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
学生活动: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目的:通过同类型的战役引入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
二、简要介绍《左传》和文章背景材料
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1、简要介绍《左传》
2、文章背景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1、读通文言文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教师听读,指出文中重点字字音。
再安排一半的学
生读课文,另一半听读。
(课件展示下列字音)
刿(guì) 鄙(bǐ) 帛(bó)孚(fú) 间(jiàn) 徧(biàn) 辙(zhé)靡(mǐ)
(2)、读通句子。
学生自主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并将难懂字词标注出来。
师生共同答疑。
标注出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识记。
解决文章翻译,识记重点字词。
教师引导:字音读准了,那接下来干什么呢?(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课件出示:读通文言文。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阅读文章,并将难懂的以及重点的字词标注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在阅读过程中将难懂的字词进行标注。
师生共同答疑。
③通过文本了解文言字词句的特点。
教师引导:瞧,文言文的意思却要用这么长的白话文来翻译,可见文言文的精练。
现在,同学们在概意思懂了,那我们可以走进文言文。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些字词句,看看他们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字词句的例举探究发现文言文的特点。
(目的: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形象理解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教师引导:以上练习中,可以发现文言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一字多义、多解的现象很多。
有些时候,两个字就相当于一句话的意思,非常简洁。
并且句中往往有很多的省略成分。
正因为文言文这样的简练、简洁、简约,所以今天我们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现在这篇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情节就更清晰了。
题目是论战。
那么文章如何进行论战,分为几个步骤?
学生活动:通过理解文章大意,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目的:将文章进行划分层次,是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内容。
能更好的体现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
2、读好文言文
过渡:理清了脉络:总体可以概括为‚战前,战中,战后‛,请同学们批注在旁边。
①先让学生朗读一段没有标点的文章,引出读好文言文这一环节。
教师引导:文章语言精炼,情节分明,正是美文在手,朗朗上口,咱们得‚读好文言文‛。
(课件)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学生活动:看投影展示的没有标点的课文进行朗读。
(目的:通
过这样的朗读,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
②、读出停顿之美
教师引导:文言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朗读的时候,那可要读出白话文相应的长度,比如这一句:‚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没有标点的地方,其实也藏着停顿的韵味,读出意思停顿之美。
师:有了这样的停顿,声断气不断,摇头晃脑,所谓读在头上。
有了文言文的节奏,我们试着读读,体会这节奏之美。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由的朗读进行体会,再进行展示(目的:通过体会,学生把握文言文课文的朗读节奏)
③、读出语气之美
教师引导:我们再看第一段,战前询问备战这一段,文中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尽管文言文和今天的白话文表述方式不同,但语气应该是一样的。
读出它独特的语气之美,可以用表情帮助,所谓读在脸上。
(教师引导几人分别读三次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课件出示)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
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学生活动:学生同样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不同情境下人物对话的语气,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目的:语气的朗读是本文朗读的重点也是朗读的难点,因为只有情感把握到位了才能读出符合当时情境的语气,因此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
)
【说明】读书,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文言课文尤其要多读。
这是必须坚持的。
‚正音‛和‚重难点字词识记‛是为以后完成了解课文大意的工作做些准备。
而让学生自己找字词,相互翻译,是为了让学生始终做学习的主人。
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讨论,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完成这一步教学工作,要注意指导学生看注解,培养学生善于借助有关工具书学习的习惯。
读懂文章了,下一节课理解文本,分析文本时就减少了障碍。
四、初步感受文章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读到此时,读着读着,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在心中渐渐清晰,这是一个怎样的曹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鲁庄公?(课件:这是一个()的曹刿。
这是一个()的鲁庄公。
)
学生活动:在前面的朗读,以及对文本的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尊重同学们的意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曹刿,爱国忠心又是拥有军事能。
这是一个怎样的鲁庄公?昏庸无能,还是虚心宽容。
大家谈的都有道理。
但问题是,评判人物不能空口无凭,信口开河,还是让我们回到文章中去寻根问据吧。
也许,寻根问据的路上你会又有收获。
欲辨孰是孰非,且听下回解!
五、作业布置
①理解背诵课文
②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十年春,齐师伐.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雌雄
③结合文章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
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2、透过文本看社会政治。
3、分析文章剪裁的特点。
一、走进曹刿
教师引导:上回我们说到,对文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不同评价,那现在我们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走到文字中看看,你们上节课为什么对曹刿有那样的评价。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兼并,战乱四起。
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正准备攻打弱小的鲁国。
此时,有一个无名之人正……(正在干嘛?),那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我们走进曹刿。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对话的语言,理解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目的:《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尤其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所以这一环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感受曹刿的‚责任感、正直、不畏牺牲、勇敢‛等优秀品质。
)
二、走进鲁庄公
教师引导:我们刚才感受到了曹刿的正直、勇敢、不畏牺牲。
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庄公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鲁庄公。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朗读,品味鲁庄公对话的语言,理解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感受鲁庄公的‚大度、虚心纳谏、敢于担当‛这一形象。
三、走出文本,走进社会
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理解了曹刿、鲁庄公这君臣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透过这君臣关系来看2000多年前鲁国的社会政治。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文本,透过君臣关系读出当时鲁国的‚政治民主‛。
(目的:本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学会挖掘文本的深层隐意。
)
五、教师小结:
感谢左丘明,留给了我们这样一部巨著。
《左传》它是一部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其中有历史的真实,也有作者的想像。
故事中许多空白留下了疑问,也留下了研究的空间。
但不管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最起码他让我们读到了一位有着赤
子之心,有勇有谋,潇洒自信的爱国平民曹刿的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平庸但不自傲,无能却不自大,胸怀宽广,能察纳雅言的君主形象。
他更带给了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执政者应该如何为‚君‛,普通百姓又该如何为‚民‛。
当和谐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当全社会已经意识到民主政治之路依旧任重道远的时候,我们重温长勺战场上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不断会有新的领悟吧。
让我们再次朗读一遍《曹刿论战》
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分析文章的剪裁,学习文章写作的详略安排。
2、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用现代文改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