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不好。①“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 与愤慨。②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这一层意思。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 一听“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 外侮,具有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的将士形象。 (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 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情感。
中国人民
无站 起衣来 了
知人论世
文体知识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中的《风》源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 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 只有几个字不同,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体会诗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
△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
△
一课时:体会战士情感,理 解《诗经》艺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 2.根据《诗经》的体裁等特点,掌握《无衣》的艺术手法。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
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来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
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
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_岂__曰__无__衣__? _与__子__同__袍__”。
活动二 制作思维导图,归纳主题 4.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团结友爱 不怕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活动三 理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当下意义 5.思考捐赠箱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当下意义。
答案 ①展现在关键时刻倾情相助的爱心。疫情迅猛,物质短缺,此时 和“无衣”的状态非常相似。在非战争时期,也出现各种灾害,如洪水、 地震、火灾、泥石流、疫情等,也会有各种艰难困苦,需要“与子同袍” 的爱心。 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奔赴的帮 助。例如在之后日本疫情暴发后,中国对日本提供更加慷慨无私的援助, 投桃报李。善意和爱心是有反馈和延续性的,帮助他人、他国,有时也 是帮助自己。
活动一 赏析诗中技巧,体会战士情感 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 章不同的字找出来,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 所发展的。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 敌人。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 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 们将要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了解大意
无衣
《诗经·秦风》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②。 王于兴师③,修我戈矛④,与子同仇⑤。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⑦。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⑧。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⑨,与子偕行⑩。 [注] ①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②袍:长袍,类似 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③王:此指秦君。一说 指周天子。于:句中助词。兴师:出兵打仗。④修:整治。⑤同仇:共 同对付敌人。⑥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⑦偕作:一同起来,指 共同行动。⑧裳:下衣,此指战裙。⑨甲兵:铠甲和兵器。⑩行:往。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现实使得“与子同袍”的观念更为迫切。随着 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剧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每个国 家都不会是一座孤岛。在灾难面前,需要休戚与共。如疫情问题、环境 问题、核武器问题,都需要共同应对。(言之成理即可)
随堂巩固
1.下列对《无衣》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错,应是“不畏惧眼前的 困难”。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无 衣 》 中 , 描 写 将 士 们 修 理 铠 甲 兵 器 , 共 同 赶 赴 战 场 的 句 子 是 “_修__我__甲__兵_,_与__子__偕__行_”。 (2) 《 无 衣 》 中 , 描 写 将 士 们 团 结 友 爱 , 同 穿 贴 身 衣 服 的 句 子 是 “_岂__曰__无__衣__?_与__子__同__泽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岂__曰__无__衣__? _与__子__同__裳__”。 (4) 《 无 衣 》 中 , 描 写 将 士 们 修 理 矛 戟 , 准 备 一 同 行 动 的 句 子 是 “_修__我__矛__戟__,_与__子__偕__作__”。
背景知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 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的岳父申侯趁机勾结 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 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 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 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 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 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情境任务
捐赠箱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国武汉及其他一些城市的生 活秩序。在医疗物质紧缺之时,一些国家和机构向中国伸出了援手,如 日本某些组织向中国捐赠了医疗防疫用品。捐赠箱上的各种诗词、语句 温暖了中国人民的心,其中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诗经》的诗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更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起到了很好的表情 达意作用。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了解在捐赠箱印上这两 句诗的原因。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 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 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故 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为义。 后章放此。”
清代吴闿生《诗义会通》:“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清末陈继揆《读诗臆补》:“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 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