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时期人,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芳草鲜美(
..( )
...)(2)屋舍俨然
(3)阡陌
..()..()(4)阡陌交通
(5悉.如外人()(6)便要.还家()
(7无论
..魏晋()(8)此中人语.云()
(9)便扶.向路( ) (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11)闻之,欣然规.往。
( ) (12)寻.病终( )
三、选择
3.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便舍船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8.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3)初极狭,才通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五、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省份
(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
六、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1、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2、第2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4分)
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第三段中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1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6、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7、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_______。
(3分)
1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1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20、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
答案: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1、靖节先生、东晋、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1) 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田间小路(4)互相通达(5悉:“全”或“都”(6)同“邀”邀请(7不要说或更不必说(8)yù告诉(9)沿、顺着(10)原来的,从前的;(11)计划,打算。
(12)随即,不久
三、选择3.B4.答案.B(交通:互相通达)(2分)5.B6.D7. B8..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9.答案.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四.(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3 (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4)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5 )答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
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6)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8)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五(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10.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1、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氛围,也为下文写更令人惊异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12、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
此动乱、黑暗,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16、答:①欲穷其林②怡然自乐③处处志之④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17、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18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20、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八年级下《小石潭记》练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完成下列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二,积累运用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佩.()环.()佁.()然
俶.()尔参.()差.()翕.()忽斗.()折悄.()怆.()差.()互.寂寥.()
②、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è()翠 màn()连 zhuì()清 chè()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
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
④、伐竹取道。
伐:________ _ 取:________ _
⑤、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_
⑥、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 许: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第①、②段,回答问题: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 _____”呼应。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 ___________”。
3.按原文填空。
①.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这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
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 ___。
③.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句子
是:。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潭中鱼可百许头。
5、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
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阅读二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②水尤.清冽。
()
②全石以.为底。
()④参差
..披拂。
()
⑤佁然
..远逝,往来翕忽
..。
()..不动。
()⑥俶尔
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⑧其岸势犬牙
..差互。
()
⑨四面竹树环.合。
()⑩寂寥
..无人。
()
○11悄怆
..幽邃。
()○12以.其境过清。
()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 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
“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 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 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 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讲学稿(训练稿(刘)姓名:________
一、完成下列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
的气氛。
2.①抒情议论散文②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二,积累运用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佩.()环.()佁.()然
俶.()尔参.()差.()翕.()忽
斗.()折悄.()怆.()差.()互.寂寥.()huáng pèi huán yíchùcēn cīxīdǒu qiǎo chuàng cīliáo ②、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è()翠 màn()连 zhuì()清 chè()
冽蔓缀澈
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
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
④、伐竹取道。
伐:________ _ 取:________ _
⑤、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_
⑥、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 许:
⑴向西走;往西走。
⑵以……为乐。
⑶在空中游动。
⑷伐:砍伐。
取:开避。
⑸格外⑥大约来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鱼儿)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五、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
隔篁竹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按原文填空。
①.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这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
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 ___。
③.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句子是:。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潭中鱼可百许头。
5,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②.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 潭中
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
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D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
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②水尤.清冽。
()
②全石以.为底。
()④参差
..披拂。
()
⑤佁然
..不动。
()⑥俶尔
..。
()
..远逝,往来翕忽
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⑧其岸势犬牙
..差互。
()
⑨四面竹树环.合。
()⑩寂寥
..无人。
()
○11悄怆
..幽邃。
()○12以.其境过清。
()
○13不可久居.。
()○14乃.记之而去.。
()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
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
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
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
埋下伏笔。
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
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
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
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
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
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
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
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
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
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
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
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 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 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 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如鸣佩环(2)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游览的先后顺序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9、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鸣佩环(2)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B___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专项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
..()黍.()箬.
篷()糁.()峨冠.()髯.()髻()
衣褶.()诎.()楫.()椎髻
..()
..()壬戌
虞.山()篆.章()矫()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
..因.势象.形( )()()..人( )2.罔不
3.尝贻余
...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覆之..( )()()6.启.窗而观( ) 7.箬篷(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 )()10.石青
..糁.之()()11.中峨冠
..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
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
17.珠可历历
..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数也( )18.居右者椎髻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
画了了
....,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八、中考巡礼(2005武汉)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峨冠:髯:袒:历历:2.翻译下面的句子。
佛印绝类弥勒。
3.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
4.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
5.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九、迁移整合(2005浙江)
东坡画扇(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
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踰:走出。
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3)至懊恨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十、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