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芜市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

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

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

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宋代的书会应不少。

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

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

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

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

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

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

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

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

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

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

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

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

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

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 . 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

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 . 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 . 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

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 . 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C . 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D . 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 . 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

C . 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 . 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2. (10分)(2017·广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

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

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长久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诠》改注为“用谚语”。

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

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

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

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

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

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

针对郭老说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委员长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

他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

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学术界沉闷的空气。

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盛名之下,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一词时,他这样写到:“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

翻到荷芰乱,指挥径路迷。

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一年,所泛溪即浣花溪。

据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一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

他们敢于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

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

惟读杜诗,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
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满足。

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

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

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

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颐。

”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著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

1978年,萧先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

为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于1979年夏亲率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

1984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

会议期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

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

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1962年56岁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徐恒堂《萧涤非年谱》)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

(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萧涤非先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才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B . 萧涤非先生在治杜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唐朝时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

C . 萧涤非先生提出了杜甫是“人民诗人”的主张,他不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而且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对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D . 萧涤非先生通过《重谒邙山少陵墓》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是肯定杜甫真墓在邙山的第一人,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材料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萧涤非先生发表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不同意见的过程,表现出萧涤非先生治杜诗从作品实际出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度。

B . 材料引用萧先生对“群童”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自我修正,目的只是印证作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C . 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萧先生治杜诗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和谦逊品格,又为材料增添了古朴文雅的色彩。

D . 材料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E . 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萧涤非先生严谨认真的学者形象。

(3)作为文学史家,萧涤非先生以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

请结合材料,就治学作风与学术成就的关系进行分析。

3. (12分) (2019高三上·茂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地鸡毛①
刘震云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
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老婆一开始是责备看孩子的保姆,怪她不打开塑料袋,把豆腐放到冰箱里。

谁知保姆一点不买账。

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现在保姆看着馊豆腐,一点不心疼,还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小林,说小林早上上班走时,根本没有交代要放豆腐。

小林下班回来,老婆就把怒气对准了小林,说你不买豆腐也就罢了,买回来怎么还让它在塑料袋里变馊?你这存的是什么心?小林今天在单位很不愉快,他以为今天买豆腐晩点上班没什么,谁知新来的大学生很认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

虽然小林气鼓鼓上去自己又改成“准时”,但一天心里很不愉快,还不知明天大学生会不会汇报他。

现在下班回家,见豆腐馊了,他也很丧气,一方面怪保姆太斤斤计较,走时没给你交代,就不能往冰箱里放一放了?放一块豆腐能把你累死?一方面怪老婆小题大作,一斤豆腐,馊了也就馊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说个没完,大家一天上班都很累,接着还要做饭弄孩子,这不是有意制造疲劳空气?
……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

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

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

那时她言语不多。

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头发长长的。

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

她见人有些腼腆。

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

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
小林的家里来了客人。

老家来人,不讲卫生不算,还要招待吃住,还要给他们办事。

时间长了,老婆受不了小林家的这些农村亲戚,两人总为这事吵架。

可今天这两个人是小林没想到的,是小林的小学老师和他的儿子。

这个老师教了小林五年,对他很好。

原来老师得了肺气肿,不知有没有发展成肺癌,到北京来找小林给联系医院。

这时老婆下班回来了,自然是不高兴,和小林吵了起来。

争吵声让小林的老师听到了,老师把从家里拿来的两桶香油送到了厨房,老婆才开始做饭。

好不容易吃完了晚饭,小林的老师坚决要走,小林只好看着老师坐着公共汽车走了。

小林往回走的时候,感到身上像有座山压着。

……
这天晚上,查水表的老头又来了。

他这次来是求小林把他们老家压在他们处里的批件快点办理。

尽管小林知道这事和女小彭说一声就行,但这时的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已经成熟了。

老头接着又忙把他的背包拉开,掏出一个大纸匣子,说:“这是老家人的一点心意,你们收下吧!”然后不再多留,走时对小林眨眨眼。

老头一走,小林和老婆将纸盒子打开,掏出礼物一看,两人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小型的微波炉,在市场上要七八百元一台。

小林说:“这多不合适,如果是一个布娃娃,可以收下,七八百元的东西,如何敢收!明天给他送回去!”老婆没说什么。

晩上吃饭,老婆突然问他:“我只问你,那个批文好办吗?”小林说:“批文倒好办,我明天给女小彭说一下马上就可以批!”小林老婆拍了一下巴掌:“那这微波炉我收下了!”小林担心地说:“这不合适吧?帮批个文,收个微波炉,这不太假公济私了?再说,也给老头留下话柄呀!”小林老婆说:“给他把事情办了,还有什么话柄?什么假公济私,人家几千几万地倒腾,不照样做着大官!一个微波炉算什么!”小林想想也是,就不再说什么。

这天晚上吃饭,老婆用微波炉烤了半只鸡,又让小林喝了一瓶啤酒。

啤酒喝下去,小林头有些发晕,满身变大。

这时小林对老婆说:“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满舒服。

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老婆见他喝多了,瞪了他一眼,一把将啤酒瓶夺了过来。

啤酒虽然夺
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

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

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一九九零年十月北京十里堡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获第五届(1991-1992)《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百花奖”是国内文坛唯一采用读者投票方式,完全依据票数而产生获奖作品;《小说月报》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优秀中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形象地揭示出生活的本相:生活就是如此的驳杂无序,鸡毛蒜皮。

B . 小说在叙事时先不忙于在鸡毛上做文章,而是首先推出馊豆腐意象:整篇小说,整个生活,都是从这一斤豆腐里生长出来的。

C . 小说的叙述是一种冷静的客观写实,创作主体的情感并不介入小说,叙述者的声音完全被取消了。

D . 主人公小林在现实生活的挤压下,只是浑浑噩噩地做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最终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含意。

(3)本文获第五届(1991-1992)《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谈三点获奖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4. (14分) (2017高三上·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

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

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
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

”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

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

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

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

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

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

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
B .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C . 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 . 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其为变亦酷矣其孰能讥之乎
B . 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 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者能下人,是匹夫之刚也
D . 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3)①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②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
(4)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
5. (15分)(2016·淮阴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1)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2)“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默写 (共1题;共6分)
6. (6分) (2020高二下·六安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阁夜》中富有时代感和地方性的,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李贺用“________”的诗句描写音乐音色,时而清脆激越如昆山上的玉石碎裂,时而空灵哀婉如凤凰的叫声,又用“________”,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和事物的表情。

(3)李煜的《虞美人》中,以“________”传达出“物是”之感,以“________”传达出“人非”之意。

五、语言应用 (共3题;共6分)
7.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