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感恩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感恩观
作者:孙玉峰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7期
[摘要]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感恩观。
本文以中国传统感恩观为研究对象,对儒家、墨家、道家、佛家思想中蕴涵的感恩观进行了挖掘与分析。
[关键词]传统思想感恩观儒家墨家道家佛家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40-0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下五千年发展史中出现了各种感恩流派。
儒家感恩思想影响深远,但其他流派的感恩思想也各具特色,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挖掘中国传统感恩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仁爱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其最高的原则是做到“爱人”,“爱人”则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核心,将心比心以及推己及人则是儒家思想中进行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要求与准则。
在这种“仁爱”的儒家思想中,以忠、孝、节、义为代表的感恩意识十分明显,这些思想也为当前社会中进行感恩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忠主要体现为对君主的感恩,在儒家思想中的家国是一种同构关系,家族由家庭构成,宗族由家族构成,社会由宗族构成,所以存在于家庭中的“孝”可以转化为存在于对君主以及国家的“忠”,对父母的孝敬是一种社会公德,这种感恩的意识在发展中逐渐辐射到整个领域,于是,对君主的忠诚与对父母的孝敬具有了同等的效力。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当中对君主以及国家的感恩思想十分明显;孝主要体现为对亲恩的报答。
百善孝为先是我国传统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是对自身发肤身体的爱惜还是功成名就都是为了向父母感恩。
狭义上的孝是在家庭关系处理中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即子女赡养父母,这里的赡养包括满足物质以及精神两个方面;广义上的孝可以扩展到为人处世方面,即一种善的思想和行为,包括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以及对其他生命的敬畏,如乐善好施、忠于国家、尊师重道、敬畏生命等都是广义上的孝的体现。
节主要体现为对夫恩的报答。
在我国传统文化理论中,夫为妻纲也可以理解为夫妻间的相处与恩爱之道,夫妻之间的专一忠诚和互相敬爱是不容置疑的伦理道德。
妻子要对丈夫感恩,要求妻子能够保贞守节,这种行为是对丈夫收容之恩以及保护之恩的报答。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中,夫妻之间的恩爱,尤其是妻子有恩于家庭和丈夫、教子成才、相夫成业等亦是优良的传统美德。
义是对朋友的报
恩。
朋友是生活中仅次于家庭的社会生活网,对朋友要做到不出卖、不背叛、不见利忘义,要讲求信誉,必要时两肋插刀就是对朋友之恩报答的一种方式。
二、墨家——兼爱
儒家崇尚“仁”,墨家崇尚“兼爱”。
墨子主张“兼相爱”以及“爱人若爱其身”,即将爱人与爱己结合起来,反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从总体上而言,儒家的感恩思想是具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在墨家思想中却不存在。
墨子强调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平等,社会中的某个个体如果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爱,那么他就要付出更多的爱,“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这句话是说如果希望自己的父母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能够给予别人父母爱。
同时墨家反对特权,反对战争,反对等级,反对腐败,提倡简爱,崇尚廉洁,重视生产,倡导和平以及平等,这种具有普世价值与永恒价值的思想对当前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现象以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思想与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正面引导意义。
同时也反映出墨家博大胸怀的感恩意识,将感恩与世间一切都结合起来。
在这种价值观体系中,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做到不能忘恩负义,回报自己的途径就是回报他人。
这种感恩意识无论是在具有落后生产力的古代还是在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当今,只要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并且人们的素质还没有到达一定境界的情况下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墨家的这种无差别的感恩思想和大公无私的提法相类似,这属于感恩价值观中最高的理想标准。
三、道家——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演进和共存,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并且要回归于自然,和自然结合为一体。
在人和自然关系理论方面,老子做出了明确的论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其中,老子对任何自然关系做出认识和调整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是“道法自然”。
对此,季羡林大师这样解释:“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和就是互相理解。
”“天人合一”包含了在社会发展中不浪费资源和滥用资源的思想,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在大自然给予人类并且人类在接受的同时还要有感恩和感激的心态。
这种思想将自然和人视为一个整体,自然和人是不能分开的,人不是孤立的,但也不是世界中心,作为世界构成部分的人以及其他生物能够生存都得益于大自然无私的恩赐,这是一种涵盖了善待生命、提倡自然与人平等共处以及向自然感恩的精神。
自然和人的关系不应当是敌意和对立的,而应当是感恩和善意的,人在努力发展的过程中会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在此过程中要符合客观规律,要具有敬畏自然和感恩自然的情感,将自然与自我意识结合起来。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这种感恩并非出于自然的恩赐,而是源自对自然的恐惧,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中的许多现象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并给这些现象赋予了情感、生命、灵性和意志,所以通过求告和敬拜希望得到自然的佑护和降福。
虽然这种思想处于一种无知迷信的状态,但是这种思想却能成为当前我国感恩教育中培育对自然感恩意识的基础和启蒙。
四、佛家——结缘
缘起论是佛家庞大感恩体系的依据,“缘起”即是和合共生、相互依存,从佛法来看,感恩就是广结善缘。
在佛教思想中,世间万物都与缘结合,并且存在互为因果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众生皆有缘”。
社会个体能够生活和生存于世界中是因为有大因缘,个体之间互相认识和相处也是因为有缘。
佛家思想中的报恩主要体现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当作佛”。
无论是儿女、夫妻、仇人、冤家等都是为了结缘报恩而存在的,这种讲究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感恩思想强调的是众生皆父母、众生皆养育并有恩于我的思想,并且要对他人怀着感恩之心,并帮助他人脱离苦难。
与儒家上下有别的施恩观念相比,佛家更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相的报恩与感恩。
佛家思想中强调敬侍“三福田”和提倡报“四重恩”。
其中三福田指的是敬田:对佛法僧的恭敬;恩田:对师长父母的报答;悲田:对病苦贫穷者的怜悯。
四重恩指的是要对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父母恩的报答。
由于父母有养育之恩,所以要对父母报恩,这种报恩不仅体现在现世,也体现在生生世世;由于社会个体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众生恩惠,所以要具有平等和关爱的思想来报众生恩;国土恩指的是向国家报恩,祖国养育了民众,爱国报国之心应常在;佛法僧三宝可以让民众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拥有智慧,故需报三宝之恩。
佛家将众生分为无情众生和有情众生两类,前者指的是如山河、植物等没有情感的众生,而后者指的是具有生命且有情感的众生,对待这两种众生要一视同仁,而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有情众生的善业和善念能够让无情众生更加美好,虽然这种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的嫌疑,但是却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感恩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墨家、道家、佛家都对感恩价值观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虽然这些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但是通过取其精华并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必定能够在感恩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才乐,胡志群.中国传统孝德及其现代转型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0(05).
[2]谢龙.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之序幕[J].新视野,2010(04) .
[3]张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转型与重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1).
[4]张枫林.传统义利观的衍变及其现代转向[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