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答到学问 ——关于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学答到学问——关于学生数学质疑能
力的再思考
作者:梁培斌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10期
江苏赣榆县黄海路小学(222000)梁培斌
【起因: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1998年底,一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听了一堂公开课。

课上完后近百名听课
教师掌声雷动,可是5名美国客人却反问接待者: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
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2010年师陶杯颁奖活动中有一节课,至今不能忘却,这是由江苏省连云港市孙焱老师上的《百分数的意义》,上半节课讲,下半节课让学生提问,留白很多,学生发现问题一起解决,
解决不了的课后再解决。

课后作业不是题目,而是学案,要求学生写出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

孙老师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宁可上一堂有争议的研讨课,也不上一节四平八稳的展示课。

她的设计理念是:立足民族文化,改变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变中国学生“学会答”为“学会问”,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她为什么会这样上课呢?因为她曾调查过144个学生,没提问想法的占17%,偶尔有过提
问想法的占70%,曾经提问和愿意提问的占13%。

学生普遍不会提问和不愿意提问,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问题哪来的思维呢?
【原因:其实并不难找】
素质教育虽然实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难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存在,我们的教育还是要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

教师往往担心,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未必就是教学目标里规定的知识,如果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学
生考试成绩就会下降,这种情况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而且许多教师从上小学开始,就耳濡目染
了授受式的教学,自己工作后,也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快地将
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不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生:质疑好处多多】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活动朝向既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让学
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同伴
提出的,他们会产生共鸣,从而去积极思考。

学生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
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二、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
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可见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创新意识的
培养,而且指出,创新的基础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必
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辱使命。

【质疑:需从课堂抓起】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激
发学生质疑的意识,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质疑培养,从转变教师观念开始
虽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
导作用,是学生的指路人。

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

具体可以让教师从以
下两方面入手。

1.追问自己
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不妨这样问自己:这节课的教材都读懂了吗?体现了课标的哪些精
神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如何编排的?在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要渗透哪些数
学思想,让学生积累什么样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会在哪些地方产生疑问?会提出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哪些价值高?哪些价值低?该如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如果学生不会质疑,
我该如何指导?采取什么方法?……
例如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不妨追问:为什么要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
用小数行吗?有了这样的追问,我们必然会去思考,或请教专家,或网上求教。

久而久之,我
们的专业知识会更丰富,而不只是浮于表面。

2.在反思中追问
课虽结束了,但思考不能结束,作为教师,要追问自己,这节课我上得如何?有没有调动
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没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如何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
标有机结合的?有没有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使之走向深入?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有哪些成功之处,又有哪些不足的?……这些追问,必将使我们不断积累教学的经验,
不断丰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经验。

例如在上《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课时,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平时的
时间,把书上的实践活动任务完成。

可没想到那几天都是阴天,无法测量,上课时只好纸上谈
兵了。

上完课我就想,阴天太阳不出来,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其实还是有替换的方法的,例
如让学生晚上在台灯下测量,以台灯为太阳,找铅笔、钢笔、小捧等替代竹竿。

测量时要求学生:台灯不能动,铅笔、钢笔、小捧等放的位置不能动(可在桌上适当的位置作个标记)。


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探究:阴天没有太阳,有没有别的办法进行实践活动呢?从而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1.从环境布局上创设民主和睦的质疑氛围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从外部环境入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质疑的环境,让学生
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觉去质疑。

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就有一个不错的做法,在他授课
班级的黑板上,张贴着四个常规重点,其中之一就是“我有疑问”,目的就是“变‘学习就是
去问题的过程’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地释疑、生疑、再释疑、再生疑循环往复’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向上的质疑氛围
有了外部环境,还要有宽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如何才能创设这样的环境呢?我想
首先要实现生本课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敢和教师对话;其次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轻装上阵;第三,教师要善于调控
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激情、信任的目光、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充满爱心的微笑来感染和影响
每一位学生。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大胆地去质疑。

教师
要悉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越轨”的想法,不嘲笑,不讽刺,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

三、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质疑的情境,让学生急于质疑
境由心生,要想吸引学生质疑,教师必须要能够创设一种情境,使得学生想要表达自己的
问题和想法。

这种质疑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法,要根据学生、教材的不同而调整。

1.创设的质疑情境要“有趣”
人人喜欢听有趣的话,做有趣的事,小学生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在创设质疑情境时,首
先就是注重情境的“有趣”。

这里的“有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形式有趣,二是指内容有趣。

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对于循环小数来说,我是用道具展示无限循环小数,学生看
完后,感觉这个不好写,也不好记。

怎样办?这时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创设质疑情境要有“悬念”
很多人喜欢看小品,为什么?因为其中有不少包袱,也就是悬念,将观众的胃口吊起来了,引得大家都想一探究竟。

那么质疑情境的创设,同样也需要一些“包袱”,一些悬念,它有利
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首先给学生讲故事:“齐
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

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
下三等。

大家想想,如果老师也有三匹马,上、中、下三等,脚力都比田忌的马差一点,现在
要和田忌赛马,结果会怎样?”学生:“肯定输啊!”“是吗?”在教师的反问中,学生肯定
会去深入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老师也有可能会赢吧?(不敢肯定,比较犹豫)”师:“为
什么这么说?”就这样,在教师的反问,学生的质疑,教师的追问中,一一列举策略的学习就
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

3.创设质疑情境要有“开放性”
因为开放性的情境,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思维才能更深入;因为开放,才能使学生进
行发散思维;因为开放,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3: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店,住3人
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学生尝试练习时,基本都是按例题的方法思考,先从1个3人间或1个2人间想起。

学生
完成后,我没有进行评析,而是假装自言自语:“书上为什么让我们从1个3人间或1个2人
间想起呢?能不能换换想法,比如从0个3人间想起,还能不能从……”这时学生开始提出问题:“能不能从2个3人间想起,能不能从2个2人间想起……”这样就能使大多数学生开动
了脑筋。

四、结合学习内容渗透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虽说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但要形成能力,教师还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培养。

起始
阶段,不能太苛求质疑的质量,而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

首先向学生明确,所谓的“问题”不仅仅指不会解某道题,而是你在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感到困惑的,诸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质疑示范,在
示范中指导质疑的方法。

1.从课题出发。

例如看到“乘法分配律”后,可以这样想,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为什么要
学习乘法分配律?等等。

2.从结语出发。

就是从一些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出发。

例如“圆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乘
直径”,针对这个结论,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圆周率乘直径就等于圆的周长?这
个公式是怎么得到的?等等。

五、恰当评价学生的各种质疑,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

教师在回答他们
问题的过程中,应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教师不应以
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最
终目的。

在学生质疑后,教师必须要迅速想出应对的措施,能够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恰当的评价,从
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其他学生能够对别人的质疑进行积极思考,并能够给予合理的
解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而质疑无疑是这一目标的基
石和手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学会处理学生的质疑,要大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掌握质疑的策略与技巧,从而实现由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责编金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