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老年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设计
(二)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是指在若干不同的时 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 现象先后之间的联系。纵向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和同组研究。
本章要点
1、社会老年学的主要代表性理论包括脱离理论和活动理 论等七种理论。脱离理论认为老年期生活是和中年期生活 不同的另一段生活,而不是中年生活的延续。活动理论在 社会老年学领域中是一种占优势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老 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 我,保持生命的活力。 2、老年学研究设计中使用的基本变量是年龄、队列和测 量时间。无论在人生的任何时期,使用任何主观测量方法, 上述三个因素都会共同影响个体的表现。 3、老年学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基于两类研究设计:纵向 研究和横向研究。这两类研究设计现在仍然是大多数老年 学研究的基础。
六、相互作用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都是从标志理论派生而来的。 社会损害综合征是指已有心理问题的个人所产生的消极反 馈。生活在充满对老龄化充满偏见的环境中,老年人对外 界的依赖,被认为是衰老、无能和过时而受到关注,为了 进行交往,老年人往往不知不觉地屈从于社会暗示而接受 社会赋予的消极特性标志,从而更深地陷于依赖状态,使 独立自主的能力逐渐衰退,并进而固化成为对于自我无能 的认知。上述循环一旦开始,便会强化无能意识,从而引 起更多的问题。
五、年龄分层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由美国学者M.W.莱利(Riley)和A.福纳 (Foner)提出,该理论以社会学创立的角色、地位、规 范和社会化概念为基础,分析了年龄群体的地位以及年龄 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含义,形成一个理解老年人社会 地位的框架和包括整个人生的老龄化概念。 年龄分层理论认为,年龄不是一种个人特征,而是一个带 有普遍性的标准,是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一个动态成分。同 批人通过一个年龄层就被看作是进入到一个被期望并得到 回报的逐级年龄系统。
一、基本变量:年龄、队列和测量时间
(二)队列
队列的英文对应词为cohort,有学者将其译为“同批人” 或“同期群” 。在人口学里,队列指在同一时期经历了 同一起始事件(eventorigin)的一群人。在老年学中, “队列”这个名词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年代,它由一 个人的出生年份所决定。 从概念上说,队列这个词与我们更熟悉的名词“代”的含 义接近。“代”是指出生在同一时期并在生活中受到一些 相同的社会影响的人群。
七、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例如学生、母亲、妻子、女儿、女商人、祖母等,角色是 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一种形式。 角色理论认为,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老年人适应衰老的途 径之一是正确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积极参与 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当然,随着老年人口的显著 增加,现在的老年人可以比以往老年人得到更多的模范角 色,可以更加成功地老龄化。
缺点:
•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但总的基 调是消极、被动的,忽略了老年人人口现象的复杂性,过 于简单化,忽略了老年人的个体差异、脱离所造成的弊端 以及脱离的文化特征,将老年人脱离社会绝对化
二、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在社会老年学领域中是一种占优势的理论,该理论 源于美国学者罗伯特· 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对 美国堪萨斯城的300个年龄在50~90岁的老年人的定期谈话 的分析。 活动理论认为:进入老年时期,老年人所扮演的非强制性角 色的来源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去强制性的角色而情绪低落。 在成年期,这种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
年龄分层理论四个主要因素
• 1、有一个由不同人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按照年龄 或其他发展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年龄层,又称为“同期群” 。年龄、经历、观念是其主要特征。 • 2、个年龄层的能力及其贡献和影响。不同的年龄层有不 同的的能力,也有不同的社会责任。 • 3、年龄层的社会形式。通过社会作用表现出来。 • 4、与年龄层有关的期望。
脱离理论有四个主要的观点:
第一, 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社会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下降。 第二, 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以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 社会启动。老年人主动退却,减少活动是老年人启动的 脱离过程;社会对老年人的排挤、歧视和强制性退休制 度,是社会启动的脱离过程。 第三, 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 利于社会继承。 第四, 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缺点:
• 没有考虑到个性和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在老年人参与过程 中的影响。如:同样的社会活动,有些老年人参与的非常 愉快,而有些人却不感兴趣。此外,活动理论也未能有效 的解释个人经历与晚年老年活动需求的关系。
三、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认为,人们中年期的生活方式会延续到老年期。 换句话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期生 活方式的影响。中年期开朗活跃者在进入老年期以后也会积 极投入社会活动;中年期沉稳内向者在老年期一般不会热衷 参与社会活动。 美国学者理查德(Richard)、利夫森(Livson)和彼得森 (Peterson)曾对87位年龄在55~84岁的老年人的调试状况 进行了分析,并按人格的调适状况将老年人的性格结构分为 成熟型、摇椅型、防卫型、愤怒型和自怨自艾型五种。
基本概念
脱离理论 活动理论 连续性理论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 角色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年龄 队列 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复习思考题
1使用某一个老年学理论分析如下案例: 一直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朱教授在80岁时仍旧每周从郊区 的家中来到城里,与他的学生工作一天。谈到他与学生之 间的互惠关系时,他感到非常兴奋和满足。当学生谈到他 们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时,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学生对这 位导师满怀敬意,他“现在”是老师,永远是老师。 2试列举中国举行的大型老年调查研究,并按照横向和 纵向研究设计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其优缺点。
连续性理论的缺点
• 1、将能否遵循早期阶段个性特征视为老年期结果良好与 否的标准,忽视了个体特征的具体内涵。比如,调试不顺 利的愤怒型和自怨自艾型无论在中年期还是老年期,都不 会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 2、个性是发展的。 • 3、个性的变化与社会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四、老年亚文化群理论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最初由美国学者罗斯(Rose)提出,该 理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而老年亚文化群是老年 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按照罗斯的观点,只要同一领 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交往,就会形成一 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群体。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一般特征,但 该理论并不能应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老年人。
活动理论的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
第一,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第二,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 ; 第三,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 第四,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上述四个假设阐明了一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度源于 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新的角色源 于参与社会的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但总的基调是消极被动的忽略了老年人人口现象的复杂性过于简单化忽略了老年人的个体差异脱离所造成的弊端以及脱离的文化特征将老年人脱离社会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但总的基调是消极被动的忽略了老年人人口现象的复杂性过于简单化忽略了老年人的个体差异脱离所造成的弊端以及脱离的文化特征将老年人脱离社会绝对化?活动理论在社会老年学领域中是一种占优势的理论该理论源于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对美国堪萨斯城的300个年龄在5090岁的老年人的定期谈话的分析
年龄分层次理论的干预因素
• 1、分配因素。指各种年龄的人分配和再分 配合适角色 的过程。 • 2、社会化因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是 保证个人从一个年龄层次顺利过渡到下一 个层次的手段。
六、相互作用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龄化 的影响。包括: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标志理论和社会损 害理论等部分。 从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衍生出来的标志理论认为,人们在 与社会环境里的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观念。标 志理论认为,我们是根据他人如何评判自己来看待自己与 他人的交往的。一旦其他人将我们放入一个类别,他们就 会根据这些类别来与我们交往。结果是我们的自我观念和 行为在变化。
六、相互作用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龄 化的影响。该理论包括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标志理论和 社会损害理论等部分。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在老龄化的过程中,环境、个 体以及个体与环境结合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强调考虑脱离特定背景后,各项社会活动对当事人 会意味着什么,同样的活动,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得到人 们的重视,但在另老人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既看到增龄的 优缺点,又看到退休的不可避免性,坦然面对。 • 摇椅型的老人,消极依赖,满足于既成事实,不为工作和 退休烦恼,对社会活动慢然置之。 • 防卫型的老人,性格刚毅,有独立见解,依赖于活动展示 自己仍具有独立性。 • 愤怒型老人,时常感觉到年龄的极度威胁,始终处于不稳 定的状态,对自己、他人、社会满腹怨言。 • 自怨自艾的老人,认为自己是凄凉的失败者,生活于一种 自我怨恨、压抑不舒展的心境中。
第三章 老年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老年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老年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老年学的主要理论
一、脱离理论 二、活动理论 三、连续性理论 四、老年亚文化群理论 五、年龄分层理论 六、相互作用理论 七、角色理论
第一节 老年学的主要理论
一、脱离理论 脱离理论又被称为撤退理论或休闲理论,是老年学家提出的 第一个主要理论。其代表作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和亨利所 著《年事日增》 。 脱离理论认为,老年期生活被认为是和中年期生活不同的另 一段生活,而不是中年生活的延续。老年人身心衰弱,不宜 于继续担任社会角色,而应该脱离社会,这既有益于老年人, 也有益于社会。
一、基本变量:年龄、队列和测量时间
(三)测量时间
测量时间就是进行检验的年份或者时期,因此收集数据 的时间点可以很方便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对于个人 的影响。尽管它看上去与队列有一定关系,然而测量时间 主要是用做当时环境状况的一个标记。
二、研究设计
(一)横向研究 横向研究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用以描述 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在这一时间点 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老年学的横向研究中,研究者对构成总人口的各个年龄 组人口的横断面进行研究。横向研究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 花费很多时间,研究者只需要收集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 个特定时期内的相关信息,就可以检验关于年龄差异的假 设,而不需要等到人们真正“变老”。
第二节 老年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变量:年龄、队列和测量时间
二、研究设计
一、基本变量:年龄、队列和测量时间
(一)年龄
对老年化研究的难点在于研究者无法控制年龄进行实验。 只有在控制了一个变量时,人们才会通过比对变量在不同 状况下的因变量变化,进而推断因果关系。而作为一个变 量的年龄,与性别、民族、出生地、职业等其他变量一样, 只是在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 老年学研究只是将年龄当作一个简便的指标,但对于了解 研究对象而言,年龄却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