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青竹刻的制作工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SIGN·ARTISTRY
设计·技艺
文 芮 强
浅谈留青竹刻的制作工艺
竹刻是中国古代一门独有的工艺,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兴盛与明清,最早具有“留青”特征的是现今保存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竖吹管乐器“尺八”。

那么,一件完整的留青竹刻作品是怎样完成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和学习这门技艺。

一、采竹
采竹有着严格的时间要求,就是在每年的腊月以后,三九天到四九天为黄金时段。

这段时间里的竹子为最佳。

三九四九的严寒天气,虫卵都被冻死,此时采的竹子,日后不易产生虫蛀的问题。

很多人有这样的一个已知的、固有的概念,竹子生活中到处可见,且品种烦多,竹子很廉价。

可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制作留青竹刻所用的竹子少之又少。

一座山没几根能用的,就那么几根能用的也没几节能成的。

除此之外,一年生的新竹,蓑衣尚在,也是不可用的。

太嫩,这是对竹子的第一次筛选。

符合要求的竹子真是少之又少,基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二、砍竹
由于砍竹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所以必须请专业人士操作。

因为从这一刻起,要时时刻刻保护好竹子上面的表皮不被划伤。

竹子被砍下来之后,必须小心翼翼的把竹子放到平顺一点的坡地上,不能在途中蹭伤了宝贵的竹皮(竹青),为了方便运输,需要锯开几段,以便装车,同时开始第二次对竹料进行筛选。

枝桠上的、接近地面伤疤太多的都不能要。

运输时,竹子之间要架空,避免刮蹭。

完整的青皮是优秀留青作品的前提。

竹材最表面的那屋青色皮层,处理完成后呈淡黄色。

三、劈竹
断开竹节的同时,劈开竹节的程序就已经开始了。

劈竹是一件需要宝贵经验的活儿,以自己亲自动手为佳。

因为这将直接决定臂搁作品等开面的优劣,不可马虎。

竹筒是圆的,将其一劈为三,成瓦状型,这就是臂搁的初始形状,臂搁为古代书写垫手之物,现独立成为摆件赏玩收藏之宝。

另外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想象劈成各种形状,以便后续创作。

四、煮竹
劈好成型的竹料要进行水煮处理,目的是为了去除竹子中的油分以及其他杂质,降低竹子中的糖分含量,煮完的竹子颜色墨绿,水分充足,并有一种香味。

煮竹的水理论上以山泉为佳,保持高温(沸腾)。

五、擦竹
擦竹子是留青竹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寒天腊月能擦的大汗淋漓,让人精疲力尽。

竹料出水后需要立即用干净的布进行擦拭,把附在竹表面的油污净除,因为一旦冷却就再也无法擦净了,同时表皮层也就花了,青皮也就没戏了,干这件工作是不可以多一秒钟的延迟,“眼明手快,发力迅速,几秒完成,勤换手布”,这可是擦竹16字箴言。

六、晒竹
擦拭完后需整齐排列晾干,这时水分随着竹子热度散发,颜色开始由墨绿迅速变成黄绿。

可以看到有的发色均匀,有的则有花斑,这就是出锅的温度和擦拭力量没有控制好的结果,然后第二轮筛选报废的竹材。

暴晒是对竹材最严苛的考验,也是整个处理过程中最大的关键环节和报废环节。

大量竹材会在此漫长而艰苦的环节里开始逐渐开裂,最后留下的是最终可以雕刻的竹材,这也是第三轮筛选,但这也是竹皮由黄绿变成淡黄的神奇过程,并且暴晒过程最少需要经过一整年。

七、存竹
暴晒一年后,剩下的坚强的竹子开始进入存放阶段。

一片合格的竹材,存放最少3~4年。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又有竹材不断开裂报废。

在这3~4年的时间里,天气好的时候就要将竹子拿出来经常晒晒。

尤其是江南地区的黄梅天,空气里的湿度和水分特别大 ,容易生霉。

3~4年的相处时间也是弥足珍贵的,在这期间可以进行最初步的作品设定,只有存放3~4年以上的竹子,才能真正使用。

总之,留青竹刻的发展需要“创新”。

“创新”即为嬗变,“嬗变”能为留青竹刻注入新鲜血液,创新需要留青竹刻的艺人找到突破口,突破口的发现需要艺术家以高屋建瓴的态势俯瞰艺事,并以战略眼光去纵观古今,要找到古人之未尽、今人之未及处,这一过程需要艺人们有足够的眼界与文化储备。

“创意”与“创新”是两个不同概念,“创意”意味着新的组合可能改变原有的结构,打破原有的均衡,从而对原有事物形成新的思维冲击。

而关于“创新”,约瑟夫·阿洛伊斯·熊波特认为:“‘创新’所指的新事情和新做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生产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展新市场、拓展新的原料来源,以及实行新的组织形式。

”因此,创新是“执行一种新的组合”而创意则可以理解为“发现一种新的组合”,创新可以是修正、改良、进步和出新,但创意往往代表了原创性。

作为一名留青竹刻的手艺人,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展创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竹刻是中国古代一门独有的工艺,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这些刻竹人,将这门手艺永远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芮强,1969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江苏省常州。

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江苏省竹刻艺术研究会理事、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竹刻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市苏扇专业委员会会员、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行业协会会员。

自幼喜好工艺美术,后随徐秉言、沈华强学习留青竹刻。

其作品充分汲取了徐氏竹刻简约大方的特点,用刀轻灵,尤擅刻蟾蜍,是徐氏竹刻第四代传人。

[摘 要] 留青竹刻是采取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微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呈现文静淡雅、清秀古朴、层次分明的文艺意境,是诗、书、画、篆、刻的综合结晶。

[关 键 词] 砍竹;劈竹;晒竹
9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