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秦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3.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法
学会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分析、掌握长时段的历史知识。
2.教法
知识灌输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收集、整理课外相关资料,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
汉刺使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元行省制度。
难点:制度比较抽象,要通过大量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总体概念。
[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
秦国统一后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那么,后代统治者对秦的政治制度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呢?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又是如何演进的呢?后世还有其他哪些制度创新和变革?导入。
讲授新课:
一、法令出一
本节讲述秦王赢政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1.皇帝制度的创立
自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以后,“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皇权的范围:
皇帝有独尊地位,总揽全国一切军、政、财权。
独断专行,不受制约。
3.皇权制的实质: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4.皇权制特点:
①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②官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那么;③君臣关系的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合作探究
第一学习小组
皇帝制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的特征有哪些?
引导一
(1)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君权,开始使用不同以往的帝王称号-〞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皇权至上。
二、君权和相权〔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
本节讲述秦以后历代帝王通过抑制、分解相权的手段,逐步强化皇权。
1.原因: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历史上,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难免与其助手“相〞发生矛盾,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西汉:汉武帝限制相权
〔1〕背景
汉初,丞相位尊权重,实际是把握行政大权的总理大臣,一直到汉武帝时。
〔2〕目的: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加强皇权。
〔3〕措施
①频繁更换丞相,对有错者严惩。
②起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③让高级将领参议机要。
〔4〕结果:形成“中朝〞和“外朝〞。
“中朝〞在宫廷之内对要事先做出了决策。
3.东汉:尚书台地位提高
4.唐代:分散相权
〔1〕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政事堂议事制。
5.宋代:分割相权
设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又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第二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怎样?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引导二
一方面宰相是帝王的助手,另一方面,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秦朝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设专门的监察官员。
2.汉代的监察体制
〔1〕汉武帝设刺使监察地方政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中央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属下机关。
3.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御史台、都察院
4.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
〔1〕制度本质决定其效能的有限;〔2〕机构官员贪赃枉法〔机构腐败〕;〔3〕王朝后期腐败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常受破坏〕
第三学习小组
秦汉以来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设置状况如何?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怎样?
引导三
〔1〕逐步走向健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机构官员贪赃枉法、王朝后期监察系统常受破坏。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三阶段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3〕“科举制〞
是考试选官制度。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的演变和局限性
〔1〕演变
①汉武帝即位第一年,诏令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②六年后,再诏策试贤良,及郡国所举人数。
③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局限性
①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看,都表达封闭
..的特征。
②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
..无从表达。
3.科举制的实质和优缺点
〔1〕实质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2〕缺点
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3〕优点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
第四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过哪三个阶段?怎样看待科举制?
引导四
〔1〕世官制、察举制〔九品官人法〕、科举制。
〔2〕优点: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
〔2〕缺点
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五、行省的设置
〔1〕地方行政区划
①最高地方行政区:十个行中书省和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
②行省以下行政区划:路、府、州、县。
〔2〕中央对行省的管辖
①节制
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政官员不能更改中央的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②向皇帝定期靓见、述职。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控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小结]
秦汉时以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帝王对相权的抑制、削弱和中央对地方控制、监督的加强而逐步强化。
[课堂练习]
1.以下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B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说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表达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2.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A )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C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B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5.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6.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 B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8.元朝的行省制度( D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就帝王的权力而言有怎样的演进历程?
答:总体趋势来看,帝王的权力有逐渐扩张的现象,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正是表达了这一趋势。
[教后记]
1.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三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而九品官人法属于“察举制〞的变种,本非单独的一个选官制度阶段。
2.地方行政机构。
书中写的乱,用表格法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