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6《庄子》二则教案语文版(new)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庄子》二则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相对的。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重点)
4。

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理解寓意。

(难点)
5.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浑沌之死》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揠苗助长”“弄巧成拙”“大智若愚”这些成语你们都熟悉吗?那么谁愿意为大家讲述其中的故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庄子》二则的第一则。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姓庄名周,字子林,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

有《庄子》书传世。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术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反映政治哲学理想的倾向,把寓言看成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

当时,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

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意。

2 理清课文结构。

教师先选择或者学生推选一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其他同学点评。

学生再读课文,并在书上标好有几句话,再思考怎么分层比较合理。

【交流点拨】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 、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 4句):浑沌死。

(二)深层理解
议一议课文内容。

提示:教师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以下小问题: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叫什么?你能说说他们的含义吗?庄子为何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
【交流点拨】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浑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

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

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交流点拨】他们想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友善。

(谋报浑沌之德)
(三)走进主题
《浑沌之死》蕴涵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

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

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

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那么如果我们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纯粹把此文当作一般的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寓意,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总结。

对客观事物不去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反而引出坏的结果。

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

做事快而不加思索,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做事虽出于好心,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办事要看对象,勿把好事办成坏事。

第二课时学习《呆若木鸡》
一、新课导入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这就造就了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浑沌之死》,了解了他清静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交流点拨】《呆若木鸡》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段):故事的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深层理解
1 纪洧子驯的斗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交流点拨】第一阶段:方虚骄而恃气。

第二阶段:犹应响影。

第三阶段:犹疾视而盛气.
第四阶段: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

2 纪渚子通过对斗鸡的观察训练,认为“几矣”,文中反映出“几矣”原因的句子应是哪句?
【交流点拨】“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
3 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主要得益于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第一问的四个阶段人手考虑,如:第一阶段“未也”因为“方虚骄而恃气”,说明其身上存有骄气,而最后“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就主要得益于其首先去掉了这股骄气,踏踏实实了。

【交流点拨】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4文中的“德全”你如何理解?
为人要去掉骄傲盛气,扎扎实实修养自身.
遇事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勿急于求成。

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精神要达到最高境界。

强调人的精神因素,精神因素是人的诸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三)走进主题
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殆。

由此亦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急功近利之心,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四)走进写法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

《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象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4语言精练,意境开阔。

两则寓言总共不到两百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

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26《庄子》二则教案语文版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