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介绍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斋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 世》)
• 1、心斋,是自心中实施的斋戒,其目的是消除心 中的欲念,最终只是心灵进入灵明虚静的状态。
• 2、心斋,是操作时心无旁骛,然后是停止一切感 知活动,接下来是一切思虑活动“是意识反观自 身,停止攀援外在的客体和内在的意识对象。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 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 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心理学思想
• 改变认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 达到理想人格的修炼方法
改变认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 若夫乘天地之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逍遥游》
无 路 可 走 时 , 怎 么 办 ?
庄子:
在我们无 路可走的 时候
屈 原 是 怎 么 做 的?
以 死 明 志
孔子、孟子怎么做?
授徒立说
竹林七贤
琴酒自娱
陶渊明
退 隐 田 园
苏轼
山 水 怡 情
当然也有反抗,如陈胜
揭 竿 而 起
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告诉我们什么?
浮生若蝶梦 浮世自逍遥
养生主
• 治病必先治神 • 药疗必先心疗 • 养心必先养德 • 大德必得其寿 • 忠诚是长寿之本 • 善良是快乐之源
3.审美视窗 守望月亮的孤树——庄子
《庄子》看似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 辞”,但如果真正把他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 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如果把明月比作 高洁的人格与自由的情怀,那么,庄子就是明月之下的孤树, 守护着心中的梦。梦,是逃避现实的最佳方式,也是对现实的 委婉迂曲的反映。
• 排除一切功利目的,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地 逍遥于物外是庄子的人生目标。只要改变自己的 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就能在现实人生中获得自 由与快乐。
• 顺应时命 • 齐生死 • 无情无欲
顺应时命
• 庄子讲的“真人”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 种觉知,是一种心态。
• 庄子把外在的必然性归之于“命”,“不 知吾所以然而然也,命也”(《达生》) 命来自于道与天的作用。命既然无法抗拒, 就只有安命。所以要有安于时命、本分生 活的态度。顺应时命的心身状态是庄子追 求理想人格的前提。
伦理思想
•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书中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 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 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浮生若蝶梦,浮世自逍遥
庄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庄子生平简介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今安徽亳州蒙城)。庄子曾短暂作 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 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 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 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 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 尤为重视,在唐开元
• 无情无欲的精神境界,实际上是一种“喜 怒哀乐不入于胸怀”(《田子方》)的安 宁、恬静的心境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消 融了哀乐之情就不会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心 中波涛汹涌。
• 没有感情的冲动,这并不是说没有对事物 的感觉。而是不被感情所困扰。达到一种 平和的心态。
达到理想人格的修炼方法
• 心斋 • 坐忘 • 持守
2.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 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 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 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 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 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 因。
无神论思想
•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 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 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 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 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 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 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 分离而又最终庄子
《庄子》看似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 辞”,但如果真正把他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 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如果把明月比作 高洁的人格与自由的情怀,那么,庄子就是明月之下的孤树, 守护着心中的梦。梦,是逃避现实的最佳方式,也是对现实的 委婉迂曲的反映。
浮生若蝶梦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 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人生如梦 • 虚虚实实 • 万物唯一
浮世自逍遥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 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 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 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道教称
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 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是中 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战 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和老子并称为 “老庄”。
•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 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齐生死
• 人之所以有生死烦恼,是以为对生死有错 误的理解,一般人都把死亡看成生命的结 束,认为失去了生命就失去了一切,因此 好生恶死。庄子主张死是生的开始。“死 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 宗师》)。改变了错误的理解,生与死就 会呈现另一种姿态。这便是心理学上的 ABC理性情绪疗法。
无情无欲
•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 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 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 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 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 地位。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持守
• 按心理学术语来说,是一种人在其中完全 和她内外真实相应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人对那真实有着完全的察觉和把握。既不 是用他的大脑,也不实用他身上的任何其 他部分,而是用全部身心的他去觉察这个 真实。这样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 不傲睨于万物”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 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 “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 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 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 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 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 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 “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 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 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 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 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 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 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 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5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 3、心斋,是一种”得道境界“,是一种虚静、空 灵、明澈的心境。它以人与自然,存在自我和精 神的自我的和谐为构建原则
坐忘
• 坐忘就是在忘却礼乐、仁义的基础上,通 过静坐逐渐让心中的一切观念、欲念乃至 关于心的意识静下来。
• 坐忘是强调“忘”忘记自己的形体和意识, 达到混然与物同体的境界。进入了类似心 理学所认为的高峰体验中。这样,他也就 同时更接近了他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