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2身份证号:4501211987091700**
3身份证号:4507031987040175**
南宁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在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其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市场需求增加﹐高校中相关专业也逐渐增设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这授课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例
如授课方式以知识传输和实验验证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学
以致用,课程与行业和岗位需求特征表现不明显,导致学生产生应付式学习,缺
乏思考,不愿动手实践的消极学习态度;现有教学设备类型单一、陈旧、不足,
并且电路基础知识通过实现仿真平台的模拟操作,实际电路制作能力比较差,学
生对于实体的设备没有明确的认知。
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教
学改革有效措施[4]。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改革;有效措施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首,
其具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
发展,具有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和无线通信功能的低功耗传感器被广泛应用,极
大地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此可见,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在高校物联网教学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涉及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体系结构等对无线网络
专业的学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
睫[1]。
1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但由于该课程
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这授课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未完全体现,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五
大核心能力及单项子能力的培养支撑度较弱。
(2)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比较传统,无法与物联网工程行业和企业发展及时更新,对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
(3)授课方式以知识传输和实验验证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学以致用,课程与行业和岗位需求特征表现不明显,导致学生产生应付式学习,缺乏思考,不愿动手实践的消极学习态度。
(4)现有教学设备类型单一、陈旧、不足,并且电路基础知识通过实现仿
真平台的模拟操作,实际电路制作能力比较差,学生对于实体的设备没有明确的
认知。
(5)学习评价机制不灵活。
本课程的现行学习评价还是以知识点掌握程度
评价为主,对过程性评价忽视,无法真实反映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随着该课程混编型师资团队
的形成,将对该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建设,解决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授课质量。
2改革内容与措施
2.1课程定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能熟练运用所学
的学科知识,有效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物联网系统的开
发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物联网方向的方案设计、嵌入式开发、网络集成等工
作岗位。
以物联网行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能力与技能需求不同,构建三个
不同的教学情景:智能灯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智慧城市系统。
从而形成新型
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
2.2课程设计
本课程可分为两大知识模块,一个是CC2530单片机开发技术,一个是使用
Z-Stack堆栈技术进进物联网开发的技术。
再细分可分为30个小知识点。
2.3知识点重构
根据岗位需求重构本课程的知识点。
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
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达到岗位要求。
根据7大技能重构课程的30个零散知识点,使学生明白学习这个知识后能有什么技能,能做什么。
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
兴趣。
根据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学时,由易到难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
能循序渐进。
跟据所需技能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学时。
先完成情景一的教学,使
学生先具有硬件调试、网络管理、驱动软件开发的技能,再提升到嵌入式开发和
网络开发,最后再提升到方案设计和系统开发[3]。
通过教学情境结合工程项目实
施过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工程实际平台开发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培
养物联网岗位工作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实施
3.1ICT智慧交通实验室平台
依托ICT智慧交通实验室平台支撑“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项目驱动+工程案例引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拥有教材、教学视频、课件PPT、题库、微课、实验指导手册、工程案例、素材、工具包、二维码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
3.2一课双师
以“一课双师”授课模式为牵引,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课程对应岗位的能力进行分析,明确课程在物联网领域内的定位,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实施“一课双师”授课模式(即一门课程由一位企业工程师和一位高校教师联合教学),共同设计并实施整个教学过程。
高校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组
织、教学管理、教学准备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参加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在内的课程全程教学和管理;企业工程师主要负责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开展“一课双师”工作,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3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中工作流程的每一步骤对应一个学习子任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任务驱动型教学共分以下几步。
首先,学生以5~6人组成一个任务团队,教师下发任务书给学生团队,学生
团队自主完成查阅资料与分析任务。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学生团队接到
任务后,讨论并制定出任务完成方案。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做示范操作并讲解新知识,学生团队按教师的示范进行
小组进行团队实验,在边做边学中掌握新知识。
教师通过现场指导学生实验,使
学生加深理解新知识。
第四,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对团队的任务成果进行评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最后,教师对本次任务进行总结,并将任务拓展到实际产品应用中,由学生
自主思考创新,继续对任务进行拓展。
3.4课程考核
(1)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生作业、平
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注重项目阶段性考核评价(三情境三阶段考核),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评价,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规范化项目现场答辩考核模式,组建校企评委组。
模拟公司开发团队最后汇报仿真项目实训成果的展示平台,组建由中兴工程师、校内教师组成的评委组。
结语
物联网专业是新兴专业,物联网课程的教学应该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作为物联网专业的一门重点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授课模式必须要改革与创新,让学生能在学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就业竞争力[2]。
通过课程改革,相信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仲、刘丹. ZigBee技术与实训教程-基于CC2530的无线传感网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徐勇军.物联网关键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薛燕红.物联网组网技术及案例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 崔莉,鞠海玲,苗勇,李天璞,刘巍,赵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