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游戏与玩具 5、游戏在教育上的价值
(1)发展身体 (2)培养高尚道德
(3)能使脑筋锐敏
(4)为休息之灵丹
(三)儿童年龄分期与教育
1、新生幼儿的心理与教育(出生 至1个月)
(1)、环境的教育
(2)、饮食的教育
(3)、睡眠的教育
2、乳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1个月至1岁 左右)
乳儿时期,儿童的生活已开始从新生时的发射生活 范围而发展为许多复杂的、联合的运动的范围。这个时 期儿童各种动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坐、立、爬行等动作 的发展,是儿童后来独自站立、行走、跳跑的基础。 关于动作的教育,就是儿童身体筋肉活动时,所应 受的指导 与维护。为了便于儿童的动作,这时期儿童 衣服要合乎卫生、舒适、自由、方便,使孩子觉得愉快。 对于优良情绪的培养,在这个时期也很重要。因为一 个成人的情绪表现,有许多都是由他幼小时代的情绪生 活来决定的。若养成了不良的情绪反应,纠正方法有隔 离法、抑制法、同化法、更替法等。
五、游戏心
1、游戏是什么?
(1)要有游戏的力量 (3)要有联合的动作 (5)智慧的作用 (2)要有反射的动作 (4)要有好动的天性
2、游戏的种类
(1)关于发展身体的游戏 (2)关于发展社交的游戏
(3)关于发展语言的游戏
(5)关于发展人生观的游戏
(4)关于发展手的游戏
3、游戏与年龄的关系
(1)幼稚期(0~3)这个时期儿童所爱的游戏,是属于感觉 与动作方面的。 (2)儿童初期(4~7)此时儿童就要与伴侣同玩了,而且这 这个时期儿童喜欢玩化装游戏或叫模仿游戏。
返回
二、论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 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 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与优良的养育。 (二) 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对各种教育要发生深刻的影响。 (三) 为了减轻工作妇女对养育子女 的负担,迫切需要幼稚教育。 (四) 为使特殊儿童能得到社会养护。
返回
三、论幼稚教育要适合国情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 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 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 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 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 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 编制的具体方法。
1940年2月,应邀来到江西泰和。 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创办一所公立实验幼稚师 范学校,开始系统的“活教育”实验。
1943年春,实验幼师由省立改为国立,在他的努 力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 系,包括专科部、师范部、小学部、幼稚园、婴 儿园等五部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 9月,回沪,担任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负 责接管外国人办的中小学30多所。 任新创办的市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国立幼师专 科学校校长等职。继续以“培养优良师资,实验 和推行 ‘活教育’”为办学宗旨。
陈鹤琴1892-1982 我国现代著名的 教育家,尤其是我 国著名的儿童教育 专家,在开拓中国 现代幼儿教育事业 上有突出贡献。
陈鹤琴简介
1892年3月5日,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 镇 1914年(民国3年)8月毕业。同年考 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 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 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回国,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 校教授。 1920年12月26日,长子一鸣出生。作为实验和研究儿童心 理的对象,对其身心发展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 和文 字、摄影纪录。 1949年10月1日,应邀出席开国大典。 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 91岁。
儿童不是缩小了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 备,它有其特殊的价值。
(二) 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
一、好动心
儿童生来好动,不像成人有自制力。因为儿
童的感觉与动作很是连通的,他只是想到 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刺激,就立刻要去做,总 之,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为完全为 冲突和感觉所支配。好动就成为儿童突出的特 点。 陈鹤琴强调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认为应该尊 重儿童好动心,并利用这个特点,给其发挥的条件。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 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 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 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 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 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 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 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 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 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 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二.模仿心
1.模仿的动作与所模仿的动作是不一样的
2.模仿只是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是感觉这个动作的快乐 而做的,并不是模仿了。 3.模仿是包含模仿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儿童,模仿能力不同,这种能力 有一发展性。 4.儿童模仿是无选择性的。
三、儿童是易受暗示的
1.儿童是容易被暗示的
2.儿童暗示感受性的特点
针对幼儿期的心理转变特点,实施教育时应 遵循六点要求:第一,以积极的启发、暗示鼓励 代替消极的限制批评。第二,不姑息,不严厉。 第三,让儿童使用自己的手脑。第四,让儿童自 己有活动的园地。第五,发展儿童的好问心。第 六,父母、师长应以身作则等。
返回
(五)论幼儿保教内容、原则和方法
陈鹤琴认为,应该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 点,对儿童进行德育体美的全面教育。 20世纪20年代以陈鹤琴为首的一批幼儿教育专家 真正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儿童实际的幼稚园课程。陈鹤 琴根据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实验,提出了幼稚园的课程 编制及授课原则、方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专文论述了《幼稚园课程》。
3、步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1岁至3岁半)
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上最大的表现,便是 步行。他学习步行、开始步行、乐于步行、对跑、 跳特别的感兴趣,进步特别迅速,同时,这个阶 段,儿童的语言、智力也表现出显著的进步。关 于儿童行走的发展,要遵循孩子行走的规律与习 惯,恰当处理成熟与练习的关系,适时予以帮助 指导。关于儿童言语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陈鹤琴 指出,儿童学习语言是行一个过程的,一般分四 个阶:言语模仿,将字结合,应用代名词与复 数,应用叙,数字。
四、论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陈鹤琴认为,研究、了解儿童,是为了按照儿童身心发展 的规律去教养儿童,使儿童教育科学化。 (一) 儿童心理研究,是科学教育儿童的基础 (二) 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 1、好动性 2、模仿性 3、儿童是易受暗示的 4、好奇心 5、游戏心 (三) 儿童年龄分期与教育 1、新生婴儿的心理与教育 2、乳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 3、步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 4、幼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
返回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 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 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 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 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 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 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 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 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 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 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返回
(一) 儿童心理研究,是科学教育儿童的基础
科学地教育儿童,也就是要遵循儿童自身的 特点施以教育。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同,不 能给他们成人化的东西,要适应他们的生理、 心理特点,要做到儿童化。
但中国儿童教育的严重弊端之一,就是不 按儿童自身特点进行教育,而错误地把孩子看 成缩小的成人。这种把儿童视为“小人”的观 念是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是不科学的。
1923年春,中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诞生了。对幼稚园的目标、课程、管理、教学法、玩具设备、 幼稚生的习惯技能、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验研究。 逐渐形成了其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一整套办学思路。
1927年,陈鹤琴正式提出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宣言书——《我 们的主张》。提出15条主张以纲领性的文字总结了自己的试验 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本主张,标志着历经20多年“外国化”幼 稚园的终结和中国化幼稚园的真正崛起。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 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体 现了陈鹤琴中国化幼教理论的独特魅力。 1927年3月,陶行知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陈鹤琴应邀担 任该校第二院(幼稚示范院)院长兼指导员。并于同年10月与 张宗麟合力支持陶行知创办燕子矶幼儿园,开辟了我国第一所 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地。
1519519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二论学前教育的意义三论幼稚教育要适合国情四论学前教育的科学化五论幼儿保育内容原则和方法六论怎样做幼儿教师陈鹤琴18921982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尤其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在开拓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上有突出贡献
中国幼教之父
519 519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二、论学前教育的意义 三、论幼稚教育要适合国情 四、论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五、论幼儿保育内容、原则和方法 六、论怎样做幼儿教师
3.暗示在教育上的作用 (1)关于良好的举动、习惯、风俗等,我们都可以利用暗示来养成
(2)暗示可以增加儿童的痛苦,这类的暗示就要避免使用
(3)戏剧的暗示当善为取缔
四.好奇心
陈鹤琴说。儿童好奇心强,这种好奇心在教育上有很 高的价值。他把能引起儿童好奇心的外界刺激叫“新异”。 这种“新异”有两种,一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新异, 另一种是虽然事物本身已不是新异,但是它又与其他事物 发生新的关系而产生的新异,就其内容讲,又有所新。 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有各种不同的举动。这些 举动有①凝视观察;②自动观察;③试验;④问句;⑤破 坏的好奇 儿童的好奇心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随着年岁而发展 的。 成人对儿童的好奇,要耐心的指导,正确地解答,不 可厌恶禁止儿童的问话,更不要假作聪明,牵强附会,颠 倒了 儿童的思想。
( 3)、关于情绪的转变,陈鹤琴先生认为,
在乳儿期,儿童情绪的表现,如惧怕、愤怒与 情爱等情绪,大都由自身生理上的要求所激起, 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简单的关系。而幼儿期,由 于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空前繁复,儿 童情绪愈来愈多地来自社会环境刺激。儿童轻 信这种转变就是从自我到他人、从机械到繁复、 从个人到社会的转变,尤其是儿童社会性的发 展,对其情绪的转变,影响很大。
1920年12月26日,长子一鸣出生。 作为实验和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 对其身心发展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 续观察和文字、摄影纪录。 这是现代中国学者最早运用观察实 验追踪纪录的方法,以中国儿童为 对象,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儿童身心 发展规律进行个案研究的开端。 研究成果,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
1921年在《新教育》杂志刊载《儿 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 介绍西方儿童学研究 的成果,提示 人们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这些基本 心理特征。 目的在于将对儿童的研究和儿童的 教育结合起来。 发表《编译儿童用书与儿童心理》。
(2)、关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陈鹤琴先生 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指儿童与儿童、儿童与 成人的个别关系,同时也表现在儿童社会组织 性活动的建立。儿童是好群的,但真正社会性 发展还是3岁前后的事。此时爱参加儿童团体, 共同游戏;开始自己做事,不愿成人干涉,更 愿帮助比自己年幼的孩子。当然,儿童社会性 发展个别差异很大。每个儿童因环境和教育的 不同,都具有自己特殊的社会态度。

4、幼儿心理的发展与教育(3.5岁至6岁)
(1)、关于思想的活动。陈鹤琴指出,思想是 最高的智力作用,也是支配万物、创造文化的最要紧 的利器。儿童思考的能力是渐渐发展起来的。初生时 只能注意任务和视觉环境。l岁时有了一些单独的观 念,到3岁时想像力有了发展。随着儿童经验、知识 的日渐增多,思想力不断发展。但儿童的思想无论在 教育和正确性上均不及成人,儿童思想的性质多半具 有游戏性。根据这些特点,陈鹤琴提出发展儿童思想 的正确方法:第一,儿童自己能想到的,成人切不可 代他思想。第二,使儿童得到充分思想的机会,应该 特意发生种种新环境、新问题,叫儿童来适应,来解 决。第三,让儿童获得丰富经验。第四,教儿童善用 言语文字以及学习美术。第五,改正儿童的谬误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