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走进初中音乐课堂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音乐走进初中音乐课堂之我见
作者:罗金龙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06期
[摘要] 流行音乐是当下最受中学生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导入流行音乐价值相对高的音乐元素,并引导学生掌握鉴赏音乐的技巧,提高欣赏音乐的品位,激发学生了解严肃音乐的兴趣,扩大音乐学习的视野,已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 流行音乐严肃音乐课堂
流行音乐是二、三十年代从欧美流入我国的一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统称。

因其结构短小、内容通俗、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易于传唱和掌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亲和力等特点,深受广大的中学生喜欢。

但由于广大中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未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流行文化的影响。

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极为重要。

文章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分析,让流行音乐服务于音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认识和理解流行音乐。

一、流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当今世界音乐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严肃音乐,即人们所说的正统的古典派、学院派的艺术音乐(如交响乐、室内乐);另一类属于轻音乐,即人们所说的非正统的群众性通俗音乐和现代派音乐,而流行音乐是属于群众通俗音乐中的一类,流行音乐也包括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和流行歌曲,等等,它们都属于轻音乐范畴。

什么是流行音乐呢?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流行音乐在英语中称为“popular music”有“大众的”“人民的”“通俗的”等多种解释。

“流行音乐”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它是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和近代工业化城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文化进化过渡时期的一种音乐形式。

近几年来,中国音乐舞台出现了一派空前繁忙景象,大量轻松活泼的流行歌曲吸引了很多青年观众。

歌伴舞的演唱形式使人们兴趣盎然,耳目一新。

“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等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更令青年们心驰神往。

二、流行音乐服务于音乐课堂的必然性
1.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热衷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中学生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

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很直接
地表达人的情感,比较符合青少年期学生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

随着信息文化的大量丰富,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改变,现代中学生的审美观也在发生改变,他们不再那么含蓄、深沉,而要更直接、更敢于表达自我。

中国传统音乐在韵味上、听觉上追求的“静、虚、淡、远”已让现代的学生觉得“清淡无味”,远不如流行音乐在感官上强节奏、强音响来得刺激。

因此,课本上节选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就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

2.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需补充新内容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可抗拒的,采用围堵或回避的方式对待新生事物,那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

正确地、辨证地接纳看待新生事物,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现行教材选用的流行音乐大多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与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那些作品在当时很流行,也很有代表性,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也在发展,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要求也有所变化,我们的音乐课堂也呼唤更多与古典或民族音乐一脉相承,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优秀流行音乐。

三、流行音乐服务于音乐课堂的措施
流行音乐在内容上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而我们大多数中学生,由于音乐鉴赏能力有限,在面对流行音乐的时候,容易出现不加选择全盘接受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在审美情趣上出现偏差。

如何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引进课堂,具体措施如下。

1.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引入流行音乐充实课堂内容
挖掘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古典文化元素,补充学生喜爱的与时代和学生审美情趣相吻合的新内容,将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引进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

流行音乐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之上的不断更新。

东西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其中许多都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和传唱的作品,其优美的旋律为世世代代的音乐人所热爱。

比如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有一部分采用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从旋律上突出其“中国风”的特点,通过一定的曲谱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五声调式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

《青花瓷》、《毛毛雨》、《菊花台》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再如流行音乐在创作中,汲收中国戏曲的元素。

陶喆的《SUSAN》、王力宏的《花田错》等,不但吸收了京剧的唱腔,在配器上也较多的运用京胡等传统戏剧中的乐器;刘德华的《继续谈情》隐含了粤剧的相关内容;王力宏的《在梅边》借鉴了昆曲的表现手法等。

如果能够很好地将这些流行音乐中的旋律部分加以分析,并和所用教材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提升他们欣赏流行音乐的水平,同时也使这些高深难懂的传统戏曲音乐知识散发出时尚气息,借助流行音乐的方式为大家所接受。

2.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随着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中学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体制。

这项改革也为“流行音乐进课堂”开辟了新的思路。

如果我们结合中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选修课给学生讲授有关流行音乐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欣赏课提供优秀流行歌曲的视听享受,通过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流行音乐创作、演奏(唱)的机会,这不但给学生的音乐生活扩展了空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

国外的音乐教育就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们擅长将一些社会上刚出现的流行歌曲拿来,尝试让学生改编一下或加上多声部后很快就在活动课中传唱起来。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即定期举办班级音乐会。

这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在音乐会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典的老歌、传统的民歌,连时下最流行的音乐也登上了音乐会的舞台。

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创作的歌曲、自己改编的新民歌也展示在音乐会中。

实践证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式多样的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不仅遏止了一些不好的流行歌曲在校园的增长势头,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学生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添加流行音乐元素是切实可行的,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老师只有注意到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就会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亲近感,学生也就会自然地对音乐课产生好感,愿意去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领域并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及审美能力,享受音乐给予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金兆均.光天化日之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汪毓和,黄礼仪.蒲方通俗音乐漫话[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21-26.
[3]付林,尤静.波西方流行音乐简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4]郑向群,吕海力,刘畅,著.通俗音乐概论[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