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观材料,在配合并参与老师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实践教学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实验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完全符合物理教学的新课程理念,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正确、规范、鲜明的演示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验的技能,技巧。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教学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和理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理科的主要方法之一和学校总体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形成物理概念,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实验教学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愿望,把物理课堂变成学习、求知和实践和学生勇于探索的乐园。

通过各种物理实验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培养想象力,参与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是同时也应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注重探究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以透镜的讲解为例。

最接近学生生活的透镜实例,就是咱们家中的“猫眼”。

透过“猫眼”屋里的人可以看到屋外人,辨别来人身份。

而屋外的人,却看不到屋里的情况,这是什么原理呢?我带来了一个“猫眼”,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拆卸,观察内部结构。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之后,得出了透镜的原理。

探究性的实验,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能提高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寻规律、发现规律的活动中来,体会自己动手的快乐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探究实验多数都是安排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生之间,不仅能够畅所欲言,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二:在物理分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加强学习和交流,从而形成浓厚的学风。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年龄小,在家中是“小皇帝”的身份。

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出现自私、懒惰、自以为是、不关心别人、缺乏以他人合作的意识。

在物理实验中,应当让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一定的实验任务。

初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大部分以4--5人为一组,有的甚至更多,这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习惯。

如在做“连接串并联电路”实验中,有一同学连接后发现灯不亮,其他几位同学就拍手叫喊:“不亮了,出丑了。

”我问明原因后便对他们说:“你们是一个实验小组,实验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的荣誉,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找出原因,共同提高,千万不可拿学生中的失误当作笑话。

”他们听后很感动,共同出谋划策,帮助那位同学找明原因,很快就完成了实验。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他们也可以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确立方案后1-2人操作,其他人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然后轮换,让每个人都操作,共同试验完成后,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全班进行交流。

通过实验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够取得别人的长处,把自己融入到一个集体中,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

三、实验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课本知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识记。

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物理仪器,弄懂实验原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巧,再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比如,在介绍较抽象且不易理解的磁场时,教师应利用投影仪,在磁铁上放一块玻璃板,然后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敲玻璃板,这些铁屑马上有规则地排列起来,可见度相当高。

同时演示蹄形磁铁、同名磁极、异名磁极间的磁场。

学生在极大的好奇心下通过观察实验,接受了磁场的存在及磁感线分布情况的形象记忆。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这些引入的实验,学生听起来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思维理解活动远远不如实验效果好。

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

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

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

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

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总之,在学生掌握系统连贯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现象到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而实验分类整理这一方法打破了教材章节中的固定实验内容,将实验内容拿出来重新分类,使学生整体认知理论知识与实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张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2-67,446-450
(2)丁宏.教育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82-286
(3)徐国.浅谈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J],2005年第3期:2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