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虚字用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虚字用法
古诗中的虚字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语法作用或增强语气的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字用法:
1. 之:可以用作代词、助词或连词。

例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之”在这里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2. 而: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并列、承接等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在这里表示承接关系。

3. 以:可以用作介词、连词或助词。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在这里是介词,引进原因。

4. 于:可以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

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于”在这里表示地点。

5. 其:可以用作代词、副词或助词。

例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其”在这里是代词,指代“他的”。

6. 则:可以用作连词或副词。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则”在这里表示承接关系。

这些虚字在古诗中起到了丰富语义、增强表现力的作用,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