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反思《空气娃娃在哪里》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反思《空气娃娃在哪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
2、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的作用。
3、一环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索空气的秘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土块,吸管,蜡烛,火柴,透明的小瓶子,一盆水,纸箱一个。
活动过程:
1、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一个客人,你们猜猜他是谁啊?(幼儿自由回答)。
(1)教师出示一个箱子,箱子里装有谜语卡片。
(2)教师出示谜语卡片(放大的卡片)
谜语: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你需要,我需要,离里他。
活不了。
要求:巩固幼儿认读生字,集体朗读谜语卡图,(幼儿自由讨论,进行分析,猜测)
教师:这个神秘的客人就是空气,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 一起找一找吧!
2、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找找空气在哪里?
(1)找空气: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自由抓空气。
(2)要求: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住袋口,塑料袋就会鼓起来来。
(3)交流活动:请小朋友讲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4)小结:有的小朋友在桌子下,门口,凳子前,黑板后,等地方抓到的气,说明我们教室到处都是有空气的,我们再一起找找看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空气呢。
3、教室实验,幼儿观察,哪里有空气。
实验一:出示吹有气的气球
提问:气球里有空气吗?(有),怎样能使空气跑出来呢?试一试怎样再能让气球鼓起来呢?
小结:挤一挤,压一压。
空气就跑出来,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会想办法看到它,感觉到它。
实验二:土块里有空气吗?
教师:有的小朋友说:有,有的小朋友说:没有。
(.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就知道是谁说的是正确的了。
方法:将土块放入盛有水的盆子里若有小气泡冒出,说明有,若没有小气泡说明没有。
提问:小朋友你们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
小结:通过实验说明:土块也是有空气的。
实验三:人的身体里有空气吗?
教师:小朋友说:有,你们怎么知道身体里是有空气的呢(幼儿回答),到底有没有我们一起做实验看结果。
方法:用吸管往水里吹气,冒出气泡。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教室里,气球,土块里,身体里都有。
空气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4、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和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呢?
实验一:用手捏鼻子,闭住嘴吧,暂不呼吸,坚持一会,请小朋友感受,不呼吸会怎样呢?
小结:人离不来空气,没有空气不能呼吸。
提问:如果没有空气动物会怎样呢?(人与动物是一样的离不开空气,空气还有什么作用呢)
实验二:点燃蜡烛,然后用玻璃杯慢慢罩住。
提问:小朋友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总结:空气还有助燃的作用,没有空气火也不会燃烧,人们也就不能做饭,所以空气的作用很大,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5、结束部分:我们和空气娃娃一起玩游戏:“火箭升天”。
方法:一起用鼻子或嘴巴吧空气吸进嘴里,再把空气吹进气球,连续几次,气球就会鼓起来了,空气就被抓住了,在一起吧空气放掉,气球口向下,气球就像火箭一样飞上天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参加国培所上的一节公开课。
幼儿是从培训所在地幼儿园找的大班的孩子,课堂上幼儿很兴奋,参与也很积极。
幼儿通过看、听、闻、做对空气有了新的认识、了解。
在空气娃娃的制作中,也懂得了废物利用。
这节公开课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学员的认可。
大班主题教案反思《空气娃娃在哪里》这篇文章共4115字。
第二篇: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娃娃在哪里》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水,若干吹气玩具,幼儿每人一个塑料口袋,塑料管,两只蜡烛,两个一大一小的透明玻璃杯,密闭在瓶里的小昆虫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你需要,我需要,离了他,活不了(空气)让幼儿说出揭出谜底的依据,为什么是空气呢?现在跟老师做深呼吸,幼儿模仿做深呼吸
提问:
(1) 我们用鼻子吸什么?(空气)
(2) 空气在哪,能用眼睛看到吗?用手摸摸,能摸到空气吗?
(3)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他就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
2、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1) 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结果会怎么样?
(2) 观察密闭在瓶里的小昆虫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人和动物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了空气,就会死掉
(3)请小朋友观察老师的实验
把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点燃(火苗很旺),然后把大小两个杯子,同时扣到两只点燃的蜡烛上(小杯子的早熄灭,大杯子的晚熄灭)。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小结:刚才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火苗很旺,是因为空气帮助燃烧,用小杯子扣的蜡烛灭的快,而用大杯子扣的蜡烛灭的慢,是因为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则助燃时间短。
(4)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还知道空气有哪些用途?
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呢?你见过的、用过的、玩过的什么东西里有空气?(自行车轮胎,被窝里,蚂蚁洞里,水里,空中,面包里,降落伞里,气垫船里……)
(5) 找空气
刚才老师做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做一下实验,看一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现在请小朋友将吹气玩具吹起来,吹气玩具里现在有没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挤一挤,空气就怎么了?
小结:空气装进吹气玩具,我们就能看的玩具鼓起来了,挤一挤就跑出去了,空气虽然看不见,可是我们可以想办法感觉到它,看到它。
教师: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没有空气呢?我还不太相信(拿出一只塑料袋),你们有办法把空气抓到吗?
小结:原来角落里、桌子下、走廊里,都有空气
教师:用塑料袋可以抓住空气,用布口袋抓,行吗?
幼儿:“不行”布口袋里有细漏洞,空气从细漏洞里跑,抓不住
教师:人身体里有空气吗?有什么办法让我相信你们身体里有空气呢?给你一根塑料管让我看看你身体里的空气,我看不见呀,往水里吹试试看,原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小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发现吹气玩具里、杯子里、身体里都有空气
(6) 懂得空气要保持清新
小朋友都知道了空气的重要性,你知不知道空气也会生病?
小结:清新的空气是很干净的,看空气会因为污染而生病,如工厂里放出的废气、汽车喷出的尾气、垃圾或水沟散发的臭味等,污染了本来很干净的空气,这叫污染病,空气生病了,就会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所以小朋友要讲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永远干净。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
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本文扩展阅读: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为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气奥),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
第三篇:幼儿园中班教案《空气空气在哪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知道新鲜的空气是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空气充满我们的空间,空气无所不在。
3、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塑料袋、
教学活动:
1回忆故事《空气空气你在哪儿?》
2、出示塑料袋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动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气。
------证明我们周围到处都
充满了空气。
4、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
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5、探索:气球里的空气(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6、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
活动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反而对下一探究活动不利,所以在第二个实验活动前以“气球”一故事情境引入,正迎合幼儿的特性,也使他们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任务中来。
听了故事,教师不急于让幼儿动手,让幼儿的思维进行一次碰撞后再让他们去动手,使幼儿兴趣盎然,有了先前的知识铺垫和多种思维的认识后,探究任务也就迎刃而解了,这课的难点也就轻易瓦解。
在这里可谓是“一浪激起一浪”给幼儿的思维进行了一次冲击。
小百科: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气奥),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
第四篇:《空气在哪里》-教案
空气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
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
研究“空气”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
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气球、塑料袋、带孔的塑料瓶、纸、玻璃杯、水槽、水、粉笔头、砖块、大头针、同样长的两段线、自制简易天平。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组长带纸扇、干毛巾。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看到大家老师很高兴,作为见面礼,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魔术。
老师手中有一个空玻璃杯、一个兵乓球,桌子上摆有有水的水槽。
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将兵乓球放在水中,兵乓球会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瞪大眼睛,现在老师将空玻璃杯罩住水中的兵乓球慢慢地按下去,会发生什么奇迹呢?(兵乓球慢慢沉下去。
)兵乓球为什么会沉入水槽中呢?(因为有空气。
)师:大家的知识真丰富,同学们真不是一般的聪明!师:关于空气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呢?生:空气在哪里?
生:空气是什么样子的?生:空气有什么特点?
生:空气为什么能让兵乓球沉入水槽中呢?……
师:大家真会学习,提出了这么多关于空气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空气在哪里》来共同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
(板书课题。
)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
1、谁能来说一说,你认为哪里有空气?(自由交流)
2、大家认为这么多地方都有空气。
谁能想办法找到哪些地方存在空气。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想想办法,可以借助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来找。
下面就请小组同学开始合作找空气吧。
(小组合作)
3、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4、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可以怎样验证一下?(吹头发,飘起来,吹纸也会飘起来)
5、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找到了空气。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除了大家刚才说的地方,还有教室里、瓶子里、气球里、粉笔里、方便袋里、衣服
里、我们的身体里等等都有空气。
那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总结一下,空气究竟在哪里?(交流:到处都有)
6、小结:的确,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板书:到处都有)。
三、认识空气
1、收集空气
(1)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研究一个事物,总是要把它放在眼前进行研究,我们怎么把空气也摆放到眼前来研究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2)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
我们今天就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收集到空气后,保存好。
(3)学生动手收集空气。
2、讨论研究空气的方法。
动手之前先动脑,要研究空气,你们有什么好方法?(用眼睛看……)
师: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研究物体要动用我们的眼睛、鼻子、舌头等这些感觉器官。
下面大家就动用多种感官研究你们收集的空气吧。
(教师出示课件)
3、在观察前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1、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2.要认真观察;
3、要做好实验记录。
)
4、学生观察,师巡视。
5、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都很投入,肯定有不少发现。
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
6、师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用手捏塑料袋,空气会去另一边,把塑料袋扎一小孔,空气会流出来,从小孔里出来的空气感觉像流水一样--------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四、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大家真聪明,发现了空气这么多的特点。
下面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愿不愿意接受?(愿意)师:把一张纸塞到杯子里,这个杯子里有什么?把杯子倒放入水中,你能让杯子里的纸不湿吗?请大家在小组内尝试。
2、小组同学合作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到各个小组参加讨论,指导学生明白纸不湿的原因是空气隔开了杯子和水。
空气出不来,水就进不去。
)。
)
3、交流:哪个小组的实验成功了,是谁隔开了纸和水?说明了什么?(空气占据空间。
)你们真了不起。
预设: 哪个小组的纸湿了了,为什么呢?(进空气了。
)
4、师:谁能解释一下老师刚上课时表演的魔术,当把杯子倒过来竖直压入水中时,乒乓球为什么也跟着会沉入水槽中?
5、小结:我们平时所说的空杯子并不是空的,杯子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也像酱油、大米一样会占据空间。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
五、探究空气有重量。
(演示实验)
1、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蔬菜都要用秤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
2、谁能猜一猜?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你能想出办法来证明吗?
3、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种方法。
(出示实物)大家看这是什么?现在我把两个气球分别挂在两边,把铁丝调平衡,大家看现在两端是不是一样重了。
下面,老师向一个气球的里面气充气,大家看仔细观察,横杆怎么样了?
4、说明了什么?(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
5、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第一次证明空气有重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七、课外拓展:
师生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占据着空间。
关于空气同学们可能还有许多问题,比方说:水里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争做一名小科学家。
板书:
20、空气在哪里到处都有向四面八方流动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气体
占据空间
第五篇:《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空气在哪里》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用书青岛出版社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内容,做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探究空气的性质、特点这两个方面来展开。
在本课的内容中,学生对空气的探究有着极大的兴趣,这节课引导的效果好,就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极好的基础。
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基于这点,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我设计了"找空气"。
通过充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办法,去实践验证空气的存在。
同时希望点燃学生的兴趣点。
第二环节“探究瓶内的空气”,让学生大胆猜想、讨论验证方法后,我给出一个操作方案小组动手实践探究。
并让学生体会制定操作步骤的办法。
把学生“扶稳”。
第三环节"空气搬家"这一演示,请学生说步骤,巩固认识空气的特点。
在最后一个环节"称空气"时,由于操作有难度,仍采取演示实验验证。
但由学生说材料、说方法,我按学生的方法优化,实现由扶到放。
通过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加入了环节间的衔接语,使环节的衔接更加自然;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关注自身的教学流程时,学会了关注学生的需要。
也发现了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导入环节采取的猜谜语手段,学生轻易就猜到了答案。
说明这个设置并没有太多的思维含量,只是流于形式的引出了“空气”这个主题。
如何让导入直接而高效,还值得我好好思考。
猜谜环节也可设置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空气特点,自己编制一条谜语,也将所学运用其中,教师只帮助修饰改进即可。
2.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
课堂中,到概念性问题与要求的强调时,应“收”回来,保证学生听进听懂;探究环节应“放”出去,让学生发散思维,取得探究时效。
而本堂课我与学生的互动中,存在评价技巧的缺失,
对于回答正确有自己创意的同学,没有及时的表扬给出激励性评价。
而对于不可行的方案没有正面否定,让学生留下了模糊的概念。
此外,我还忽略了一部分学生方案中可取的地方,应该用心理解帮助学生完善。
3.“谈收获”角度单一,学生只谈到了获得的知识。
没有谈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团队协作的乐趣。
我想这与我平时的评价导向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更多的从不同角度给出评价,就能给学生一个导向,在活动中才会主动提高这些点,在自己谈收获的时候才会留意这些点。
总之,教学技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反思的过程。
但我相信,只要我有一颗爱教育爱孩子的心,就能将每次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效避免,更快的实现自身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