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歼P2V(下)——我高炮部队击落国民党P2V侦察机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歼P2V(下)——我高炮部队击落国民党P2V侦察机记
作者:暂无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2期
窦超
灯炮结合击落P2V
驻守在P2V进出东北地区必经之路之一的碧流河两侧的高炮部队,是城子疃高炮群。

该高
炮群由空军高射炮兵第502团、探照灯兵第402团7连和8连,以及陆军1个高炮团、6个高
炮营组成,炮群指挥员是空军高射炮兵第101师师长范振江。

城子疃高炮群下辖3个分群。


一分群由陆军40军的4个高射炮营编成,共有11个37毫米高射炮连,配置在郭家店附近;第二分群由陆军64军高炮89团和1个高炮营组成,共有2个85毫米高射炮连和5个37毫米高
射炮连配置在明阳附近;第三分群由空军高射炮兵第502团和陆军守备2师高炮营组成,共6
个85毫米高射炮连和6个37毫米高射炮连组成,配置在碧流河口两侧。

空军探照灯402团7
连各灯站配置在郭家店、明阳一带,保障第一和第二分群作战;402团8连则配置在碧流河口
附近,保障第三分群作战。

炮群的2部目标指示雷达中的1部,配置在整个战斗队形中央的李
家嘴子,另l部配置在战斗队形右翼7千米的曲家屯,主要担负佯动任务。

此外,在战斗队形
左翼7千米的砖瓦场,友邻庄河炮群有l部雷达探照灯(即装有引导雷达的探照灯,雷达首先
开机定位目标引导探照灯照射,可以提高探照灯捕捉目标概率,通常雷达探照灯首先照射目标,其它普通探照灯再开灯接光照射目标)也执行佯动任务。

整个炮群正面宽达32千米,纵深为
3~7千米,形成一个张开的大口袋,只等P2V钻进来。

1961年11月6日17时35分,沈阳军区空军第3军向炮群指挥所通报:国民党军P2V型
飞机1架于17时5分从南朝鲜群山机场起飞,企图窜扰我东北地区,要求进一步做好战斗准备。

城子疃炮群指挥所将上述情况通报给各分群后,各分群迅速进入了临战状态。

半小时后,远方
情报显示P2V距离城子疃260千米,我炮群指挥所下令各分群进入一等作战准备,加强对空监视。

18时18分,空军雷达第11团通报称:于城子疃东南方向,距离200千米,发现大型机l 架,高度600米,临近飞行。

在敌机距城子疃100千米时,炮群指挥员下令沉着应战,集中火
力消灭这架敌机,各分群开机、开灯和开火时间由灯站、炮连自行掌握。

18时46分,P2V距前沿高炮连35千米,炮群指挥所下令李家嘴子目标指示雷达加高压对
向搜索,部队注意收听近距离情报。

我方雷达加高压后,立即被P2V电子设备发现并进行规避
机动,开始右转即向我炮群战斗队形左翼规避。

2分钟‘后,友邻庄河炮群下令位于砖瓦场的
佯动雷达探照灯开机进行对向搜索。

也就是说,要告诉P2V:你进行规避飞行的方向上也有雷达
和防空兵阵地。

果然,P2V再次进行机动规避,转而左转向城子疃炮群侧行临近。

18时49分,李家嘴子目标指示雷达在东南方向22千米处发现P2V,高度为400米。

第三分群指挥员据此向
各分队通报了目标方位。

3分钟后,P2V到达了第三分群雷达开机线。

探照灯8连连长为了吸取以往战斗失利的教训,决心压缩开机距离以诱敌深入。

18时53分,P2V进入我开机线5千米后突然左转,向我战斗队形右翼飞行。

如果P2V继续沿着这一方向飞行的话,那么很快就会从我
炮群右翼飞出我火力范围。

探照灯8连连长立即命令位于右翼的探照灯811站加高压对向搜索,随后又命令831站对向搜索,意在首先迫使P2V右转,然后两个方向夹击迫使其继续向我炮群
火力范围中央飞行。

这一招果然奏效,811站开机定位后,P2V开始右转向我第三分群战斗队形纵深临近飞行。

18时54分,P2V进入我开机线7千米,821站也在连长命令下开机加高压对向
搜索,并与831站先后定位。

此时,探照灯8连连长下令:“按照第二航线(方案)照射,站
长掌握开灯时机”。

我821站站长决心继续压缩开灯照射距离,以更利于“快速近战战法”的
发挥。

18时55分,P2V已经到达距821站4千米的位置。

821站站长下令开灯照射目标,P2V
立即被灯光照中,随即被811站等10个灯站接光照中。

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各高射炮连立即作出反应,502团8连、9连(均装备37毫米高炮)捕捉目标后,连长即下令实施射击。

除了这
2个连外,502团7连、4连、5连、3连、1连和89团2连分别在1 000米、2 600米至6 000米距离上猛烈开火。

被火网笼罩的P2V迅速右转下滑机动,企图脱离我火力范围,但却因右转
时机身侧向飞行而形成了更大的被弹面,结果被更多火力击中当即起火。

18时55分30秒,
P2V坠毁于碧流河口以东永宁屯北300米,距502团9连阵地1千米处。

飞机因中弹很多,坠
地时大部分爆炸粉碎,机上以国民党空军“技术研究组”中校副组长叶霖为首的13人全部死亡(战斗结束后,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指示就近立碑埋葬国民党空军阵亡人员,以便于其亲属日
后认领)。

此次战斗是我军首次击落P2V,也预示着我军已经具备了与其进行有效斗争的能力。

彭德
怀元帅有一句名言:“先例既开,来日方长”,用来形容P2V的命运也是非常恰当的。

在此之后,空军第24师夜航独立大队副大队长王文礼于1963年6月20日,驾驶米格-17PF歼击机击
落了第二架P2V;没有装备米格-17PF战斗机的海军航空兵第4师则创新思路,利用石振山机组驾驶的轰5轰炸机高空投掷照明弹,然后由陈根发驾驶的米格-15“比斯”歼击机低空利用照明效果进行攻击,干1964年6月11日击落了第3架P2V。

自此之后,国民党空军终于发现解放
军夜间低空防空作战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从而彻底放弃了对大陆纵深地带进行夜间低空战略侦
察的行动。

战斗评析
首先,空情的准确掌握是所有防空战斗胜利的必要前提。

防空战斗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提前
发现敌机或导弹等空袭兵器的来袭企图,这样才能为地面防空部队或执行拦截任务的航空兵部
队争取做好战斗准备的时间。

此次战斗中,我方在P2V从南朝鲜群山机场起飞半小时后即得到
了准确情报,并由空3军通报给城子疃炮群指挥所。

随后,远方情报继续提供P2V的动向,使
得城子疃炮群在敌机距炮群260千米时做好了战斗准备。

接着,空军雷达11团又接手继续监视敌机,并一直持续到炮群的目标指示雷达开机为止。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侦察监视链条,充
分保证了城子疃炮群作战的需求。

在此次战斗中圆满完成对空警戒任务的空军雷达11团11站,在战前就被国防部命名为“红色前哨雷达站”,1961年荣立集体三等功,此战之后的1964年
又被空军授予“钢铁雷达站”荣誉称号,也充分证明了情报保障对于此次战斗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我军高炮部队根据敌机活动规律,集中兵力进行设伏,从而达到了很高的火力密度
和毁伤概率。

按照当时我军的装备水平,只有少数歼击机安装有雷达系统而具有夜间作战能力,而这少数的歼击机也因为其机载雷达的性能还比较落后,在低空作战中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并
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这样一来,我军装备的数量较多的高射炮就成为对抗P2V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军当时装备的高炮属于二战时期的老式装备,只能依靠探照灯照射引导才能发挥作用,加上高炮阵地位置固定,其火力控制范围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我军必须使用数量较多的高炮部队,才能达到较高的火力密度从而提高对P2V的毁伤概率。

因此,我军集中了陆军和空军的
108个高炮营和18个探照灯连,组成16个高炮群,配置在P2V进入大陆经常使用的进出点和
肮路检查点进行机动设伏。

但经过几次战斗,我军发现这样的部署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主要是因为各高炮阵地间仍有较大的间隙,P2V可以通过不断探测我雷达阵地位置从而判断出
我方防空阵地之间的空隙,进而利用空隙避开我方火力。

此后,我军再次采取措施增大防空兵力,不仅空军全部高炮部队都参加机动设伏作战,而且抽调大量陆军高炮部队也参加设伏,还
使用部分陆军部队装备的轻重机枪组成对空射击组以进一步增强火力(因P2V通常的飞行高度
都在600米以下,完全在我轻重机枪的射程之内)。

如沈阳军区部队将8个高炮团和16个队属高炮营的兵力(共装备各种口径高炮377门、高射机枪138挺),以及6个探照灯连,集中部
署于150千米宽的沿海地段上,而且通过压缩纵深地带内的兵力进一步将火力集中到沿海P2V
的进出通道上。

加上陆军的对空射击组火力,就形成了较高的火力密度,为击落P2V奠定了基
础。

有资料统计,仅在我军开火的30秒时间内,即有7个85毫米高炮连和16个37毫米高炮
连开了火,发射高炮弹2 552发(其中85毫米高炮弹145发,37毫米高炮弹2 407发)。

此外,还有3个高射机枪连和陆军对空射击组的轻重机枪共发射枪弹7618发。

也就是说,我军在短短30秒内发射各种口径炮弹、子弹达10000余发。

如此高的火力密度,难怪P2V被打得爆炸粉碎。

再次,“快速近战战法”起到巨大作用,下放指挥权限以抓住战机。

总体来看,P2V是依
靠其完善的电子系统发现我方防空阵地,然后利用夜暗和良好的低空飞行性能进行规避以逃脱
我防空火力的打击。

这就是说,我军必须在P2V发现我方阵地位置到进行成功机动脱离这一非
常短的时间内,进行准确射击才能达到将其击落的目的。

如果我军在很远距离上就雷达开机、
探照灯开灯搜索目标,那么就会留给P2V更多的时间对我进行干扰并进行规避。

因此,“快速
近战战法”也就成为我军作战成功的必要措施。

“快速近战战法”的核心是压缩我方火力引导
雷达(注意,不是远程警戒雷达,远程警戒雷达要在尽可能远的地方发现敌机以引导火力引导
雷达追踪目标。

P2V对我远程警戒雷达并不刻意规避,其机动摆脱的对象是我火力引导雷达)、雷达探照灯的加高压距离,以及探照灯的开灯距离。

如此,P2V即使察觉我方火控系统已经发
现自己,但其已到达我有效火力范围之内,已经难以逃脱了。

此次战斗中,城子疃炮群的雷达
探照灯821站在P2V进入我预定开机线7千米内时仍决心压缩开灯距离(当时,我821站雷
达已经开机定位目标但还没有打开探照灯照射目标),一直等到相距4千米时才突然开灯并照
中目标。

此时,P2V正处于我方密集火力范围内,随即被准确命中坠落。

高炮部队在这次战斗
中使用的“快速近战战法”,实际上与后来我地空导弹部队对抗U-2侦察机时使用的“近快战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都在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我方对于“快速近战战法”也有一个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

开始时,我军规定的开灯开炮
距离为5 000米,并且各部队都照这个标准进行训练,通过考核也都及格了。

但是,部队运用
这种方法进行的几次战斗都未能击落敌机。

原因是P2V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规避飞行,导致我
方火力落空。

后来,我军决心进一步压缩开灯开炮距离到3000米。

但是,很多基层指挥员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们担心这么短的距离内P2V只需25秒就可以飞到头顶,担心探照灯照中目标来不及开炮。

尤其是探照灯和炮连连长们思想负担很重,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才统一了认识。

此外,我军吸取了空军高射炮兵105师在福州机场击落RF-101侦察机的经验(105师当时规定,发现敌机班长也有权下令开炮),将射击指挥权限下放到连一级,开机:开灯和开火时间由各
灯站、炮连自行掌握,也大大压缩了开火时间,避免了层层下达命令贻误战机的情况。

最后,我方高炮部队实施的“快速近战战法”,有赖于包括执行佯动任务在内的雷达、
探照灯和高射炮的密切协同。

P2V装有完善的电子系统,可以探测到我方雷达信号后进行机动
规避,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

我军通过反复总结以前战斗失利的教训,就充分利甩了P2V这
一优势以佯动来逼使其进入我火力网中。

此次战斗中,在城子疃炮群战斗队形两侧均有一部雷
达探照灯执行佯动任务。

当P2V发现我目标指示雷达信号并向我炮群左翼飞行时,位于这一方
向上砖瓦场的佯动雷达探照灯立即开机搜索,使敌机误以为此处才是我方火力阵地。

P2V随即
左转,继续向城子疃炮群方向飞行。

这就为炮群后来将其击落创造了条件。

此后,我军又通过
控制811站、831站先后开机搜索,并延迟纵深821站开机时间,使得P2V向左向右机动都感
到受到威胁,只能向我纵深飞行,最终进入我密集火力范围被击落。

应该说,我军城子疃炮群
摆出的这个“口袋阵”,加上出色的佯动动作,最终创造了首开击落P2V的战果。

我军实施“快速近战战法”,要求部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雷达搜索目标、探照灯照中目标、高炮开火射击等一系列动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杀伤链条。

套用今天的术语,就是
“观察、判断、决策、行动” (即“OODA”)。

我方远程警戒雷达首先发现目标,然后由炮群的目标指示雷达接手跟踪,并将目标方位通报给雷达探照灯站,雷达探照灯站先用雷达对目标
定位然后开灯照中目标,跟踪灯站再接光进行持续照射,最后高炮才能开火射击。

这一过程说
起来简单,但要想做到天衣无缝则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当时,我方要求灯手、炮手和连排指挥
员要演练三种战法:一是快准操作法,即操作、指挥必须能跟上角速度变化快的目标,既不能丢失目标,又能跟得稳、对得准;二是近快操作法,3 000米距离上开灯开炮牢牢把握战机;三是灯炮协调一致法,掌握“开灯就照中,照中炮即响,炮响敌机落”的动作要领。

在此原则下,85毫米炮连主要练指挥仪快速求诸元;37毫米高炮和高射机枪主要练捕得快、跟得稳、打得准,做到“预先装诸元,照中炮就响;雷达灯站主要练装定修正量,开灯就照准;跟踪灯站主要练接光快、照得准、跟得稳。

通过艰苦努力,部队终于掌握了“快速近战战法”的要领,最终取得了首次击落P2V的胜利。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防空作战中在如此长时间内集中如此众多的兵力进行设伏作战(执行这一作战任务的部队长期在野外待战,风餐露宿非常疲劳),在今天参考意义已经不大。

但我军这种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将其效能发挥到极致从而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思路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