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落叶松毛虫是我国主要的森林虫害之一,具有周期性爆发、突发性强等
特点,对落叶松、油松、红松等树种危害极大。

本文简要阐述了落叶松毛虫的生
物学特征,对落叶松毛虫种群爆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如立地类型、林分结构、气候
因子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落叶松毛虫灾害防治的一些措
施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森林虫害;防治措施
前言
落叶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我国森林虫害中的常见害虫之一。

在我国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对于针叶树种如落叶松、油松、红松、冷杉和樟子松等危害极大,大面积爆发时,灾情可导致松林如同遭受“无烟火灾”,严重时可致松林成片死亡,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的生态安全具有重大威胁。

鉴于落叶松毛虫的严重危害性,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是确保森林安全
的重要内容。

本文基于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发生条件等,就其防治措施
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够为广大林业工作者的相关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1 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虫多于傍晚16-20时羽化,在当晚或次日晚交尾后即产卵。

卵成堆产于树冠
上部当年生的松针上。

每卵块数十粒到500多粒不等。

成虫有趋光性和周围林分
迁飞产卵的习性。

幼虫孵化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

1-2龄幼虫群居并能吐丝下垂。

先取食卵堆周围的松针,将针叶边缘咬成缺刻状,造成枯萎卷缩,呈帚状针丛,
一头幼虫一生约取食400-500根松针。

松毛虫老熟幼虫在针丛、树干及杂草灌丛、树冠下部结茧。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日平均气温 5.7℃时,开始上树危害,6月中旬结茧化蛹,蛹期28-34天,7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并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10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达到3.6℃左右时,
下树越冬。

蜕皮是落叶松毛虫幼虫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

蜕皮前幼虫将停止取食,静止不动,持续数小时,蜕皮后的幼蟲也需要静伏数小时(大约需要7~8h,个
别可达12h以上)才能开始取食。

初孵化的幼虫死亡率很高,取食主要为针叶尖
端及边缘,3龄后可取食整片松针,取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一般雌虫的取食
量要大于雄虫。

幼虫在9月份松林落叶时停止取食,越冬场所为林内的枯枝落叶
层下,直到第2年4月下旬再上树取食。

幼虫9龄后,食量会骤减,停食1d后,开始在树皮裂缝、针叶丛等隐蔽场所吐丝结茧,一般经过3d开始化蛹;虫蛹经过
大约20d左右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时间多在凌晨3∶00—6∶00,成虫羽化完成
体表湿润,0.5h后变干,开始飞翔。

成虫羽化当天夜晚即可开始交尾,一般多在19∶00—次日5∶00之间进行。

雄虫一生可以多次交尾,雌虫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一般产于树冠中下部的针叶或小枝上。

2 落叶松毛虫种群爆发的影响因素
落叶松毛虫种群爆发与森林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多研究表明,落叶松毛
虫的发生与森林气候、立地条件、林分结构、人类活动等因素直接相关。

2.1 立地条件与林分结构的影响
落叶松毛虫的种群爆发与森林的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落叶
松毛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适宜生长的最佳温度在28℃左右。

因此,低海拔丘陵
山区,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的向阳山谷内以及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等,都是落叶
松毛虫适宜的生长环境,这些地形条件下的林地,往往落叶松毛虫比较猖獗。


分结构对落叶松毛虫的发生也具有较大影响。

大面积连片的落叶松纯林,客观上
会为落叶松毛虫提供丰富的食源;林分郁闭度低,林内光照和水分条件好,会为落
叶松毛虫创造有利的生存、生长条件;而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林内的灌木、
杂草和地被物稀少,缺乏落叶松毛虫天敌种类,会为落叶松毛虫提供种群爆发的
环境条件。

2.2 森林气候因子的影响
森林气候因子对于落叶松毛虫灾害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温度因子,直接影响着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速度。

促进落叶松毛虫生长发育最适宜的
温度为2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发育,越冬幼虫在次年春季平均温
度达到5℃以上才会上树取食。

湿度对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较高的湿度可以促进其新陈代谢,进而使其加快发育速度,相反,湿度过低则会
抑制其新陈代谢,减缓发育速度。

但长期的阴雨连绵有利于寄生菌的繁殖,从而
增加落叶松毛虫幼虫的死亡率,同时也会影响成虫的交尾和产卵,因此强度较大
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可以有效控制落叶松毛虫的种群数量。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
影响,我国东北等地的降雨逐年减少,气温增高,气候条件的变化趋势有利于落
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容易爆发成灾。

2.3 人类活动的影响
客观来说,人类活动是导致落叶松毛虫种群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
来说,原始森林具有良好的自我生态调节机制,较少爆发虫灾。

由于人类的不合
理采伐,尤其是过度采伐,原始森林大量减少,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有些
林地几乎失去了自我生态调节能力。

天然林、成熟林大面积减少,取而代之的大
面积的中幼林、落叶松纯林,客观上为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了有利
的环境条件,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落叶松毛虫灾害的发生。

3 落叶松毛虫的防治对策
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措施主要有物理机械除治、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措施等。

3.1 物理机械除治
物理机械除治适用于落叶松毛虫危害面积不大的林区,主要是根据落叶松毛
虫的生活习性及特点,通过人工作业的方式来除灭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有下
树越冬的习性,越冬场所为林内的枯枝落叶层下,利用落叶松毛虫的这一习性,
可以在其下树越冬时对林区的枯枝落叶进行清扫,集中后进行烧毁,达到降低林
区虫口密集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中幼林区可以利用木梯、钩杆等简易工具进行
人工摘茧,集中后进行烧毁或掩埋;利于落叶松毛虫多产卵于松树中下部的特点,
人工采集卵块集中烧毁也可以降低虫口密度;利用成虫趋光的特性,以灯光诱杀成虫,在成虫羽化初期以高压电网诱杀,也可以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效果。

物理机
械除治由于需要付出较高的人力、物力成本,一般只适用于落叶松毛虫危害面积
不大的林区,对于落叶松毛虫大面积爆发的林区,无论是从经济性还是治理效果
方面来说,都不是很理想,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
3.2 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灭杀落叶松毛虫的一种有效方法。

化学药剂
防治可以应对林区大面积的落叶松毛虫爆发,主要方法包括毒蝇、毒环防治,微
胶囊制剂防治,烟剂防治以及人工机械、飞机喷雾防治等。

化学药剂在落叶松毛
虫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目前普遍选用的是高效、低毒、低残留、对植
物和天敌安全、成本低廉、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药剂。

虽然化学药剂防治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在大范围内防治落叶松毛虫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其存在的一些固有弊端,如用量控制不当引起的毒性残留,对落叶松毛虫的天敌及林区植物、植被的不利影响等,不可避免的对林区的生态系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长期大量使用对林区的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目前落叶松毛虫防治中应用最为广泛、生态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措施。

生物防治不但能够有效控制落叶松毛虫灾害的发生,而且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目前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微生物防治、天敌防治以及生物制剂防治等。

参考文献
[1]丁哲.如何利用营林技术防治落叶松落叶病的发生[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20):90-91.
[2]赵颖.落叶松种植与管理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18(09):126.
[3]唐彦琦.落叶松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分析[J].农家参谋,2018(0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