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对付失眠洒洒水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对付失眠洒洒水
啦!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在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今天,失眠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中医药对失眠有个性化治疗与辨证用药的独特优势,疗效卓著。
半夏秫米汤源自《黄帝内经》,是治疗失眠证的良方,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皆以此为祖方,此方堪称“治疗失眠第一方”。
痰热内扰,心神不安
李某某,男,31岁,初诊:3个月前逐渐出现睡眠质量差,夜间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心中烦热憋闷,梦多,梦境中多为工作及生活中苦恼之事,入眠后易醒,醒后口中干苦,喉中有梗阻感,日间心情烦躁、易怒、无法集中注意力,偶有心慌及胸闷,平素应酬多,饮食中多烈酒及肥甘厚腻之,大便粘滞费力,小便黄,形体偏胖,脉象沉滑,右关滑象明显,左关滑中略有弦象,舌质红,有齿痕,苔黄腻。
诊为不寐(痰热内扰证),以脾胃失调,痰热内蕴,扰动心神为病机,治法为健脾化痰,清热安神,方选半夏秫米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旱半夏12g,高粱米20g,黄连9g,黄芩10g,竹茹12g,枳实10g,陈皮9g,茯苓9g,石菖蒲12g,郁金10g,麦冬12g,生大黄6g (后下),白茅根18g,甘草6g,7剂,水煎400ml,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
并嘱其清淡饮食,忌酒。
二诊,入睡时间较前明显缩短,无早醒,口干苦减轻,心慌及胸闷亦减轻,但仍有心烦急躁,大小便正常,舌脉如前。
前方去麦冬,加丹参24g,远志10g,再服7剂,睡眠基本恢复正常,心烦急躁亦消失,嘱其继续节饮食,调情志,巩固疗效。
按语:随着我国社会结构不断的转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国每年有超过1/3的成年人遭受失眠困扰,本例患者因工作及家庭琐事忧愁思虑,又加之嗜食肥甘厚腻之品,致使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湿热蕴结久而成痰,痰热内扰而心神不安,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失眠,上方牢牢把握“急则治其标”这一原则,紧扣调和脾胃、清化痰热治法,选用半夏秫米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辩证准确,选方精当,故效如桴鼓。
脾肾阳虚,相火不藏
赵某,女,67岁,初诊:以“失眠20年加重1月”之主诉来诊,患者20年前因家庭变故,逐渐出现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梦多,梦境多为日常琐事,偶有惊恐梦境,严重时靠口服安定或艾司唑仑等药物助眠,方可获得较好睡眠。
除失眠外,患者自诉平素有明显口苦,口臭,乏力,气短,心悸,畏寒,腰膝痠困,食欲差,饮食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及小便频繁等症,且失眠会进一步加重。
左右脉象沉细,以两尺最为明显,舌淡,苔薄,有齿痕。
诊为不寐(脾肾阳虚),以脾肾之阳亏虚,脾胃运化无力,无以充养肾中真阳,导致中下焦水湿聚集,相火不能潜藏而上浮扰神为病机。
治法以补益脾肾,引火归元,安神助眠为法,方选半夏秫米汤加减。
旱半夏18g 高粱米20g,白术12g,茯苓12g,肉豆蔻10g,炒山药30g,吴茱萸8g,五味子12g,远志10g,生龙牡各24g(先煎),炙甘草 9g,7剂,水煎400ml,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
并嘱其在家中用艾条灸中脘,太溪穴。
二诊,患者诉睡眠面质量较前好,气短,乏力,畏寒等症亦有改善,在原方基础上加肉桂5g,肉苁蓉12g,再服14剂,睡眠质量及阳虚症状大大改善,后以安神补脑液口服并继续灸中脘,太溪穴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患者初诊时有明显口臭及口苦主诉,易被误认为是肝胆或肠胃热症,但患者失眠已逾20年,且又有明显乏力、畏寒、便溏等症,且舌脉与热症、实证不相符,故辨为脾肾阳虚,相火不藏,而口臭、口苦当为虚火不归,方用半夏秫米汤合四神丸加减,并在后方加肉桂,以稳固根本、引虚火归位,安神助眠而或效。
此等虚证更应注意巩固疗效,故选用穴位灸法,方便有效。
肝肾阴虚,水瘀互结
孙某某,男,58岁,初诊:患者失眠10余年,表现为入睡困难及睡眠时间短。
患有“2型糖尿病”9年,口服“二甲双胍片”及“阿卡波糖片”治疗,但未监测血糖及控制饮食。
形体偏瘦,平素眼干涩,口干苦,晨起尤为明显,五心烦热,心情烦躁,心前区偶有刺痛,腰膝酸软,背部及脚底有麻木及刺痛感,日轻夜重,双下肢皮肤瘙痒,干燥,色暗,轻度凹陷性水肿。
食欲强,且喜面食,口渴多饮,小便黄,偶有灼热感,大便偏干。
左右脉象均细数,左关稍弦,两尺脉弱。
舌体瘦,暗红,有瘀点,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舌苔薄黄而干。
诊为不寐(肝肾阴虚兼有水瘀互结),以肝肾阴虚日久精血暗耗而致瘀,肾阴不足损及肾阳而致水瘀互结为病机。
方用半夏秫米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旱半夏15g,高粱米20g,生地黄10g,山茱萸15g,炒山药15g,泽泻10g,茯苓8g,丹皮15g,麦冬10g,草决明10g,当归10g,地龙6g,蜈蚣1条,川芎10g,甘草6g,7剂,水煎400ml,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
嘱患者监测血糖,节制饮食,服用降糖药物。
二诊,患者睡眠时间稍有延长,口干苦,烦热,心前区、背部、脚底刺痛均有改善。
继用原方去蜈蚣,加百合10g,知母10g,僵蚕10g,继服14剂。
嘱注意饮食节制和控制血糖。
三诊,患者睡眠质量较前大为改善,心前区及背部、足底麻木刺痛感消失。
嘱患者改变生活习惯,加强血糖管理,继用安神补脑液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患者有消渴病史9年,有明显形体偏瘦,平素眼干涩,口干苦,晨起尤为明显,五心烦热,心情烦躁等肝肾阴虚的表现,而水瘀互结易被忽略,如肌肤刺痛,肢体麻木,舌暗有瘀点,双下肢轻度的水肿,如不仔细诊察往往容易漏诊。
选方上,患者虽有阴虚之证,仍不避半夏之温燥,用半夏秫米汤合六味地黄汤加用活血通络之品,上方既调和脾胃、活血化瘀,又以清热养阴、滋补肝肾之法固护阴精,显出老师扎实的临床功底,及中医固护正气的理念,在复诊时去蜈蚣,也体现出“中病即止”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