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有关概念,学会如何判断词与词组,掌握同义词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联绵词、偏义复词、同义词
【教学难点】
联绵词、同义词的细微差异分析
【所用课时】
四学时
第一课时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在构词方式上以单音节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尤其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也导致了另外两大特点和不足:一是从词义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如“解”字就兼有“解剖”、“分散”、“解开”、“排解”、“消除”、“分析”、“理解”等义项;一是从读音角度看,同音词繁多。

如“yi”音节就有单音词“亦”、“易”、“益”、“意”、“役”等等156个。

二、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
在词汇的初始阶段,语言交际功能与语言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向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转化成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必趋势。

它大大减少了一词多义和同音词繁多的现象,使词汇表达更加准确而精密,有效增强和发挥了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

当然,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转变并非突发式的,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渐进式发展的。

据统计,《论语》中有双音词180个,占总词数的12%;《孟子》中有双音词353个,占总词数的14.9%。

虽然两汉以后不断增加,但即使在近代文言文中,双音词仍占少数。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有以下三种主要情况:
(一)加虚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个虚词辅助成份。

例如:
爷——阿爷师——老师石——石头
燕——燕子虎——老虎盖——盖儿
(二)加实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基础上加一个单音语素组成双音词。

例如:
土——土壤恐——恐惧友——朋友
道——道路驰——驰骋负——负担
(三)另换说法,即用同意异形的双音词代替原来的单音词。

例如:
目——眼睛梃——棍棒股——大腿师——军队奕——下棋
亡——丢失无——没有兵——武器劝——勉励狱——诉讼
三、应该注意
(一)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经常连用,构成词组。

这些词组有时跟现代汉语的合成词的词形一样,但结构和意义都不同。

例如:
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周易·丰卦》)
2.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
4.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左傅·僖公三十三年》)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6.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7.璧有瑕,请指示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傅》)
8.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汉书·霍光傅》)
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傅》)
10.向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李白《嘲鲁儒》)
例1“消”,消减。

“息”,增长。

例2“衣”,上衣。

“裳”,下衣。

例3“地”,地域。

“方”,方圆。

例4“老”,衰竭。

“师”,军队。

例5“知”,懂得。

“道”,道理。

例6“妻”,妻子。

“子”,子女。

例7“指”,指出。

“示”,给…看。

例8“根”,根基。

“据”,盘踞。

例9“其”,指代负有盛名的人。

“实”,实际情况。

例10“经”,治理。

“济”,帮助。

以上这些词组都是由两个单音词构成的,不能把它们当作今天的合成词来理解。

又如:
1.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不要说)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二)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在某种情况下是两个词连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一个词,要具体分析,不可以妄断。

如:第一组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妻)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

(妻子与儿女)
第二组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平常,普通)
第三组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复音词)
四、复音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个词叫复音词。

复音词包括双音词和多音词,多音词为数极少,大都是表示人名、地名的词,如西门豹、司马相如。

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虽然较少,但也有一定的数量,不可忽视。

这里讲的,主要是双音词。

例如:
元首、稼穑、保右、险隘。

(见《尚书》)
牧人、仓庚、经营、绸缪、伤悲。

(见《诗经》)
苗裔、故乡、廉洁。

(见《楚辞》)
古代汉语的双音词可分两类:
一是只有一个语素的双音单纯词;
一是由两个语素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双音合成词。

双音单纯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但这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且两个音节不能拆开解释,只有合起来才表示这个双音单纯词的意义。

双音单纯词又分联绵词和重言词两类。

(一)联绵词
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叫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或“连语”,特点是“合二字为一词,两声求一义”(章太炎语)。

如:萧瑟,单用分指艾蒿和琴,合起来表示风吹树木的声音。

琵琶,单用无意义,合起来指一种乐器。

联绵词的两个不同音节,一般都有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兼属双声迭韵的不多,非双声迭韵的也很少。

例如:
双声联绵词:
陆离、萧瑟、坎坷、由于、磊落、崎岖、倜傥
仿佛、唐突、参差、踟躇、黾勉、留连、匍匐
迭韵联绵词:
崔嵬、依稀、彷徨、灿烂、混沌、从容、扑朔
峥嵘、逡巡、蹉跎、逍遥、逶迤、窈窕、朦胧
双声兼迭韵联绵词:
展转、优游、燕婉、缤纷
非双声迭韵联绵词:
浩荡、跋扈、扶摇、玛瑙、鹦鹉
应说明,联绵词是否双声迭韵是就古音系统而言,就现代语音看,有的不是双声或迭韵了。

联绵词与一般的双音合成词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1.不可分性,即两个字不能拆开解释。

它只有一个语素,结构浑然一体、不可割裂。

如不了解这一特点,很容易犯望文生训的错误。

比如:犹豫、狐疑、蝉联、马虎等。

2.多异文,即同一个词有着多种写法。

符定一在《联绵字典·凡例》中税:“委蛇八十三形,音同而义相通;崔嵬十有五体,音近而义无殊。

”别的联绵词一般也有好几种写法。

不过,写法虽多,也应遵守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能任意为之。

如:
犹豫:迟疑不决的样子。

又有:犹预犹舆由豫犹予由舆尤豫犹夷容舆优舆
相羊:漫游、徘徊的样子。

词形又有:尚羊常羊翔羊襄羊猖羊倘佯相佯尚佯
(二)重言词
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构成的单纯词叫重言词,又称“迭音词”或“重言形况字”,多具有摹拟声音、描摹性状、表达情感的作用。

重言词之所以有如此作用是由于其色彩鲜明,声情并茂,有它独特的修辞作用。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周南·关雎》)
2.坎坎伐檀兮。

3.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诗经·小雅·伐木》)
4.无边落木萧萧下。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6.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杜甫《兵车行》
7.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诗经·卫风·氓》)
8.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诗经·风·谷凤》)
9.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10.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诗经·召南·草虫》)
1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上述例重言词1——4拟声。

后几例状貌。

重言词是双音节的单纯词,意义一般与所组成的单个字无关。

要注意区别重言词(迭音词)和单音词的重迭式的不同,后者的意义与原词基本一致,有时表示事物、行为的重复。

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迭用动词,表示采了又采。

又《郑风·风雨》:“风雨凄凄”,迭用形容词,表示十分寒凉。

至于白居易《买花》“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中的“家家”、“人人”,则以迭用名词表示逐指“每一家”、“每一人”。

第二课时
(三)合成词
含有两个或雨个以上语素的词叫做合成词。

古代汉语双音合成词,
从两个语素的性质来看大多数是由两个实语素合成的,如:人民、语言、光明、得失、陛下、故事、结发等。

也有少数是由实语素和虚语素合成的,如:儒者、有夏、晏如等。

从两个语素的语法关系来看,双音合成词有联合式合成词,如:朋友、美丽、祭祀等;有偏正式合成词,如:黎民、锦衣、国君等;有动宾式合成词,如:败绩、执事、束发等;有主谓式合成词,如:月食、春分、人定等;有动补式合成词,如:断绝、平定等;有缀加式合成词,如:率尔、沃若、阿爷等。

这些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1.联合式合成词:
就两个语素在词中的表义作用看,可分同义合成词、变义合成词和偏义合成词三种。

(1)同义合成词。

也叫同义复词,即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表义上处于同等地位,其中任何一个语素的意义就是这个合成词的意义。

例如:
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韩非子·五蠹》)
②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

(《商君书·禁使》)
③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孙子兵法·军争》)
④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也说明这种合成词,最初大都是经过同义单音词临时并列组合的阶段,因此常常看到语素颠倒的现象。

反映了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初始阶段,词的结构不稳定。

另外,这种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

在某种情况下它是合成词的语素,在另一种情况下它又可单用为一个单音词;如:
①恭敬谨慎而容。

(《荀子·不苟》)
②恭而不难,敬而不巩。

(〈荀子·君道〉)
(2)变义合成词:
也叫变义复词。

两个语素,意义相类、相对或相反,并列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意义不是原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了新义。

这个新义虽跟语素的愿义有关,但从字面上已经不容易直接看出来了。

①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战国策·赵策》)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③宫室左右莫不私王。

(《战国策·齐策》)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其中的骨肉比喻至亲的人,水土指环境,左右指手下人,社稷指国家。

(3)偏义合成词,也叫偏义复词,即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关或相反,并列组合后,其中一个语素表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如:
①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玉藻》)
②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

(《后汉书·》)
③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战国策·楚策》)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⑥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⑦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⑧无羽毛以御寒暑。

偏义复词的词义要根据语言环境和逻辑关系而定。

“车马”原指“车”和“马”,此处只指有车;“缓急”原指“缓”和“急”,句中只有“急”义,指情况紧急;“妖祥”原指“妖”(不祥)和“祥”(吉祥),句中只有“妖”义;“异同”原指“异”和“同”,句中只有“异”义;“作息”原指“作”和“息”,句中只有“作”的意义;“死生”原指“死”和“生”,例句中偏在“死”。

有些双音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虚化,只起陪衬作用,则成偏义合成词。

在另外的场合,两个语素又可独用,各自表
示意义,则成两个单音词的连用。

如:
①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王藻》)
(“车马”偏“车”义,因“马”是不能造的。


②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杜甫《宾至》)
(“车马”,车子和马匹。


③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常棣》)
(“妻子”,偏用“妻”义。


④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孟子·梁惠王下》)
(“妻子”,妻子和儿女。

)
⑤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
(“衣冠”偏“衣”义。

)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衣冠”,衣服和帽子。

)
以上说明,文言文中两字连用,是偏义合成词还是词组,需要细心体察。

偏义合成词不光古代汉语中有,现代也有。

如:窗户、国家、好歹、妻子、兄弟、干净等。

(二)偏正式合成词
它的两个语素处于不平等地位,前者修饰或限制后者。

两语素组合成双音词后,产生了新义,即这个新义不是两语素原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从中概括、引申出来的。

如:
“良人”,丈夫或妻子。

“布衣”,平民,老百姓。

“朱门”,贵族人家。

“金瓯”,喻为国土。

“高堂”,指父母。

“巨擘”,喻为能手。

(“擘”,大姆指。


偏正式合成词的词义往往在语素的原义之外,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拆
开解释。

(三)支配式合成词
它的两个语素处于主从地位,前者支配后者。

该词表示特定的意
义,超出两语素的原义。

“当道”,当权者。

“无禄”,旧对死的讳称。

“稽首”,指古时一种最恭敬的跪拜礼。

“执事”,指侍从,供使令的人。

“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

(四)附加式合成词
它的两个语素,一为实语素,一为虚语素。

如“有周”、“阿母”、“喟然”、“芜尔”等。

有的虚语素附在实语素之前。

如:
1.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
2.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静女》)
4.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君子于役》)
“有扈”即“扈国”,“有”在国名前,为专名的前加成分。

“阿母”即“母亲”,“阿”在一般名词性语素“母”前,为名词的前加成分。

“其姝”相当于“姝”。

“其”在形容性语素前,为形容词的前加成分。

“于役”,指服劳役。

“于”在动词性语素“役”前,为动词的前加成分。

有的虚语素附在实语素之后,又称词尾。

如:
1.桑之末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
2.闻之,欣然规往。

(陶潜《桃花源记》)
3.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诗经·大东》)
4.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
5.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诗经·野有蔓草》)
前一字是形容性词性语素,而“然”“焉”“尔”“如”都是形容词或副词的后加成分,认为表示“……的样子”。

先秦时代已出现的虚语素,有些到后代很少用,现代汉语都已不用,只保存在某些成语中。

因此不要把这类虚语素当作有具体意义的词来看待。

第三课时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词,一般都是多义词,卽一个词可以有好几个义项。

我们所说的同义词,是就几个词的词义系统中的某个义项来说的,而不是就这些词的词义系统中的所有义项来说的。

如“盗”和“贼”,在“盗窃”的意义方面为同义词。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盗”的义项除了“盗窃”外,还有“谗佞之人”等;“贼”的义项除了“盗窃”外,还有“败坏”、“杀害”等。

除“盗窃”的意义外,“盗”和“贼”就不是同义词了。

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几个词同义与否也是发展变化的。

一些词,起初同义,后来可以变得不同义。

例如:
(1)我后不恤我众。

(《尚书·汤誓》)
(2)故百王之法不同。

(《荀子·王霸》)
(3)天子之妃谓之后。

(《白虎通义·嫁娶》)
“后”与“王”,在帝王的意义方面,起初为同义词,如例(1)例(2)中的“后”和“王”。

后来,“后”的意义转化为帝王的正妻,不再称君王,如例(3)中的“后”
有一些词,起初不同义,后来变得同义了。

例如:
(1)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诗经·魏风·葛屦》)
(2)郑人有且置履者。

(《韩非子》)
“屦”和“履”,在《诗经》时代不是同义词。

“屦”是名词,作“鞋”解;“履”是动词,作“践踏”、“踩”解。

如例(1)中的“屦”和“履”。

到了战国后期,“履”开始作“鞋”解,和“屦”成为同义词了,如例(2)中的“履”。

第四课时
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异同,是学习古汉语词汇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了这个重点,克服了这个难点,将会大大提高古汉语的阅读能力。

一、同义词的差别
(一)适用范围对象不同
“皮”指兽皮,“肤”指人皮,二者适用对象不同。

例如:
(1)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2)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二)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疾病:在身体不适方面,“疾”和“病”为同义词。

但病轻的叫“疾”,病重的叫“病”,二者表示的程度轻重不同。

(三)形状情态质地用途不同
斧斨:在砍伐工具方面,“斧”和“斨”是同义词,但二者柄孔形状不同。

方孔的叫“斨”,椭圆孔的叫“斧”。

例如:
(1)旣破我斧,又缺我斨。

(《诗经·豳风·破斧》)
毛亨《传》:“隋銎曰斧。

” (隋:通“椭”。

銎:柄孔。


(2)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诗经·七月》)
毛亨《传》:“斨,方銎。


(四)侧重方面不同
完备:在完全的意义方面,“完”和“备”是同义词,但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

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完好;备:侧重事物的数量、品种方面,意思是应有尽有、齐全完备。

(五)褒贬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侵、袭、攻:在军事进攻的意义方面,“征”、“伐”、“侵”、“袭”、“攻”是同义词,但其褒贬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天子攻诸侯、有道攻无道,是褒义词;“伐”是公开地大张旗鼓地进攻,是中性词;“侵”和“袭”都是不宣而战的秘密的军事行动,都是贬义词。

“袭”比“侵”更富有隐蔽性和突然性,是偷袭。

“攻”偏重于攻坚战,是进攻的泛称。

(六)语法功能不同
往适:在到某地方去的意义方面,“往”和“适”是同义词,但二者语法功能不同。

“往”一般不带宾语,“适”带宾语。

思考题:
1.查阅张有《复古编》,分析起所列举连绵字。

2.实践活动:收集《诗经》中的叠音词,看看哪些是后代诗词中常用的。

3.什么是偏义复词?
4.复合词有哪些种类?分别举例说明。

5.收集我们所学过的文选中的偏义复词。

6.收集有关连绵词的各种定义,试作比较分析。

7.同义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