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肿瘤医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
肿瘤医学论文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肿瘤医学论文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肿瘤医学论文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刘雅静湖南旺旺医院超声二科,湖南长沙410016 [摘要]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该院2006年1月—2014年3月间接诊收治并经病例证实的54例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胆囊恶性肿瘤患者B超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正确率。
结果经B超诊断,54例患者中48例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正确率88.89%,误诊6例,误诊率11.11%。
胆囊恶性肿瘤声像图主要分为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及混合型四种类型。
彩色多普勒检查肿块内大多数显示高速高阻动脉血流信号。
结论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使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更为准确。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中图分类
号] R7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c)-0187-02 [作者简介] 刘雅静(1973.9-),女,湖南邵阳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妇产科超声,腹部超声。
作为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adder, PCG)以其较高的恶化程度,较强的侵袭能力,而居胆道恶性肿瘤首位[1]。
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6%~3.2%,病程发展迅速,临床症状、体征没有特异性变化,病人就诊时多处于疾病进展期或者疾病晚期,治疗预后差,患者1年存活率仅20%,5年存活率<5% 。
胆囊恶性肿瘤早期往往缺乏临床症状,只有不断加强对胆囊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分析评价,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采取可靠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为了探讨B超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该研究对该院2006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4例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B超在胆囊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院接诊收治胆囊恶性肿瘤的患者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1.2±3.2)岁;患者入院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腹胀,一些患者出现呕吐、发热,40例患者既往有胆结
石、胆囊炎病史,病程时间为0.5~4年,患者平均病程(1.3±0.3)年;所有患者经过 B 超诊断及手术、病理学证实为胆囊恶性肿瘤。
1.2 超声仪器采用西门子Antares,G6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3.0~ 5.0 MHz。
1.3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禁食8 h以上。
使胆囊达到最佳充盈状态并且肠道内群体最少,患者可采取平卧位,左右侧卧位,半卧位或立位,为观察目标的移动性,常需要迅速改变体位,对胆囊位置,形态、大小、囊壁厚度、局部异常回声、囊腔的回声级胆囊周围的异常状况仔细观察,同时检查肝脏、胆道、肝门区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异常。
1.4 统计方法该研究数据采用PEMS3.1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胆囊恶性肿瘤B超检查特征按照胆囊恶性肿瘤临床分型,该研究将该组的胆囊恶性肿瘤分成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及混合型四种类型。
其中厚壁型有9 例,隆起型有5例,实块型有16例,混合型24例。
B 超检查表现为:
隆起型:
早期胆囊恶性肿瘤胆囊壁出现单发乳头状,蕈伞状或者结节
状突入胆囊腔。
多发生于颈部,且大于10 mm。
其中结节为典型表现,回声中等;基底宽,基底表面凹凸不平。
CDFI显示病变内部有较丰富血流信号。
厚壁型:
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增厚,颈部及体部的增厚最为明显,胆囊浆膜和粘膜层不光滑不规则或者回声中断(如图1左)。
CDFI:病区多见沿壁走形的动脉血流信号(图1右)。
实块型:
多数为晚期病例,胆囊轮廓显示不清晰,回声不均匀,表现为不均匀性的实质性肿块,恶性肿瘤肿向周围浸润生长,使胆囊与肝脏正常界面中断或消失有时可见肝实质内浸润病灶(如图2左)。
CDFI:
肿块周边可见血管绕行,有的血管可伸向肿块内部,肿块型内血流信号异常丰富,且频谱中动脉多见(图2 右)。
混合型:
同时具有壁增厚和隆起型声像图表现,此型最多见。
2.2 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结果该组54例患者B超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者48例,检测正确率88.89%,误诊6
例,误诊率11.11%。
6例误诊患者中胆囊腺瘤2例,肝恶性肿瘤2例,胆囊泥沙样结石1例,胆囊腺肌增生1例。
48例经病理学检测均证实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
肿瘤按组织学分型显示为:
鳞恶性肿瘤19例,腺恶性肿瘤26例,平滑肌肉瘤3例。
3 讨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胆道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发病率逐年升高。
因其临床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率不到,患者往往一经确诊就已经是中晚期,影响患者生存率。
学者文献报道显示早期的胆囊恶性肿瘤在实施根治术手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100%,但是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2]。
加强对胆囊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提高患者治疗疗效,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3.1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临床上对胆囊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还不是很明朗,其中局部机械性刺激、炎症感染、代谢紊乱及个体易感差异这些综合因素为公认影响因素。
该研究统计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主要同下列因素相关:(1)年龄:
40~60岁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易感年龄段。
该次研究中,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1.2±3.2)岁,同临床报道相符合[3]。
(2)性别: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率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发病率高。
该研究中,54例病例中,女性患者36例,是男性患者两倍。
分析原因应该与女性怀孕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相关[4]。
(3)胆囊炎与胆结石:
有报道显示约3%~4%的胆结石及胆囊炎患者会演变为胆囊恶性肿瘤。
该研究分析其原因是因为胆结石及胆囊炎这些机械损伤及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使胆囊的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增生而诱发了胆囊恶性肿瘤的发生。
(4)胆囊息肉:
当前多数学者认为胆囊腺肌瘤样息肉为引起胆囊恶性肿瘤的最危险因素。
该研究因为胆囊息肉演变为胆囊恶性肿瘤的有8例,占14.81%。
所有恶化病例均为基底宽、蒂粗的单发性息肉。
因此临床中有此类胆囊息肉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3.2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对胆囊恶性肿瘤诊断率高,特别在早
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优越性。
由于胆囊恶性肿瘤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因此临床常被延误[5-6]。
但是超声检查中的一些声像表现可以为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汪峰[7]采用超声诊断断胆囊癌48例,病理结果对照,准确率达到91.70%;李剑[8]研究发现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与病理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为88.57%。
此次研究的54例病例中,48例经过病理证实,B超诊断正确率达到了88.89%,误诊率只有11.11%,与以上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B超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按照B超上的不同表现,胆囊恶性肿瘤可以分为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及混合型四种类型。
厚壁型:
胆囊壁呈现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内壁线残缺不齐。
CDFI检查可见沿壁走形的动脉血流信号。
隆起型:
胆囊内可见10~25 mm左右,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多自胆囊壁向胆囊腔突起,基底宽,基底表面凹凸不平,以蕈伞状或者乳头状为主。
此种类型为早期胆囊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CDFI检查可
见病变区中小动脉及小静脉的血流信号闪现存在。
实块型:
B超表现为胆囊内出现不均匀的实质性肿块。
CDFI检查可见血管可伸向肿块内部。
综合分析CDFI检查异常主要出现在肿块型病例内。
异常血流主要通过下列3种方式表达:
(1)肿块边缘部位小血管绕行;(2)小动脉自外向肿块内部延伸;(3)肿块内部小动脉及小静脉血流信号闪现存在。
同时还能够检测到高阻高、中速的血流频谱。
该次所有病例检查都符合这些特征。
混合型:
胆囊壁增厚伴有乳头状或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此型最多见。
可以说二维超声为胆囊恶性肿瘤诊断分型的基础,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可以为超声诊断提供更为有利的诊断依据。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对胆囊壁厚度还有胆囊腔中肿块及血流特点清晰显示,并可以对病变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安全无创,诊断价值高,当前已经成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1] 耿诚,玉苏甫·依米提,排祖拉,等. 原发性胆囊癌143例外科诊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31(7):
602-605. [2] 张兰,王培军. B超、CT和MRCP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 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0,31(6):
59-63. [3] 陈宗静,施红旗,宋其同,等.45例胆囊癌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6):475-476. [4] 于聪慧,姚军波,聂洪峰,等. 老年患者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29例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13(4):
318-320. [5] 章瑞萍, 温玲兰,王英.胆囊癌超声误诊21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11(18):
4294-4294. [6] 夏泽亮,刘会春. 胆囊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现状[J]. 肝胆外科杂志, 2012,20(6):
476-478. [7] 汪峰.超声诊断胆囊癌48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2013,13(30):197,207. [8] 李剑.35例原发性胆囊癌的B超诊断分析[J].健康必读:
中旬刊,2012, 11(11):111. (收稿日期:
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