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急救护理模式在成批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急救护理模式在成批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翁艳秋;张玲娟;郝建玲;冯苹;胡敏
【摘要】目的探讨成批烧(创)伤患者联合急救护理模式在爆炸事故救援中的效果.方法以联合急救护理模式实施前我院救治的某公交爆炸事件以及某地火灾共31名重度烧伤患者为对照组,以某地爆炸事故10名特重度烧伤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联合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预检分诊时间以及通过急诊达到烧伤ICU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妥善救治.对照组急诊预检分诊时间为(3.06±0.67)分,通过急诊到达烧伤ICU时间为(8.99±0.59)分;观察组急诊预检分诊时间为(0.57±0.12)分,到达烧伤ICU时间为(6.63±0.78)分.上述两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急救护理模式能有效缩短急诊预检分诊时间,为成批伤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时间,临床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
【年(卷),期】2016(033)013
【总页数】4页(P59-61,64)
【关键词】成批伤;烧伤;联合急救护理;急诊预检
【作者】翁艳秋;张玲娟;郝建玲;冯苹;胡敏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护理部,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护理部,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护理部,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伤监护室;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4
近年来,突发性群体伤呈逐年上升趋势[1],给医院的急救组织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成批烧伤是指10例以上患者同时烧伤(或者重症烧伤5例)[2],具有突发性、人数多、伤情重、救治难度大等特点。

烧伤发生后,快速有效的急救可以防止机体组织进一步损害以及降低随后的继发病死率,决定着伤者的结局,并且已有相关研究[3]表明良好的急救可以改善烧伤患者的结局。

我院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成批烧伤患者联合急救护理模式,即:专科技术力量前伸的院前急救与转运-急诊科快
速伤情评估与分诊-急诊科、烧伤ICU联合收治患者-烧伤ICU专科救治。

该模式
的优点在于烧伤专科人员及早介入伤者的救治,在转运途中即与急诊科联系,预先录入伤者信息,实现院外院内救治无缝连接,从而为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时间。

我院将该联合急救护理模式投入2014年8月某地发生的爆炸特大火灾事故的急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缩短了传统情况下急诊预检分诊及患者由急诊转入烧伤ICU
的时间,为患者的及早专科救治赢得了时间。

1.1 一般资料2014年8月某地爆炸收入我院的1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为观察组,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24~45岁,平均(38.7±6.7)岁;烧伤面积为82%~99%,烧伤严重度为Ⅱ°~Ⅳ°;均有肺爆震伤、中重度吸入性损伤。

对照组选取未实施联合急救护理模式前我院收治的某地公交车爆炸事故12例伤者以及某地火灾事件19名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4~60岁,平均(39.8±1
2.7)岁;12例病情危重,19例病情较轻;均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模式。

1.2 联合急救护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1.2.1 专科技术力量前伸的院前急救与转运院前急救指伤病员到达医院之前的
现场抢救和转运护送[4]。

事故发生后,我院烧伤科主任携7名医护人员组成烧伤
专科医疗团队赴当地医院参与救治,并随救护车转运10名特重度烧伤患者入我院治疗。

在救治现场,烧伤专科医疗团队给予患者专科评估与治疗,并对其中8位
患者于当地医院行预防性气管切开,防止转运途中发生气道梗阻。

考虑到危重烧伤患者伤情重、病情变化迅速,对病情观察、治疗护理要求极高,非烧伤专科人员很难胜任患者病情观察及危急情况处置工作,因此,在转运时,烧伤专科医疗团队人员替换了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随车护送患者到达我院。

转运途中,烧伤专科团队医护人员在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同时,专科团队联络员立即与急诊科联系,预报患者基本信息和病情,以达到快速办理入院的目的。

1.2.2 快速反应的急诊伤情评估与分诊急诊科遇到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时,会开放绿色通道,以便患者得到优先快捷的医疗服务,为抢救赢得时间。

在此次事件中,我院急诊科开辟的绿色通道采用的是预先挂号、录入患者信息的方式:烧伤专科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护送患者转运入院途中,联络员即与急诊联系,报告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伤情,急诊科一旦接收到患者信息,立即将患者的信息预先录入电脑;伤者到达医院后,急诊科医护人员只需快速对其进行再次评估,并将患者迅速分散到各专科,尽早确定专科治疗,实现了院外院内急救的无缝连接,为危重烧伤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

此次救护中,急诊科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将护理人力分成10组,每组两名护士,分别携带10份便携式病例袋,袋内物品包括手腕识别带、入院手续等相关资料,为接收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每组护士根据患者的编号,二对一接收患者,为患者佩戴手腕识别带,随后直接乘专用电梯护送病情危重患者入烧伤科监护室。

1.2.3 联合急救护理模式的急诊、烧伤ICU联合接收患者由于重度烧伤专科性极强,需要烧伤专科医护人员及早给予专业的后续治疗护理,因此该10名重度烧伤患者均未在急诊科停留,直接收入我院烧伤ICU。

该批次危重烧伤患者的收治,采用急诊科和烧伤ICU两个科室联合接收患者,如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烧伤ICU接收患者时护理超负荷的压力。

整个接收过程,设置为“二对一”模式,即一名高年资烧伤专科护士带着一名中低年资烧伤专科护士负责接收一名患者。

两人分
工协作,高年资烧伤专科护士任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执行医嘱和各项治疗;中低年资烧伤专科护士任辅助护士,协助责任护士执行治疗、配备药品、准备各种仪器设备、书写护理记录单等。

烧伤患者的整个收治过程采用急诊科与烧伤ICU联合“四对一”模式:即每位烧伤患者由2名急诊科护士+2名烧伤专科护士接收,从而保证了从患者转运入院后由急诊绿色通道至烧伤科ICU途中的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

1.2.4 观察指标记录并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急诊预检分诊时间以及患者通过急诊到达烧伤ICU的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表明,未实施该联合急救护理流程前,对照组患者急诊预检分诊耗时和从急诊到烧伤ICU耗时均用时长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具体见表1。

同时,未实施该模式前,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进入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平台需耗费0.5~1 h;此次由于预先录入患者信息,患者一入院,其信息即导入电子病历平台系统,方便了医护人员开具并执行各项医嘱,使医护人员能够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抢救患者,也使抢救工作更加有序进行。

在此次应急救护中,该1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无一人因接诊不及时或应急救护不当而引发相关问题。

3.1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救治成功的前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由“院前急救-急诊室抢救-ICU救治”三大步骤组成[5]。

院前急救是整个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第一步骤,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无治疗期,使患者能在第一时段获得高质量的急救医疗服务,是后续院内治疗的基础与前提[6]。

通常,发病1 h内抢救为“黄金时期”,6 h内抢救为“白银时期”,6 h以上称为“白布单时期”(死亡时期),可见抢救及时与否对是否能够挽救伤者的生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

发生重大烧创伤事故时,有效的院前急救
包括现场抢救、呼吸道管理、循环支持、创面保护、病情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创伤相关并发症,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加重,提高烧伤抢救成功率[7]。

据统计[8],在院前急救案例中,约有10%~15%的伤病员属于急危重症,不仅需要在现场做
基础生命支持,也需注意转运途中患者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等,需要采取一些先进的治疗措施来维持患者生命,保证患者能顺利抵达医院,为院内进一步救治赢得机会。

黄晓瑞等[7]在探讨78例严重烧伤患儿院前急救措施对后续治疗效果一文中指出,在实施正确的院前急救流程中,患儿均在30 min内转入烧伤专科病房,经专科治疗后均救治成功。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的决策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正确的决策能挽救患者的生命,错误的决策则不可能延误患者的救治,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在此次事件中,我院烧伤专科医护人员为该10
名烧伤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院前急救,在转运前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即对其中8位
患者预防性行气管切开以防转运途中发生呼吸道梗阻而危及到患者生命,为患者的救治成功赢得了机会。

3.2 专科技术力量的前伸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对于危重烧伤患者来说,及时有效
的早期专业处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非烧伤专科医护人员在其工作中对特重度烧伤患者接触较少,烧伤专科知识掌握有限,对烧伤病程中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如吸入性损伤的危险性、伤员的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等往往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做出最有效的处理[9]。

这种情况下,通过烧伤专科技术力量前伸,与当地卫生机构、急救120等建立大规模烧创伤紧急预案[10],烧伤专科的医护人员及早介入,可给予烧伤患者专业的处理。

烧伤专科医护人员抵达现场前,可在电话里远程指导现场急救人员展开救护。

周一平[11]指出,专科力量技术前伸,能显著提高抢救有效率,降低成批烧伤死亡率。

在本次突发大规模烧伤事件中,我院秉持专科技术力量前伸的原则,委派烧伤专科医护人员及早介入伤者的院前急救,早期给予伤者专业指导。

在救护车转运伤员至我院的途中,由烧伤专科医护人员而非救护车上配备
的急救员随车将伤者转运至我院烧伤ICU进一步救治,从而保证了伤者在整个救
治过程中,均由烧伤专科医护人员提供不间断的专科医疗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3.3 院外院内救治的无缝链接是救治成功的基础院外院内无缝连接急救模式是
在2005年“北京中法急救论坛”上提出来的,是“信息链接”、“专业链接”、“管理技术链接”的立体大急救理念[12]。

该急救模式的精髓在于救护车至现场后,在伤者到达医院前就将伤者的信息同步传送至医院,医院提前做好准备[13]。

在此次大规模危重烧伤患者救治中,我院就运用了该模式,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在随救护车护送患者回医院的途中就与急诊科联系,告知急诊科接诊人员患者的信息以及伤情,使急诊科、烧伤ICU和其他相关科室提前做好准备,提前预检分诊,避免患
者到院后再办理相关手续的繁琐流程,保证整个急救流程通畅,为患者的成功救治赢得更多时间。

快速、高效、无缝隙连接的院外院内急救模式,使得各相关医护人员和器械药品等提前到位,缩短了院内抢救时间,提高了患者抢救效率[14]。

在此次工厂爆炸特大火灾事故中,我院医护人员在医院总指挥的统筹安排下,通过专科力量前伸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烧伤专科医护人员随救护车护送患者回院、急诊开辟绿色通道、快速进行伤情评估与分诊、急诊科与烧伤ICU联合收治患者等措施,优化了大规模危重烧伤急救流程,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

该联合急救护理模式临床切实可行,值得在成批伤患者中推广;但须注意的是,预先录入患者信息环节需要医院与120急救系统联动,共同制定出相应的流程规范。

今后还可优化
并规范化整个救治流程,从而为类似案例提供借鉴,以提高成批伤救治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