
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
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
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7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3分)【答案】
(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的信息来归纳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得出,古代科技文明在古代世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变式探究】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摘编自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对应的位置。
因袭规抚(汲取)创获
民族主义①________—②________
民权主义③________④
________
⑤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答案】(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
④三权分立
原则。
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规律总结】
对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和活动的评价
(1)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欧洲工人运动,吸取19世纪优秀理论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指导理论,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2)列宁:领导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创立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创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重大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3)毛泽东: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初期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邓小平: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参加了民主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考真题解读】
1。
(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自选模块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
(6分)(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
(4分)
【答案】(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
(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紧扣“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综合第一小问的答案,比较分析得出秦朝与唐朝两者的不同。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10分)
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
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
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
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
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
(7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3分)
【答案】
(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的信息来归纳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得出,古代科技文明在古代世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
(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8)(15分)
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
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
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
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
他聘请教员不拘一
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
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4分)(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
(4分)
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
【解析】第(1)问,原因抓住关键信息“德国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回答。
第(2)问,特点和贡献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第一问的答案,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思考。
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3。
(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
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
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6分)
【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第(2)问是对高仙芝评价的考查。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基本要求使用两分法进行评价,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
慑降附"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4.(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2)(12分)
材料一
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
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23年,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7年,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
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建立伪政权,为其所拒绝。
吴佩孚死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佩孚发布这
一电报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佩孚。
(8分)
【答案】
(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兴起,学生运动受到压制。
(4分)
(2)进行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灾难;镇压工人运动;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同情学生爱国运动;抗战时保持民族气节。
(8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等信息可概括得出背景.
第(2)问,对吴佩孚的评价要结合材料辩证分析.材料一体现的是吴佩孚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同情学生爱国运动;材料二中“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建立伪政权,为其所拒绝”等信息体现了其积极和消极影响,一分为二进行评价即可。
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