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 (2017高二下·桐乡期中)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屠戮喋血崇山峻岭
B . 飓风修葺娇揉造作
C . 枕籍蛊惑因地置宜
D . 文身寥落闲情逸志
2. (2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标致托辞油光可鉴抑扬顿挫
B . 匿名宽恕翻来覆去诚慌诚恐
C . 器宇犀利无可置疑不可名状
D . 迸射虐待海誓山盟盛气凌人
3.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邓超的个人风格在其成名作《少年天子》中就已初步奠定。
这位顺治皇帝,既有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品格,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
邓超在塑造角色时将这种分寸感拿捏得入木三分。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形神并茂地演绎了顺治在尊严受到挑战和侵害之后,从据理力争到遁入佛门的蜕变。
从原先的激进到后来无可奈何的退守,24岁的邓超从容地驾驭了这一角色的转变轨迹,不得不令人叹服。
A . 奠定
B . 入木三分
C . 形神并茂
D . 蜕变
4. (2分)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B . 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C . 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D . 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
5.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 . 创新研究性大学必须建立更加开放的办学方向,深化与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和学术组织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合作交流,巩固和加强各种类型合作平台建设。
C . 空谈之风四处蔓延,甚至影响到了孩子们,作文中的“假大空”和电视镜头中的“标准化表情与表达”,毒化了原本朴实的社会风气,下一代的失真与失实成为常态,让人为之担忧。
D . 微波具有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广泛用于食品。
它与收音机所用的电波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使用微波炉致癌目前并无准确数据支持。
6. (2分) (2016高二下·沁县期末) 下列各组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 .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辅拂股肱之臣配焉③武王蚤终
B . ①于是帝锡禹玄圭②鸿水滔天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C . ①人穷则反本②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 . 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②无内诸侯军③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7. (2分) (2015高一上·黑龙江期中)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8.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 . 学不可以已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9. (2分) (2019高三上·西城月考)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 . 其皆出于此乎其孰能讥之道
D . 徐公何能及君也? 大王来何操?
10. (2分) (2018高三上·临沧月考) 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组()
A . 而今安在哉?大王来何操?
B . 何为其然也?沛公安在?
C . 而又何羡乎?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 . 渺渺兮予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11. (6分) (2019高二上·高邮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文化圈
①对于很多筷子的使用者来说,选用这种亚洲取食工具,不仅为了延续一种悠久的饮食习惯;他们还相信,筷子除了可以用来取食,还有很多其他益处。
巴伯贵美子是一位生活在伦敦的日裔英国作家,她在《筷子减肥》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日本食物总的来说比西方食物更健康,而健康饮食的关键不仅在于你吃什么,更在于你怎么
吃。
她声称,使用筷子进食对健康更加有益。
她写道:“用筷子吃饭,会让人细嚼慢咽,吃得少点。
”而吃少一点,并非仅有的好处,用筷子吃饭,进餐速度还会慢许多。
据她计算,每餐会多用十几分钟。
“这不仅有利于身体,还有心理效益,”巴伯指出,“这样做会让你去感受食物,并从中得到乐趣。
”换句话说,用筷子吃饭,还有助于人珍惜食物,享受美味。
②还有一些人指出了使用筷子的更多好处。
一色八郎是提出“筷子文化圈”这一概念的日本学者之一。
他认为,使用筷子,比使用其他取食工具更需要手脑协调。
这不仅提高了人手的灵巧度,而且最终促进了人尤其是儿童的大脑发育。
近年来,科学家做过一些有关筷子使用的实验,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科学研究已证明,使用筷子,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手指的肌肉运动技能。
不过也有研究指出,终身使用筷子可能增加老年人手指罹患关节炎的风险。
③筷子是何时发明的?它又为何最初在中国逐渐普及,成为主要的进餐工具呢?现有考古材料表明,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长短不一的棍,往往由动物骨头制成。
有的考古学家将这些骨制短棍称为“骨箸”,它很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
刘云主编的《中国箸文化史》,依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指出筷子的原型早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因此筷子在中国的历史长达7000年以上。
④如果这些骨棍确实可以被称为筷子的话,那么当时的人们似乎不只用它们来夹取食物。
换句话说,这些原始的筷子,可能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
有趣的是,许多亚洲家庭至今仍然这样使用筷子,不但用筷子取食,也常常借助筷子来做饭,比如打鸡蛋或搅拌肉馅儿等,又比如,烹煮食物的时候,可以用两根筷子夹起锅里的食物,检查成熟程度,或者品尝味道。
这样的使用方法,让筷子完成了从烹饪工具到取食工具的转化。
饮食专家们普遍认为,筷子便是这样起源于中国的。
⑤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献和研究表明,中国古人起初也是用手指取食的,我们至今仍然称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手指为食指。
而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公元前5世纪或前4世纪左右,即春秋战国时期。
换句话说,孔子及其弟子用餐,很可能主要靠手来取食。
不过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六支用青铜制成的箸头,可以接柄使用,而在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中,也出土了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可见筷子作为一种食具已经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从战国开始,用餐具(包括筷子)替代手指取食,才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首选的餐饮习俗。
⑥使用筷子的传统让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向来认为自己的饮食方式要比其他人更文明。
但我们今天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用餐具还是用手指取食,都只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偏好,而不能表明文明程度的高下。
事实上,优雅得体的饮食方式,更依赖于如何将食物送进嘴里,而不在于是否使用餐具,或使用什么样的餐具。
这也就是说,每种饮食传统里,都有自己优雅的、有别于粗俗的进食方式。
是优雅还是粗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
⑦综上所述,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其发明和使用无法取得明确的定论,它的广泛普及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中既包含了文化的多重因素,也与饮食惯在中国及筷子文化圈内其他各地的变化,产生
了密切的联系。
(摘自《筷子:饮食与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2月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日本食物比西方食物更健康,关键不仅在于你吃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吃,使用筷子进食对健康更加有益。
B . 相对于使用其他取食工具而言,一色八郎认为使用筷子,不仅提高了人手的灵巧度,而且最终促进了儿童的大脑发育。
C . 历史文献和研究表明,中国古人起初也是用手指取食的,孔子及其弟子用餐,很可能主要靠手来取食。
D . 从战国开始,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替代了手指取食,才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首选的餐饮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1自然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阐述使用筷子有助于人们珍惜食物,享受美味的观点。
B . 第3自然段借助考古材料、学术论著,第4自然段运用假设论证,分别从筷子的前身、筷子角色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
C . 第6自然段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每种饮食传统里进食方式的优雅与粗俗,与不同地方的标准有关联。
D . 文章首先分析使用筷子的好处,接着探究筷子如何发明、起源于中国的,最后强调多重文化、饮食习惯等对筷子普及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科学研究已证明,使用筷子,对儿童提高手指肌肉运动技能有好处,但终身使用对老年人手指罹患关节炎可能增大风险。
B . 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由动物骨头制成的长短不一的棍,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
C . 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可能是原始筷子具有的双重功能,这在许多使用筷子的亚洲家庭得到了证实。
D . 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筷子的主要依据是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以及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
12. (20分) (2019高一下·尖山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搬家
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
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
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
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
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
我说,你叫李城?你确定你叫李城?
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
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
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他们是搬家公司的,爱心搬家公司。
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
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
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
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
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
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
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
你写过多少个李城?
李城多大年纪了?
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
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
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
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
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
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
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
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
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
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
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
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
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
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
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
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
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
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
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
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
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
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
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
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
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1)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
(2)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3. (11分) (2020高二上·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
后遭母忧,弃官行丧。
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
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
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
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
后迁大鸿胪。
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
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
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
“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
陛下宜采求失得,择从忠善,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
”帝颇纳其言。
车驾幸广成校猎。
蕃上书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园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
如或违此,则为肆纵。
”书奏不纳。
与黄琬供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
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忘太平。
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
交构,谄事太后。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多行贪虐。
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重,遂执蕃,即日害之。
宗族、门生、固吏皆斥勉禁锢。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B .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C .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D .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征,指高级官员选用属员,与皇帝直接选用名士为官的“辟”同为汉代选官制度。
B . 郊,即郊祀,是古代帝王在国都近郊祭祀天地神灵、为社稷祈福的一种社会活动。
C . 食邑,古代君主赐予卿大夫的封地,受封者以赋税为食禄,食邑大小按户数计算。
D . 禁锢,是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做官或者参加政治活动,多因党争而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蕃反对讨贼,痛斥官吏暴虐。
山贼作乱,公卿力主兴兵征讨,陈蕃严厉驳斥,认为祸根是官吏贪污暴虐,若挑选奉公爱民的官吏,山贼可不战而平。
B . 陈蕃直言规劝,指出桓帝过失。
陈蕃批评桓帝逾越礼制,滥赏无功之人;指出桓帝在非祭祀时游猎,实为放纵无度。
但这些谏言并未被皇帝采纳。
C . 陈蕃不贪名位,一心尽忠国事。
当陈蕃被晋封高阳乡候、赏赐封地时,他一再上书推让,最终没有受封;和窦武等任用贤士,给天下之士给国家带来国家太平的希望。
D . 陈蕃嫉恶如仇,事败壮烈赴死。
陈蕃憎恨宦官和灵帝乳母勾结,谄媚太后,多行贪虐,与窦武密谋剪除
曹节等人;事败后,陈蕃仗剑闯宫,怒叱王甫,被害身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
②与黄琬供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4. (6分) (2016高一下·广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目。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 ,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15. (7分) (2019高二上·铅山期末) 名句默写。
(1)《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借一轮江月表现琵琶女音乐的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并用________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打湿衣服。
(3)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6. (5分) (2017高二上·南充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条狗叼着肉过河。
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
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
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
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选自《伊索寓言》)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