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
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也说“衡阳雁”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

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地势使然。

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

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雁南下的进程,故而将衡阳当作大雁南飞之极点,但我们现在知道回雁峰的海拔实际仅有90多米。

二是外形酷似。

宋荦等人认为回雁峰的得名源自其外形如飞动之雁,明代胡贞开《回雁峰游记》中也解释为:“盖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

”然此种解释难与诗歌中的“衡阳雁”意象以及“衡阳雁断”等典故发生关联。

三是气候适宜。

《吕氏春秋•季秋纪》曰:“季秋之月,候雁来宾……是月也,霜始降。

”因此有人认为回雁峰以南气候极热,不利于雁的生存。

但此处的“霜降”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是用以记载鸿雁南来的时间,而鸿雁的迁徙实与其地是否有霜并无必然联系。

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雁也确能飞至衡阳更南之地,据《会稽典录》记载,连越南也可见到大雁。

既然如此,为何还会产生“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呢?这应当与古人对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大雁春去秋来的生活规律,认为大雁于农历八九月间南来,十二月至翌年二月北归。

他们对雁的认识虽然还较为感性,但也颇能与现代生物学知
识相印证。

因大雁的迁徙整体呈现出随阳习性的特点,《尚书•禹贡》将其称为“阳鸟”。

古人认为随阴阳而迁徙之鸟都不是中国固有的物种。

郑玄曰:“凡鸟随阴阳者,皆不以中国为居。

”雁既然不居“中国”,则其所居当在边裔。

古人认为可以用来区隔“中国”,也就是古九州边界的重要地点有两组四地。

一组是作为燕、楚两地圣山的碣石与会稽;另一组是雁门与衡阳。

山南为阳,衡山之南即是衡阳,所以《尔雅•释地》有雁门为北方荒凉边裔之地一说,《礼记•王制》有衡山是天下南端一说。

碣石、会稽、雁门、衡阳均在九州的边界,是上古时期人们对“中国”边界认识的极限。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雁在西伯利亚、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一带繁殖,其南飞至越冬地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繁殖地出发,沿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最远可到南洋诸岛;二是从繁殖地出发,经由内蒙古进入华北地区,南下最远可到缅甸、印度。

(冯国超主编《动物百科全书》)虽然碣石与会稽、雁门与衡阳不是鸿雁迁徙路线的真实两极,却均位于这两条路线上,因此古人将此四地看作大雁迁徙路线的极点。

先秦时期,人们囿于对九州边界的认知局限,以衡阳为九州的南极,雁门为九州的北极,认为鸿雁从碣石和雁门南下,栖止会稽和衡阳,即郑玄所谓雁“不以中国为居”者也。

所以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早期的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也就能更容易读懂跟“衡阳雁”有关的作品了。

(取材于孟国栋、孙晓磊《也说“衡阳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不过衡阳”的观念影响了“衡阳雁”意象的生成,关于这个观念的三种成因,“地势使然”说被认同度更高。

B.宋荦和胡贞开认为外形酷似飞动回伏之雁才是回雁峰得名的原因,但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相违背。

C.古人对雁的感性认识不仅与《尚书•禹贡》称大雁为“阳鸟”的原因相似,也与现代
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完全相符。

D.先秦人们对九州边界的认知限制了自身对大雁迁徙路线极点的认识,这是早期诗文中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古代诗词意象的角度给“衡阳雁”下了准确定义,并举例说明“衡阳雁”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具有经典性。

B.文章在论述中,先明确反驳了前人“雁不过衡阳”观念成因的三种说法,后顺理成章地用一个设问句强调了观点。

C.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古今著作中的句子,不仅使论述内容丰富且有学术性,也使论述过程既严整又有说服力。

D.文章末段对论述作了简要归纳,同时补充提及了早期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现象,增强了文章观点的张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勃对“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描写,与当时人们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B.“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表明大雁在雁门和衡阳间的迁徙路线要比碣石和会稽之间的更遥远。

C.古代诗词中对“衡阳雁”意象的运用,不会因为作者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受影响。

D.古人认为鸿雁也会从碣石南下栖止会稽,这意味着如将碣石和会稽对举也有助于理解“雁”的意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
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

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此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

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0月8日)材料二:2018诺贝尔奖得主学术背景大揭秘
(摘编自“新浪看点”2018年10月9日)材料三: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

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

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

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存在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学科——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青睐于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

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

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0月8日)材料四: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要打造竞争性科
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

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人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二十二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取得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科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

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人民币,仅次于飞行员。

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

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 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

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从而安心工作。

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

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0月1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还指出了基础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到推动作用。

B. 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促进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上获得非凡成就。

C. 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进一步证明了解决问题者比发现问题者更为重要。

只有技术才能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D. 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 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C. 日本学者的高待遇和科研经费的充足,表现出日本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这也是日本人屡获诺奖的重要原因。

D. 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不浮躁,不功利,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了解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相关情况后,你对我国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有何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随着2019年诺贝尔各种奖项的尘埃落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今日应如何关注诺贝尔奖?(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灰色的月亮[注]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

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

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

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

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

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

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

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

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

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

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

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

”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

”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

”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

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

”有人这么说了。

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
的同伴都笑起来了。

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

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

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

”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

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

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

”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

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

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

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

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

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

”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

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

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

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

B.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C.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整体上平淡无奇。

D.小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

8.“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9.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

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心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心境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

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

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

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

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

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

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

”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

恂还,至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将兵三万余人,度巩河攻温。

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于温下。

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刘公兵到!”苏茂军闻之,阵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疆。

自是洛阳震恐,堿门昼闭。

恂归颍川。

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

盗贼清静,郡中无事。

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
朋友、故人及从吏士。

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

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选自《后汉书•寇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B.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C.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D.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司马,古代官名。

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B.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喻、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郡国,诸侯王的封地,西汉时经过朝廷“削藩”“割地”后逐步变小,略等于郡,常“郡国”相连。

D.谥,指封建时代在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以寓褒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恂胁迫使者,取回印绶。

更始帝的使者收取了耿况的印绶,不打算还给耿况,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耿况到来后,寇恂上前取印绶佩带到耿况身上。

B.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

光武帝南下平定河内后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人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C.寇恂巧用计策,大败敌军。

在温县会战时,寇恂在援军到来之时,命令士兵爬上城
墙大喊“刘公兵到”,扰乱了敌军军心,并乘机指挥部队出击,大败敌军。

D.寇恂仗义疏财,受到称赞。

寇恂将得到的俸禄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当时的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2)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