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一小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小岛》教案与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无名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本课的11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

我们一起来学习《无名岛》,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 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瞒(mán)域(yù)艇(tǐng)矛(máo)盾(dùn)哼(hēng)喉(hóu)
咙(lóng)勺(sháo)搅(jiǎo)舀(yǎo)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岛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

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将士们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品析将士们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体会将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

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小组读第1——10自然段,学生思考:小岛是一个怎么样的岛?无名岛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是从哪儿来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2。

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内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

4.读第11——25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什么,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了战士们爱戴首长,将军关爱战士的情怀。

5.读第26自然段,思考:将军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对海岛的爱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们的感激……归纳明确:
①海岛环境艰苦。

a。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b。

岛上最凉快的时候,也就是二三十摄氏度吧
c。

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满嘴起泡.
②战士们爱岛,艰苦创造,建设海岛。

a。

只见礁石围成一圈……竟露出一片绿绿的菜地。

b.战士们用大棚种菜的办法……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c.将军顺着看去……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d。

将军离开无名岛时……行了一个军礼。

③将士们之间的情谊。

a.“全国大半的省份……而是一个长辈.”
b。

饭堂里,……“孩子们,我谢谢你们……"。

c。

将军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舀到碗里。

6。

造势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感情朗读.
三、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1。

学生自读课文,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2。

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五、课后作业
1.自读课文,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六、板书设计:
15.*无名岛
小岛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构成中国地图
将军与战士共享菜汤行军礼
《无名岛》教学反思
《无名岛》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述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边关,体现了他们保卫边疆的爱国情怀。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

学生初读课文,师导读,生整体感知.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感悟,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作业让学生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更好地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情感,也能够激发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树立远大志向的决心。

我的长生果
学习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

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都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

②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提醒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酵母的“酵”不读xiào。

③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①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②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作者写了童年读“香烟人”小画片,读连环画,到小镇的文化站读图书、文艺书籍。

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作文《秋天来了》得了“甲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老师夸我“嵌"字用得传神.)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11.14自然段。

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
③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

(我读了许多的书,使我的作文写得很好,书就像是我的营养品一样。

)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者就是因为读了巴金的《家》这本书,并且里面的句子作者很喜欢,念念不忘,自己作文中不仅用了,而且用得非常恰当,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④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①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②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22。

手指
1。

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
2。

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3。

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4.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5.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1.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

2。

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
指、接触”等9个词语。

2.认识大拇指、食指的特点,了解作者所用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

3。

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看看我们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板书课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让学生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五根手指各自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

2。

指导生字.
(1)相机正音,提示学生注意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主交流写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3。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关键句.
预设:关键句是“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4.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内容就是围绕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展开的。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
1.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大拇指的?
作者是从姿态和作用两个方面介绍大拇指的。

追问:哪几句话是写大拇指的姿态?哪几句话是写大拇指的作用?请试着给第2自然段划分层次。

前两句话是写大拇指的姿态,后面的内容是写大拇指的作用.
2.引导学生交流描写大拇指姿态的句子。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1)让学生读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大拇指的姿态的。

从体形、构造等方面对大拇指进行刻画,写出了大拇指的姿态——形状不美。

(2)追问:你脑海中浮现出的大拇指的形象是怎样的?
憨态可掬、老实敦厚……
3.引导学生交流描写大拇指作用的句子。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1)让学生读句子,看看作者围绕大拇指“最肯吃苦”列举了哪些事例。

扶住琴身,抵住要喷出来的水,按住要流出来的血,顶住要翻倒的重东西,翻书页,揿电铃。

(2)引导学生关注动词。

提问:“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这三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大拇指用的力气大。

(3)从作者列举的这几个事例中,你体会到了大拇指怎样的性格特点?
体会到大拇指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把大拇指不会讨巧写具体的?
预设:作者通过“招呼人”和“给人搔痒"两件事把大拇指不会讨巧写具体了。

(2)追问:从这两件事又可以看出大拇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不好大喜功.
4.让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的语言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交流
体会。

预设:(1)作者描写大拇指的外形是“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使得原本没有生命的大拇指变得就像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人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2)“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这些词,营造出了场景的急迫、局促之感,大拇指的劳苦形象就生动了起来。

(3)“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这句话把大拇指无奈、失神发愣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5.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1)提问:大拇指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预设:大拇指让我想到了社会上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者,如清洁工,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清扫着街道上的垃圾,为我们带来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2)小结:这些劳动者就像大拇指一样吃苦耐劳,默默地为社会作贡献。

细读描写大拇指的段落,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了解大拇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随后进行拓展,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可谓水到渠成.
四、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食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
1.让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

全班交流。

(1)这两个自然段都是从姿态、作用两方面具体展开叙述的。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各自的姿态,再写各自的作用.
3。

布置学习任务。

作者是怎样把食指写具体的呢?你觉得有趣在哪呢?先试着画出有关句子,圈一圈关键词,再和同桌交流.
4。

组织全班围绕文中语句展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窃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1)引导学生理解“窈窕"的意思。

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女子)文静而美好”,再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窈窕"是指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那般曲线优美、体态秀丽.
(2)学生齐读句子,感受食指的姿态特征.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1)引导学生交流食指的作用.教师相机归纳。

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去试探或冒险,接触秽物、毒物、烈物,消受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打电话,扳枪机,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

(2)指导学生理解“秽物"的意思是肮脏的东西.
(3)从作者列举的事例中,可以体会到食指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勤奋卖力、勇于探险、不怕牺牲、机敏能干。

(4)指导朗读:“全靠"“都要”“最多"等要加重语气,略显夸张地表现出食指的勤奋卖力。

5。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风趣.
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食指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食指让我想到了正直忠诚的警察,他们肩负神圣的使命,心系万家灯火,不畏强暴与危险,用责任与担当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百姓的安宁。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了解其他三根手指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2。

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回顾交流: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大拇指和食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谁能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根手指?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特点。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了解其他三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
1。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第 4~5 自然段,想一想:这三根手指各有怎样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找到相关语句,并圈画出关键词。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把这三根手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
2.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

(1)让学生概括说说三根手指各自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

(教师相机板书)中指:姿态:曲线优美;作用:扶衬做事;性格特点: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姿态: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作用: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演奏乐器、作兰花状,小指多用于掏耳朵、抹鼻涕、演奏乐器、作兰花状;性格特点:能力薄弱.
(2)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姿态、作用和性格特点写具体、写出趣味来的。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

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①课件出示资料:关公、关平、周仓三人的图片及简介。

②让学生伸出五指看一看,对比人物的特征,想一想: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③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这样比喻,既写出了中指高高的样子形似高大威武的关公,也
表现出三根手指的关系神似关公与他身边两位形影不离的左膀右臂。

寥寥几笔,那“曲线优美”“养尊处优”的中指形象就显得格外鲜活,富有趣味。

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

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

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①引导学生理解“附庸":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②让学生朗读句子,体会鲜活、风趣的语言.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里夸张地写了无名指和小指的作用微不足道,联想到实际生活,让我们不由得会心一笑.
三、把握文章主旨
1。

让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对五根手指的态度是什么?
预设:作者虽然觉得五根手指各不相同,但却没有爱憎之分.
2。

追问:作者写手指,实际上是想表达什么道理?
作者是想表达人们要团结在一起才会有力量的道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由说说对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
4.小结:五根手指的外形、作用各不相同,如果他们彼此孤立,便谁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
用;反之,如果他们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变得很有力量。

不仅手指要团结,人处在一个集体中,也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集体的力量才能不断壮大。

四、练习仿写,学会运用
1.除了手指,我们的五官也同样具有不同的特点,请仿照课文把事物当作人或其他事物来
写的表达方法,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课件出示人的五官图)
2。

指导仿写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舌头这五官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教师提示学生:如果把选定的五官之一当作人来写,要想好用第几人称来写;如果把选定的五官之一当作其他事物来写,要想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落笔时,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是称赞它还是嘲讽它;举例时,要围绕想表达的意思来写,不要随意举不相关的例子.
3.学生写课后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

学生完成练笔后,在班级内召开交流会,分享练笔的成果.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以采访的形式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在交流时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

2。

根据采访时整理的记录,分享时做到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重难点]
围绕着“童年”话题主动进行访谈,访谈前列出问题清单,边听边记录,并学会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童年"。

单元导读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大人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童年,了解他们小时候的那些故事。

(板书课题: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二、引发思考,总结看童年的视角
1.教师说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
《看小毛驴推磨》
我姥姥家在海城市的一个小山村。

小的时候,姥姥家自己磨豆腐.一个大石磨盘,中间有个窟窿眼,把黄豆放进去,撒上水。

石墨很沉,就套上小毛驴,转着圈儿推磨盘,把黄豆磨碎。

每次推磨的时候,都要把小毛驴的眼睛用厚厚的布蒙上。

然后,小毛驴就乖乖地一圈一圈地转。

我呢,跟在旁边,也一圈一圈地转。

不知不觉间,头竟有些晕乎乎的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小毛驴不头晕,为什么姥姥总要蒙上小毛驴的眼睛?……
2.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谈论童年往事?
(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看到的有趣的场景;做过的有趣的事情;问过的有趣的问题……)
3.引导学生看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讨论一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回顾自己的童年往事?
(景物;事情;人物;动物;想法;发现……)
4。

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同学讲述一件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或者场景、一个地方、一个人物、一个曾经的想法、一处风景……
(预设学生可能经历过的生活往事:看蛐蛐打架;看小狗啃骨头;看小猫捉老鼠;问一些奇怪而有趣的问题;做一些可笑的事情:孵小鸡。

和大人不一样的想法:山那边有什么?盐弄脏了为什么不能洗?)
5。

总结:可以从多个视角看童年。

三、列问题提纲
1。

过渡: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看童年的不同视角,那么,该怎样去询问大人们的童年呢?
1。

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比如祖父母、父母、朋友、邻居……
2。

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相对贴近采访对象的问题。

(课件出示两个问题清单示例)问题清单一: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
问题清单二:
(1)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
(2)最喜欢哪个玩具?为什么最喜欢它?
(3)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
……
明确:列问题清单时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提问(如问题清单一),也可以围绕同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进行深挖(如问题清单二)。

3。

想一想,采访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记录,不随意打断别人.)
4。

教师布置课下任务:了解大人们的童年。

四、交流分享
1。

小组交流.借助问题清单以及整理的采访记录,说说在访问过程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受。

2.选出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示例:我采访了邻居王阿姨几个问题:
(1)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文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珍贵的教科书》)。

(2)干过什么傻事?说过什么傻话?
(六岁时,爷爷给了我五角钱叫我自己买零食,花了两角,还剩下三角,如果回去,肯定要还给爷爷,因为身上没口袋,怕弄丢,就攥在手心里。

走在半路,看见一垛砖在路边,于是我从中间拿掉一块,把钱放了进去,把砖放回去,以后想花钱了再来取,当时感觉自己实在太聪明了!为了以后好找,还做了特别的记号,在放钱的那块砖上画了个小圈,不细看看不到.回到家就说钱花完了,爷爷也没说什么,就出去玩了,那时小,玩一会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当我再次想起这件事,已经是一个月后,马上去放钱的地方,当场我就惊住了,砖垛没有了,一块砖也没留下!当时感觉整理个世界都黑暗了。

)
(3)做过的最自豪事情是什么?
(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名,被老师、家长夸奖,同学们心生羡慕。


五、修改提高,班级评议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听到的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具体。

2.开展童年故事会.
3.从内容、态度、表达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

六、课堂小结
1.说说你在本次口语交际的收获是什么。

2。

分享时,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比如大人们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等.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