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2)思维导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方法
(好学启因)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耻下问
学、思、行并重
含义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 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倦怠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意义探索学习过程,由学到思进而行,是孔子探索学问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
揭示学思关系,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相符合。
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 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选/名/简)
含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开其意;发,答其词。
训练方法
由博返约:对较多的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 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观点。
叩其两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是合乎辩证法的。
从事物正反两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意义
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掌握基本思考问题的方式。
因材施教
含义: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
方法
(孔子了解学生常用两种方
法)通过谈话个别观察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有助于促进各种人才的成长。
道德教育
内容
“礼”和“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为道德规范(忠、孝)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忠、恕) (中心思想)
“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原则和方法
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
克己
(严于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严格要求自己
力行
“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行”重视道德实践
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
”;子曰:“过犹不及”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避免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内省是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检查。
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要勇于改正错误
论教师
“学诲以爱教之”
学而不厌教人的前提条件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如果不学习,不修养,止步不前,就会失去为师的条件,这是值得忧虑的。
诲人不倦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传爱护学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对学生充满信心、关心,能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也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教学相长
初指教师单方面以教为学,后引申为师生共同成长
温故知新
内容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传承,又要探索创新
“故”是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是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含义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深化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教育对象
基本主张:有教无类
简介:本意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意义
1、“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 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2、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3、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教育的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实践:广收学生,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只要有学习的愿望,行束脩之礼,就可成为弟子。
结果
怎样做
前提。