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南阳市培英学校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南省南阳市培英学校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乐知高山遇知音,心齐东海有大爱
齐东海从小就喜欢音乐。
一把口琴,让他的童年充满阳光和憧憬。
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是学校文艺方面的骨干,协助老师组织每班同学在周会上的表演。
他弹钢琴、做指挥、唱由聂耳等创作的进步音乐《大路歌》、《毕业歌》、《送别》等,还表演话剧。
带着对音乐的爱好和执着,齐东海考取了北洋大学,那时他依然是大学的音乐活跃分子之一。
他回忆说:“这期间的教育是我人生成长中最值得怀念的阶段。
这个时期,不仅培养了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为以后的爱乐之路打下基础。
”
鉴于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尼采、钱学森等中外杰出科学家、艺术家极好的音乐造诣,齐老师认为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意义重大。
从1982年起齐老师开始举办交响乐欣赏讲座,1996年开设《交响乐欣赏》选修课,直至2006年结束,坚持10年。
《交响乐欣赏》浓缩着交响乐的魅力和作曲家的人生精华,通过讲解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和他们的经典名曲,让学生通过音乐走进作曲家的人生世界,不仅培养学生对欣赏交响乐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和谐的人、完美的人、有高尚人格的人。
他编写了《交响乐知识与欣赏》《走近交响乐》《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等教材,10年间,有近6000名学生选修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与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通过音乐启迪学生智慧,拓宽学生人生视野。
齐老师为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他每年亲自策划组织并具体操作6至7次音乐演出活动,如钢琴演奏音乐会、小提琴演奏音乐会、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独唱音乐会、毛主席诗词合唱音乐会等。
十年来,这样的音乐艺术活动先后举办了60余场。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齐老师邀请国内著名音乐家、艺术家、艺术教育专家、科学家、艺术团体,来校做讲座、搞演出,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著名音乐家卞祖善、艺术教育专家沈致隆、中科院院士郝柏林、杨叔子等都曾来学校。
郑小瑛老师在报告前,对学生们说:“你们应该为有像齐东海教授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
”
1999年,在团委、学生会等配合下,齐老师还组织有器乐演奏特长的学生,组建了学生管弦乐团,举办纪念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等诞辰、逝世周年音乐会40多场。
为推动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歌咏活动,齐老师协助土木水利学院组建了120人的大学生合唱团,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又组建了校大学生合唱团。
齐东海教授今年已81岁,他曾担任过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副主任,他是土木水利工程领域的专家,更是国内知名的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
2008年,学校教务处和党委统战部为齐东海从事音乐教育10周年举行了座谈会,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理工科院校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音乐教育。
他被誉为“大连理工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带头人和音乐教育家”。
(选自陈肖东《记音乐教育家齐东海教授》,有删节)
10(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小学到大学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北洋大学期间的音乐教育,不仅培养了齐东海教授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为他以后的爱乐之路打下了基础。
B.像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尼采、钱学森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极好的音乐造诣,这充分说明,音乐培养了人的创新能力。
C.齐老师开设的《交响乐欣赏》选修课,浓缩着交响乐的魅力和作曲家的人生精华,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交响乐的爱好和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如何做人。
D.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说的“你们应该为有像齐东海教授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这句话,高度赞美了齐东海教授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为大连理工学校所作的伟大贡献。
E.这篇传记以平实的语言,表现了齐老师热爱教育、执着音乐、敢于创新、并为此努力终身的高尚品质。
文章主旨突出,结构清晰。
11(2)为了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精神以及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齐东海教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请分条加以概括,答出三条即可。
(6分)
答:
12(3)开头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13(4)在理工院校设置音乐欣赏课,这一行为有人赞同,也有人不以为然。
你的看法如
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进行探究。
(8分)
答:
参考答案:
11、(1) BD (B项说“音乐培养了人的创新能力”有点绝对化,文意为“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意义重大”;D项说“培养音乐人才方面”不对,文中无此意)
12、(2)(6分。
答出3点即可)①举办交响乐欣赏讲座;②开设《交响乐欣赏》选修课;③编著音乐教材;④举办音乐艺术演出活动;⑤邀请国内著名艺术家来校做讲座、搞演出;⑥组建管弦乐团;⑦组建校大学生合唱团。
13、(3)(6分)文章这两段写齐东海教授在学生时期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使他的音乐天赋得以充分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为以后的爱乐之路打下基础,点明主旨。
(4分)他感觉到音乐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为他后来从事音乐教育埋下了伏笔。
(2分)
14、(4)(示例)观点一:我赞成在理工院校设置音乐欣赏课这种做法。
①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欣赏能力。
齐东海举办交响音乐欣赏讲座,让学生走进著名作家的人生和经典名曲之中,培养学生对欣赏交响乐的兴趣,提高欣赏能力。
②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齐东海开设《交响乐知识与欣赏》、《走近交响乐》等选修课,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和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意志。
③在高等院校设置音乐欣赏有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
齐东海通过音乐启迪学生智慧,拓展学生的人生视野。
因而,在理工院校设置音乐欣赏课是很有必要的。
观点二:我不同意在理工院校设置音乐欣赏课这种做法。
①理工学院学生应该专注于科学研究,搞很多音乐活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②科学是严谨的,务实的,而音乐是艺术的,是浪漫的,在短暂的大学学习中,两者的结合不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③虽然许多科学家都有极好的音乐造诣,但并不是说每一个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需要音乐的熏陶。
略
2.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
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
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
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
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
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
于是,
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
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
钉,也谐音“丁”。
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
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
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
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
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B.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和观灯求子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仍一直延续。
C.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是全社会的“狂欢节”。
D.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8.对“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期间人们都要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的和谐。
B.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9.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代人赋予汤圆以新的内涵,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体现了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
D.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代、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参考答案:
7.B 8.A 9.C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16题。
(9分)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
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
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4.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沿袭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16. 请概述“礼”“乐”的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4. A (B项“完备成熟”的原因是“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项周公“沿袭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
D项原文“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与原文“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不符。
)15.B.(文章“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与原文“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不符。
)
16.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两者虽有形式、功用的不同,但却能相辅相成,起到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
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
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
”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
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
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
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已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
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
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
允固辞,不许。
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
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
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
’余亦以为然。
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
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起:起居,居住
B.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讦:斥责,批评
C.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游:交游,交往
D.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文:华美,美好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具体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
A.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
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B.高允经常进谏,有时语气痛切,魏高宗常常让身边的人避开而单独接见他。
因此,高宗曾对群臣说,我知道高允的过错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能不说高允是忠臣。
C.跟高允一起被朝廷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经被授予大官、封了侯爵,部下也有不少人做到刺史等高官,但高允却并不看重这些,朝廷要授予他高官,他还坚决拒绝,不肯接受。
D.游雅觉得史书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心地偏狭的人或许不会相信,但若看到高允喜怒不形于色,就会相信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
译
文:
(2)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译
文:
参考答案:
10、A (起,兴建,建造)
11、B (注意到题干中的“具体”一词,可以排除C项,因为此项都是他人的评价;A 项前一句主要说的是高宗,后一句主要表现高允的性格、为人,而“风骨”强调的是品格、节操;D项前一句说的高允做官的情形,后一句表现高允的才华、学识)
12、B (“我知道高允的过错”意思和原文不符,原文“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句中“其”应该指的是“我自己”,指的是说这话的高宗)
13、(1)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况且(或“何况”)现在动用四万人的劳力和费用,怎能尽数计算出呢?(或“是可以全都算出的吗”)。
这是陛下您所应该留心的事。
(“或”是“有的人”的意思、“可……乎”是“怎可(怎能)……呢)或“可以(能够)……吗”的意思,“宜”是“应该”的意思,各1分,意思对,句子通顺2分)
(2)我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甚至有时有些话,朕已经不能够(或“难以”)接受,但高允并没有什么回避的。
(或“但高允并不回避”)(“面”“至”“堪”各1分,意思对,句子通顺2分)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辞·序》)
8.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生生所资生: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