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课题:武当太极拳28式对女大学生心境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太极拳28式对女大学生心境和认
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学科分类: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武当太极拳认知
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大名宗,历史悠久,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耀结晶。

2006年5月20日,武当武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拳属于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

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武当太极拳二十八式是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原武当山紫霄宫主持、武当山道教协会武术总教练钟云龙道长为了方便推广武当太极养生文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原始武当太极拳一百零八式中简化出来的新一代的武当太极拳,其内涵、风格、特点与武当太极拳一百零八式相同。

整套动作为二十八式,短而精,易学,好练,符合全面推广需要,符合目前国内外太极拳竞赛的要求,是武当太极拳中的精品。

目前武当太极拳二十八式为武当山道教、武当山特区政府、十堰市政府面向全社会大力推广的武当太极拳套路。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者希望对优秀传统文化武当太极拳28式对人体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2)课题界定
心境,心境(mood)被认为是个体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绪(feeling)或情感(effective)状态DviadG.MeoDadl,JamesA.Hodgdon,1991)。

心境状态可区分为两个维度:评价性维度和激活性维度。

前者与个体的认知评价有关,后者与个体的激活水平有关。

目前普遍的看法认为,主观体验的“良好身心状态(well-being)”可分为状态的、特质的和过程的三个方面,其中心境被认为是其状态的方面。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认识和知晓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感知、辨别、记忆、学习、注意、理解、推理和判断方面的能力。

目前涉及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智力、记忆、注意力、学业成就、执行功能等。

本研究以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对象分对照组、实验组Ⅰ、实验组Ⅱ三个组别进行为期18周的武当太极拳28式的训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实证性研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分别以“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全文搜索,对文章主题和摘要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文化起源、传播路
径、文化研究等方面,没有检索到对武当太极拳进行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研究的相关文章。

杨默衍(2019)认为近十年研究探讨了太极拳对个体从心理到生理,从生理到损伤的促进和改善作用,为太极拳的机理提供了依据,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在研究对象上,近十年太极拳实验研究都是以老年人为主,极少有将青少年和中年纳为受试对象,同时,在一些研究中,同样的研究内容,老年人和青少年所得的结果并不一样,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将不同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

几乎所有研究采用的都是24式太极拳,虽然24式太极拳有着简练明确、易学易练等特点,但太极拳仅仅主流就分为陈、杨、吴、武、孙五种,因此在内容中应该多样,如此才能对比不同太极拳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在作用机制方面,目前研究大多以单一学科为主,很少有多个学科交叉进行研究,如心理和生理的交叉研究,心理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等等。

人体各个系统紧密联系而不是互相独立的,因此后续研究中应多个学科交融研究,如此更能增强太极拳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

杨亮斌,郭玉成,史海阳等(2018)认为中国的研究主要将太极拳视为运动项目,研究体现了作为运动项目的太极拳所具有的锻炼效果,挖掘了太极拳普适性的锻炼价值,研究以普通大众为对象,对扩大太极拳运
动的群众基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美国虽然也有基础性研究,但是更多的是从医学的角度审视太极拳,显示出以具体症状为中心的发展特征,研究主要从睡眠、骨关节炎、焦虑、抑郁、跌倒等具体问题切入,问题意识更加突出。

对比两国的太极拳研究理念,美国的研究重点在于凸显太极拳的“药用”价值,将太极拳视为某些疾病或者病症的治疗“药物”,其研究的目的是凸显出作为“药物”的太极拳对病症所具有的缓解和治疗功效。

中美两国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所不同,中国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横向拓展为主,以探索太极拳运动对各个系统干预功效为主要目标,希望借此构建出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各个系统影响作用的完整图谱,因此,中国太极拳与健康促进研究形成了心理、循环系统、运动系统以及血液系统4个主题,并不断向人体的其他系统拓展。

针对血液的研究美国包含在基础性研究知识群中,中国形成了独立的知识群,并且分化出糖尿病和免疫两大主要研究内容。

在当前体医融合大背景下美国太极拳研究展示出体医融合的基本路径,从体育的角度而言,我国体育运动的研究必须改变对运动项目认知,确立以疾病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系统性的探索体育运动对病症的干预效果,突出体育运动的药用价值,使研究更好的推动体医融合战略的发展。

焦春,李爱增(2019)认为太极拳对疾病患者的影响和太极拳对健康健身的影响是韩国理论研究的热点主题,太极拳对疾病患者的影响涉及到7个疾病领域的患者,其中太极拳对骨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是研究热点。

这些研究主题中统计出来的研究对象老年人群是主要研究
对象,中老年女性则是重中之重。

黄志剑,姒刚彦(1997)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个体心境变化存在显著影响作用,这些作用因活动类型的不同存在差异。

主观负荷强度作为个体对运动强度的主观评价指标比心率这种客观运动强度指标对于心境在活动前后的变化有更显著的影响作用。

尤其是在良性心境变化方面,这种作用更明显。

张晓强,邱芬(2018)研究表明,运动疗法越来越受到心境障碍临床的重视,其与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膳食疗法的结合对心境障碍病症有着更加积极的效果。

运动干预心境障碍具体的机制研究中,其效果可能受动物状态模型、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次影响。

在以后研究过程中既要考虑其他变量在体育锻炼与心境障碍关系中的中介调节作用,又要采用控制程序相对严格的实验设计或追踪设计来探讨体育锻炼与心境障碍之间的关系,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

综上,体育活动对个体的心境和认知是存在显著影响的,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太极拳与个体健康的相关研究愈来愈多,但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

研究对象集中在中老年群体,研究内容集中在心理、循环系统、运动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探讨武当太极拳28式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和其在高校中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价值:第一,本课题通过对在校女大学生习练武当太极拳28式后的心理认知、心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实验性研究,希望填补在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

第二,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

2006年5月20日,武当武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结晶,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生长、盛行于民众之中,以道家的理论思想为核心,在道家健身养生功的基础上形成。

研究的实践意义与价值:通过对在校女大学生习练武当太极拳28式每周练习三次和每周练习5次后的心理认知、心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对比量化研究,能为指导老师、教练员、习练者提供习练武当太极拳28式对人体影响的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以便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从而提高武当太极拳28式练习的科学性。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研究习练武当太极拳28式对在校女大学生认知功能、心境、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影响。

(2)研究的内容
第一,武当太极拳28式运动对在校女大学生认知功能的影响。

第二,武当太极拳28式运动对在校女大学生心境的影响。

第三,武当太极拳28式运动对在校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3)研究的重点
武当太极拳28式运动对在校女大学生心境和认知的影响。

(4)创新之处
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女大学生习练武当太极拳28式后的心理认知、心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实验性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希望填补在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思路
组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武当太极拳28式、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任课老师加入的研究团队,分工负责,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借鉴目前国内外对太极拳研究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展实验,收集和整理数据,形成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在不中断大学生正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武当太极拳28式习练干预,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实验法、检测法等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法:查阅现有关于习练太极拳对人体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的文献资料。

实验法: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多等组后测设计。

随机抽取90名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 对照组、实验组Ⅰ(每周
训练3次)、实验组Ⅱ(每周训练5次)、每组各 30 人,进行为期18周武当太极拳28式的练习。

检测法:在18周实验结束时对三个组的实验对象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测试。

数理统计法: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 - way ANOVA) 对同一时间点不同组的指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性标准。

问卷调查法:采用心境状态量表。

(3)实施步骤
第一,提出研究的初步设想,组建研究团队,确定团队成员的分工。

第二,确定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任务。

第三,按照分工,组织实验对象的训练。

第四,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第五,论文及报告的撰写。

第六,论文发表和结题报告。

(4)预期成果形式
以《武当太极拳28式对女大学生认知功能的影响》《武当太极拳28式对女大学生心境的影响》等为题撰写2篇论文。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均为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基本掌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访谈、调查、实验、测评等研究能力。

本课题
组由3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组成,研究生学历2人。

其中2人讲授《体育心理学》、1人讲授《运动生理学》、2人讲授《武术》《武当太极拳28式》。

主持的省级课题有:
×××《2008年中超武汉队主要进攻技术失误状态和原因分析》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2008,湖北省教育厅(科技类)。

×××《中超武汉队有球进攻技术失误原因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立项,200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省级课题,2016,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有球进攻技术失误原因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6.
×××,×××.国家男子足球队接球失误原因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64-68。

×××,×××,×××.2004年欧洲杯足球赛接球失误的状态及原因统计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88-92。

《2004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防守失误原因的调查研究》荣获2005年全国体育院校足球运动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在硕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第二作者。

×××.针灸治疗手部冻疮88例.中国针灸,2009.2。

×××.针刺加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治疗手部冻疮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9.5。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梦视野下的武当武术发展战略研究》校级科研,2016年,××××××,目前在研中。

×××《武当武术—28式武当太极拳》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已上线。

×××.中国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运动,2013,75.
×××.关于太极拳技击气力、肢体力、念力的诠释[J].当代体育科技,2013,27.
(3)核心观点
第一,××(2013)在《关于太极拳技击气力、肢体力、念力的诠释》一文中认为,太极拳功力修炼的关键在于心智的修炼,行功必须气运丹田,心静专一,尚意不上力,神聚气敛才能保证气血和畅。

第二,×××(2013)在《中国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武术的国际内涵主要体现在开放性、交流性、统一性等方面,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大宣传、举办赛事、建立健全协会组织、培养武术人才、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学臣,陈生伟.传统杨式太极拳对大学生心肺功能指标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 7) : 41.
[2]冯振旗.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3,48(2):253.
[3]李钢.尹剑春,等.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以及安静状态下β内啡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56
[4]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刘瑞江.太极拳锻炼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免疫平衡能力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5):87-90.
[6]黄祁平,蒋桂凤,万艳平,等.太极拳对增强女大学生血清总补体活性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6,13( 2) : 69-71.
[7]黄祁平,万艳平,戴亏秀,等.太极拳运动增强高年级女大学生体液免疫应答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 7) : 54-56.
[8]刘艳环,聂华,马国栋,等.太极拳对女大学生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及其与上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25( 8) : 1089-1090.
[9]张枝尚,马培艳,郑伟.20周太极拳练习对青少年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3):101-105.
[10]谭路.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8( 3) : 375-376.
[11]王学臣,陈生伟.传统杨式太极拳对大学生心肺功能指标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07).
[12]杨默衍.近十年太极拳实验研究的进展分析[J]. 中华武术·研
究,2019,8(1):72-75.
[13]张枝尚,马培艳,郑伟.20周太极拳练习对青少年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3):101-105.
[14]杨再惠,周兴伟. 陈式太极拳功法对中老年人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09) .
[15]张广德.四十八式太极拳和益气养肺功对人体血清四类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其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0(04) .
[16]杨亮斌,郭玉成,史海阳,等.近20年中美太极拳与健康促进研究的对比分析[J].体育科学,2018,38(4).
[17]焦春,李爱增等.对韩国文献太极拳理论研究的计量学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1).
[18]黄志剑,姒刚彦.活动类型和强度对大学男生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5):80-84.
[19]张晓强,邱芬.运动改善心境障碍的机制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8,40(3):54-59.
课题编号:62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